书城历史仰望高山——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10337400000065

第65章 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是我的夙愿——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1)

余敏辉

中国历史文献学(以下简称“历史文献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摸索、创立到进入建设阶段,已走过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在老一辈史学家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当代著名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1909—2000年)以他一生的学术生命、特有的理论风格和卓越的创新精神,在构建历史文献学科体系理论方面孜孜以求,独树一帜。

一、创建历史文献学科的执著追求

1999年4月,已是90高龄的白先生表达了自己这样的心愿:“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是我的夙愿。”①白先生长达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民族史、宗教史、史学理论等诸学科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还一直致力于历史文献学科的创建工作。我们以20世纪80年代初白先生发表的《谈历史文献学》、《再谈历史文献学》两篇论文为界,把他的这项工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深入实践、不断总结的摸索阶段。

1928年,年仅19岁的白先生在上海《民国日报》4月23日《觉悟》版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主张整理国故的学者应当做一种有系统的工作。有研究者认为,这篇文章“是他后来形成的历史文献学学科思想的端倪”②。此后,白先生从事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和历史文献有关的学术成果。如1933年出版的由顾颉刚先生校阅的《朱熹辨伪书语》,至今仍是有关朱熹辨伪资料最权威的辑本。又如从1939年开始系统收集云南伊斯兰教史料,并于1943年编成《咸同滇变见闻录》(原名《杜文秀研究资料》),1952年又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回民起义》(资料集1—4册),辑录了76种相关文献。其他如1948年出版《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1961年编印内部刊物《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1971年代替顾颉刚主持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校点工作,等等。此外,白先生还在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开设过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名著选读等课程③。

在70岁以前,白先生已是一位集教师、编辑、研究者为一身的史学大师,在历史文献的标点、校勘、辨伪、辑录、汇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尤其是他在中国史学史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他后来创建历史文献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是系统研究、全面阐述的创建阶段。

1981年3月,白先生发表了以答客问形式撰成的论文《谈历史文献学》,首次就历史文献学科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历史文献学的作用、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理论的关系、历史文献发展史、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范围等进行了全面阐述。1982年7月,白先生又发表《再谈历史文献学》,提出历史文献学包含四个部分,即理论部分、历史部分、分类学部分、应用部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的历史文献学科体系理论。这两篇文章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集中反映了白寿彝先生在这个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④。

与此同时,白先生还通过作学术报告和发表讲话,大声呼吁尽快建立历史文献学科,开设历史文献学课程,“不只研究历史文献,还应建立起历史文献学,使之成为一门科学”⑤;“希望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这个学科建立起来”⑥;“希望能早一点建立起这门学科,各高等院校文史等系都开出这门课”⑦。为了开展学术研讨,培养师资和后备人才,1983年,白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古籍整理研究所,“出于对建立历史文献学科的责任感,白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建立了历史文献教研室,意在由此锻炼培养起一支从事历史文献及历史文献学研究的队伍,并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⑧。另外,由他主编的《史学史研究》设有“历史文献学”专栏,为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园地。此外,白先生的一些重要学术著作,如1983年主编的《史学概论》,1986年撰写的《中国史学史》(第一册),1989年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都用相当篇幅来研究和介绍历史文献学。

还要提的是曾贻芬、崔文印二位先生一直在白先生指导下从事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工作,据他们自述:“我们从1987年即在白先生的倡议下开始了对历史文献学史的研究和撰写,多年来一直得到白先生的悉心指导,更令人感动的是,白先生还经常鼓励我们不拘成法,继续不断地深入探讨。”⑨经过10多年深入系统研究,1999年论文结集出版,白先生欣然撰写题记,说“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是我的夙愿,他们二位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我的一些设想”,并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把这门学科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⑩。

白先生何以如此重视历史文献学科建设?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出于提高史学工作者素养的需要。白先生总结自身治学经验,汲取史学界惨痛教训说:“我们长期的史学传统就是讲究如何利用历史文献。这个东西现在咱们比较马虎了。好多年养成一个风气,编教材不查原书,不查原始的材料,顺手牵羊。这个状况一定要改。改这个,就是要把咱们的工作摆在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然后才可以进行分析。”○11他还认为,历史研究需要理论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能代替历史研究,并不能代替文献研究”○12。另一方面,是出于培养古籍整理人才的需要。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1981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下达《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白先生积极响应,认为“整理古籍是一件好事、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主要困难是专业人才缺乏。为此他提出“可以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古典文献专业”○13。白先生还指出,“如何整理历史文献,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建设历史文献学的科学体系,这个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来”○14,而“既然想把古籍整理工作大规模地进行,这个学科的建立就很迫切”○15。

那么,又该怎样评价白先生为创建历史文献学科所作的工作和贡献呢?我们认为,如果结合学科发展史去看,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

白先生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但如果作为一个学科体系来要求,现在还正在建设中”○16。1930年,郑鹤声、郑鹤春先生出版了第一部以“文献学”为书名的《中国文献学概要》,虽属学科草创性质,还不够成熟,但已难能可贵。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设立,为学科创建作出了有益探索。又经过20多年,1982年先后出版的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吴枫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标志着中国文献学科的正式建立。而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历史文献学,早在三四十年代,陈垣先生在目录学、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历史文献学作了建基的工作”○17。但直到1988年王余光、张家璠、杨燕起先生分别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材相继出版,这一学科才正式建立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张大可先生等主编的教材陆续出版,学科逐步走向了建设阶段。和其他学者的贡献相比较,尽管白先生没有写出一部历史文献学专著,也没有主编过历史文献学教材,但他早在1981年、1982年就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发凡起例,实为学科建设意义上整体研究第一人。

二、构建历史文献学科体系的理论探索

历史文献学的出现虽然由来已久,但由于受历代学者重实践、轻理论习尚以及“术先学后”发展规律的影响,加之历史文献工作本身又有技术性、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因而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总结向来不很发达。白先生就指出,“过去的老前辈们,包括乾嘉以来和乾嘉以前进行过历史文献研究的,都没有条理化、系统化,上升到科学”○18。

然而,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必须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指导,否则根本无法进行,历史文献学也不能例外。白先生就此曾发表意见说,“理论问题不研究,是不行的”○19,于是知难而进,充分发挥自己擅长理论思考、总体把握的优势和特点,开始了建设历史文献学科理论的可贵探索,主要表现在:

一,关于历史文献学科地位的认识

历史文献学有无必要独立成为一门新学科,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理论的关系如何,这是在思想认识上首先必须解决的大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有客观存在的历史和人写的历史之分,而历史本身一去不复返,因此“研究历史,必须要研究历史文献”,因为历史文献是关于历史本身的记录。“既然要研究文献,就需要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这是由于“历史文献学可以帮助我们搜集、分析并正确地运用历史文献,使我们的历史工作在文献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为此,他号召大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历史文献学工作,建立起来科学的历史文献学,这是我们历史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任务”○20。白先生还认为,“在史学工作中,理论的指导和探索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很必要的”○21,并一再强调说,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理论作为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不能对立,也不能互为取代,而是“研究问题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详细地占有材料,从而引出新的结论”○22。事实上白先生也是这样实践的,他对自己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这部通史,篇幅较大,处处离不开历史理论,处处离不开历史文献。我们要从理论的探索上,从文献的应用上不断提高水平。”○23

二,关于历史文献学科体系的阐述

历史文献学科体系如何构建,是学科建设关键之所在。白先生认为,作为科学的历史文献学科体系,应当突破传统的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范围,作比较广泛的考虑。他说:“我想,历史文献学,或者更正确地说,中国历史文献学,可以包含四个部分:一、理论的部分;二、历史的部分;三、分类学的部分;四、应用的部分。”○24并对这四部分研究内容作了概括性阐述。我们认为,白先生的这一论述,是构建历史文献学科体系的重要理论。

其一,理论部分。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必须从理论上阐明该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因此,白先生在谈到历史文献学科四个部分时,把理论上的阐述放到第一位,认为历史文献学科理论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历史和历史文献;2.历史学和历史文献学;3.历史文献作为史料的局限性;4.历史文献的多重性;5.历史文献和有关的学科。

历史文献学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何谓历史文献?它和历史的关系如何?这是研究历史文献学在理论上首先需要阐明的一个概念。白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是“指关于历史的记录或历史现象在文字上的反映”,而历史“指的是客观的历史,即历史发展过程本身”。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因此研究历史文献不等同研究历史,否则“既不利于历史研究,也会把历史文献的研究目的弄模糊了”。但他同时强调“历史的研究又离不开历史文献”,只有“把文献作为历史资料去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资料去了解历史,这才是研究历史”○25。

尽管历史文献对历史研究非常重要,但作为史料仍不免有局限性。白先生认为,历史文献虽然是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也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史料的全部,此外还有考古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更主要的是历史文献由于受阶级性和时代性的影响,在著述和流传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失实不真、残缺不全的情况,再加上有的“记载笼统”,因此利用起来绝不可盲从轻信。此外,白先生还认为历史文献具有多重性特点,他说:

“第一,是说一种历史文献总是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第二,把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联系起来,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从而观察规律性的东西。这就超出了一个一个的具体历史记载的范围以外了。这种性能不一定是文献本身所固有的,往往是史学工作者所赋予的。第三,文献不一定是死的东西,其中有不少是一直到现在还有生命力的东西。我的意思包含两点:历史文献,从内容到形式,有不少东西对于我们今天的史学工作还产生着影响,这是一点。历史文献中的具体记载在一般的政治资料以外,还有思想资料、艺术资料、文学资料、科技资料等等。在这些资料中,也是有一些值得我们现在还可以学习的东西。这是又一点。”○26

这段充满辩证法的论述,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有学者认为“可以说是从时代条件与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与创造精神,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多角度,揭示了历史文献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作用的内在本质,给予了我们以有益的启发”○27。

至于历史文献学和其他学科关系,白先生有一个思考成熟过程,他认为年代学和历史地理学跟历史文献学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古汉语和古民族语文,以及方志学和历史档案学。由于历史文献本身涉及的门类多,领域广,白先生还希望“历史文献的工作者不可能精通各种学科,但他最好能懂得一些比较多的学科”○28,对历史文献工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

其二,历史部分。重视史学遗产的研究和继承是白先生的治学特点之一。白先生构建历史文献学科体系,同样注重研究自身的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他说:“对历史文献学的进程及其规律给予总结,对其优良的传统和成果予以继承和发展,这将对于建立历史文献学的科学体系有很大的好处。”○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