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仰望高山——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10337400000074

第74章 白寿彝先生编纂《回民起义》的学术价值

陈其泰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杰出的回族学者白寿彝先生为中国历史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史学理论、民族理论、民族史、宗教史和中国交通史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其中,还应包含一项重要的学术业绩,白先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地参加中国史学会的筹备和建立工作,被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并担任中国史学会组织成立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并编纂《回民起义》一书。先生于2000年3月21日以91岁高龄逝世之后,学术界许多专家纷纷撰文,评价先生在中国通史、史学史、民族理论、民族史等诸多方面的成就,而对于《回民起义》一书的学术价值惜未见有专文论述。兹特撰成这篇小文略陈浅见,期望引起学术界进一步讨论的兴趣。

1949年7月1日,史学界人士组织了中国新史学会筹备会,负责人是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学会确立了以推动近代史研究为工作的重点,因而立即展开了组织编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工作,以贯彻毛泽东于1942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著名讲演中提出的重要指示:“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研究,然后有可能作综合研究。”首先于1950年成立了总编辑委员会,由11位著名的学者组成:徐特立、范文澜、翦伯赞、陈垣、郑振铎、向达、胡绳、吕振羽、华岗、邵循正、白寿彝。并确定了各个专题和负责各专题编辑工作的学者。

白寿彝先生负责《回民起义》专题的编纂工作。此书于1952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共四册。前两册是关于云南回民起义的资料,包括道光年间的起义和咸丰同治年间的起义。后两册是关于西北回民的起义。白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云南大学任教时,即花费了很大精力搜集有关清代回民起义的史料。但他在当时从事此项工作与解放后编辑《回民起义》,前后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此书《题记》中概述过去受尽阻挠而如今各方大力支持的天壤之别,表达过去长时间的努力和心愿今天才能结成果实的激动心情:

没有中国共产党英明的领导,没有毛泽东主席伟大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翻不了身,像这样的一部书也不可能出版。我还记得,在一九四三年,我编的一本关于云南回民起义的小册子,题名作《杜文秀革命史料》,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留难半年后,不准出版,说是,“挑拨汉回情感,妨碍抗战。”后来我把这部稿子改编了,又把书名改题作《咸同滇变见闻录》,好容易出版了。出版后书的销行也是困难的。在需要这书最多的地方昆明,是很难买到这本书的。像这样的情况,在今天说,已恍如隔世。今天我们的这部书,在编校过程中,随时都在受着各方面同志们的鼓励和督促。大家不是阻难这部书的出版;正相反,是希望早一些出来,希望内容多些,编得好些。作为毛泽东时代的一个回族历史工作者我真感到说不出的光荣和骄傲①。

显然,在旧中国,根本不具备系统搜集出版回民起义资料的条件,因而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中国史学会组织、白先生编纂的这部史料汇集确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搜集回民起义史料的工作有特殊的困难,因为,在清代,云南或西北的起义都被镇压,也就不可能有当时人站在起义民众立场所作的正面记载,若干原始资料即使能幸而得以保存也早已散落在民间,寻找极其不易。白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昆明时,即以执著的精神千方百计到处访求,包括在昆明和外县,克服种种困难,他辗转寻觅,找到了一些原始史料和抄本,其中还有从马生凤这样的长时期以保存本民族历史文献为职志的回族学者,遗存而得的资料。《回民起义》书中有关清代云南回族人民起义的史料,即以此为基础。建国后,又进一步在北京各图书馆、回族学者和宗教人士,以及其他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帮助下,加以扩充和系统化。这部书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首先在于搜集文献丰富,种类齐全。共包括四大类:(一)官书(和半官书),(二)奏议,(三)私人著述,(四)方志和碑刻文字。

官方的史料,如《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50卷,奕纂修(成书于光绪二十二年)。关于其史料价值,编者说:“这书收录咸丰五年九月至光绪五年十月间有关云南回民起义及镇压云南回民起义的奏谕,是一部按着年月日排列的奏谕汇编。在这些奏谕里,对于回民起义,一般的是颠倒黑白,捏造事实。如卷四十七所收癸酉年正月二十四日岑毓英奏折,所述大理攻破情况,可以说是完全捏造的。但同时,透过这些奏谕,我们也不是不可以发现真的情况;尤其是在清奴仆的互相攻击的奏疏里,更可以暴露出当时的一些真实状况的。”②又如《平定关陇纪略》,易孔昭、胡孚骏、刘然亮编,这三位编书人是左宗棠旧部下杨昌浚和魏光焘的幕僚,他们编此书,是依照杨、魏的意思进行工作,依据的材料则完全是当时的奏章。故“它是《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以外的,唯一的关于陕甘回民起义的比较详细的书”③。奏议一类的书选录的有:贺长麟《耐庵奏议存稿》,李星沅《李文慕公奏议》,林则徐《云贵奏稿》,陶模《陶勤肃公奏议遗稿》。私人著述一类,有相当数量是编者长期寻访收集的。仅第一册中,就选录有:李元丙《永昌府保山县汉回互斗及杜文秀实行革命之缘起》,是记载道光二十年以后的回汉冲突,回民不断地遭受迫害,以致发展到杜文秀联合回汉反抗满清的革命的重要史料。作者李元丙,云南永平人,他在民国27年作此文时,已71岁。“据他说,本文是他根据幼年听到汉族长老目睹当时事变者的传述来写的”④。而此原稿本的发现,则是当年在“昆明正义路礼拜寺内的一个旧纸篓里捡得的”⑤。赵清《辩冤解冤录》,编者经多方寻访,共得三个抄本(它们的所有者分别为沙宝诚、白孟愚、马生凤),而用沙宝诚的抄本为底本,以其余两个抄本比勘整理而成。佚名《缅宁回民叩阍稿》,原见于马生凤遗著《云南回教纪录》稿本。马生凤是云南富民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末及民国初年曾任军职。1930年左右,他任昆明振学社副社长,利用云南回教俱进会这一机构,征集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资料。他并邀请长老们口述见闻,笔记成篇。这篇《缅宁回民叩阍稿》,见于他所写《云南回教纪录》的附录。1940年,白先生在云南因得阿洪沙平安的帮助,获读《纪录》稿本和马生凤遗藏的一些材料。当时,白先生从稿本中录出此篇,加以整理后,以《杜文秀叩阍稿》为题,发表在他所编《咸同滇变见闻录》里。嗣后,学者吴乾就曾对此文写了一篇考证文章,指出:此稿内所说,是道光十九年的事,和杜文秀并无关系。因为,道光十九年杜文秀才是个12岁的孩子,况且文秀原籍永昌府保山县,而此一回民被杀害过千的事件系发生在顺宁府缅宁厅,不可能由外府的一个12岁的小孩出面跋涉数千里告阍。故他提出这一篇应该称为《缅宁厅回民叩阍稿》。白先生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故他将这篇史料选入书中时改题了篇名,并详细地将吴乾就考证的理由引在本篇解题之中。此书选录的云南回民起义的史料,属于依据抄本整理的,还有《永昌回民檄文》、《迤西汉回事略》(王崇武抄本)、徐元华《咸同野获编》(王崇武抄本)等,总计达32篇之多。关于第四类史料,有《永昌府志》、《大理县志》,及《咸丰十年庚申楚城陷碑记》(佚名)、《重修赵州城碑记》(马仲山)等碑刻文字5种。由此可见,此书收集的资料丰富而珍贵,编者所做工作之精审和见识之卓越。

善于剔别旧记载的偏见和诬枉,保留其中有价值的成分,这是《回民起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另一重要体现。后人所能见到的清朝统治阵营或旧文人的有关记载,必然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对回民起义作了许多歪曲和污蔑,但或因夸耀自己的功绩,或因不同利益派别之间互相揭短,中间也总要反映出若干事实的真相。因而,需要编者独具慧眼,善于作区分和鉴别的工作,透过歪曲性的记载,发现其中透露出历史真相的材料。如:书中第四册,选录了《秦陇回务纪略》(8卷),光绪六年余澎畴著。余是凤翔知府张兆栋的幕僚。这书卷一记陕西回民起义时的一般情况,其余七卷差不多都是记同治元年六月至三年九月间张兆栋为清廷守凤翔时的战守情况。编者指出:“这书底写作目的,差不多是在表彰张兆栋反义军的事迹,有时也附带地表彰著者本人的某些才能。这些的用处就在于它集中地记述凤翔一隅的情况,以及义军的勇敢和其部之中有不少的汉民成分,都有具体的暴露。”⑥当然也有的记载,原出自汉族官员之手,而较能反映出回民受欺压及忍无可忍起而反抗的事实,较少存有偏见。如张集馨《临潼纪事》一文,系作者于咸丰八年(1860年)在甘肃布政使任上,丁忧路过陕西时所记,叙述临潼回汉两村因演剧引起纠纷、回民被打至重伤,多次赴县申诉,县令不管,反加扑责,以至引起双方恶斗,互相杀伤多人,事闻省城,竟令首府派兵弹压,陕西巡抚还放出狂言:“回民不遵约束,即派兵剿洗。”文末张集馨议论云:“余闻此事,颇嫌孟浪。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凡争讼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汉民复恃众欺凌。不知回性桀骜,亿万同心。日积月长,仇恨滋深。滇南回患至今猖獗,官不能制,转受回民侵欺。履霜坚冰,殆非一日。陕省当事可不顾念前车之覆乎!”⑦依他主张,应是先将临潼县令严参重治,“然后分回汉之曲直而平理之,必可相安无事”。《纪事》总共不足千字,但白先生眼光敏锐,发现它具有远远高于一般清朝官员所记的史料价值,故特从1948年10月上海出版的《子曰丛刊》中选出,并加整理采用。

《回民起义》全书约200万字,出版以后,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一向受到近代史和民族史研究者的重视。为满足学术界当前的需要,最近,此书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书店联合再版发行。

参考文献:

①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I),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页。

②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I),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40页。

③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Ⅱ),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41页。

④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I),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页。

⑤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I),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页。

⑥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Ⅳ),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14页。

⑦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Ⅲ),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8页。

(原文刊载于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