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处事全书
10349000000039

第39章 脚踏实地,在取舍中觅得突破(2)

只有努力工作才是获得成功的最好捷径。当你问一个成功者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会对你说:“比别人努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对懒惰者而言,即使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毫无用处,而勤奋者却能将最平凡的机会变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取得成功。

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它可以变笨拙为灵巧,变愚钝为聪慧,变平庸为平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做事有“心机”的人,深深地懂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所以,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努力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到中国一汽大众的现代化车间参观过的人,都会在感叹那里汽车流水线现代化的同时,发现在车间的醒目位置上,有一排巨幅广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初看之下,众皆哗然。怎么这么“现代”的车间里,竟然会有这么“不客观”的广告?这样的广告,不禁让我们思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可能性到底多大?

静下心来想一想,不禁为一汽大众的广告所折服:

要把事情做对,需要多少次?是四次?还是三次?最好是几次呢?当然是——一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员工的期待,他时时刻刻警醒员工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信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需要员工对“第一次”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无独有偶,日本丰田公司也是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理念来要求员工。

在丰田公司整条流水线上,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被送去组装,因为没有库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质量问题,都会导致全线停产,所以必须百分之百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使丰田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做事的过程中,都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尽量做到一次到位,精益求精。

有的人做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现上看来,他们也很努力、很敬业,但做事的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

芝加哥市政厅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说,在芝加哥因工作马虎造成的损失,每天至少有100万美元。该城市必须派遣大量的稽查员,去各分公司检查,尽可能地制止各种马虎行为。

在许多员工眼里,有些事情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但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会影响了他们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他们的晋井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第一次做对的概念是中国企业的灵丹妙药,也是做好中国企业的一种很好的模式。

在行为准则的贯彻执行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现在又具备了把它做好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好呢?每个人只有把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对了,才可能达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境界。

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所以,盲目的忙乱毫无价值,必须终止。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盲目地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节省资源和精力的要诀。

做事有“心机”的人,总是用高要求和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争取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给自己留下再三纠错的后遗症。

在诱惑面前把握自己

诱惑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名利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声色自诱惑、美食的诱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面对诱惑,没有好奇和,心动是不正常的,关键在于在诱惑面前你如何把握自己。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大臣公仪休,是一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以后,鲁国各地有许多人争着给公仪休送鱼。可是,公仪休却正眼不看,并命令管事人员不准接受。

他的弟弟看到那么多从四面八方精选来的活鱼都被退了回去,很是可惜,就问他:“哥最喜欢吃鱼,现在却一条都没有接受,为何?”

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

“你以为那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宰相手中的权,希望这个权能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然要给送鱼的人做事。执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人撤掉。到那时,不管我多想吃鱼,他们也不会给我送来了。我也没有薪俸买鱼了。现在不接受他们的鱼,公公正正地做事,才能长远地吃鱼。”

人非圣贤,很难让自己一辈子清心寡欲,不产生一丝邪念。然而,人的高尚和可贵就在于面对外物的引诱,善于运用自己的理智抵制诱惑。

有一个走私犯,由于警方追捕太紧,他灵机一动,带着所有的走私货物,躲进了一家破旧的教堂里。他请求牧师答应他将走私货物藏在教堂的阁楼里。那位虔诚的牧师当然立即拒绝了走私犯的要求,并要此人马上离开,否则他就要报警。

“我给你一笔钱,以报答你的善行,你看20万怎么样?”走私犯苦苦哀求。

牧师坚定地说:“不!”

“那么50万呢?”走私犯忍痛加码。

牧师依旧拒绝。

“100万好吗?”走私犯仍不死心地问。

牧师突然大发雷霆,用力把那人推到门外去:“你快给我滚出去,你开的价钱。已经快接近我心里的数目了。”

这个牧师拒贿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长的。牧师尽管“离上帝最近”,可他毕竟不是圣人。他的心里,也有“贪”的念头,只不过他给自己的道德定的价码比常人要高而已!这位牧师又是可敬的。当他眼见走私犯出的价码逼近了他自定的道德价码时,他果断地掐灭了贪欲,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说出了“不”。他最终守住了自己做人的底线。

人不可被诱惑所淹没,否则,人便失去了自我。人一旦失去了自我,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由此观之,面对诱惑,既应有所取又应有所舍,既应有所投入又应有所自持,既应有所热忱又应有所节制,从而能在诱惑的包围之中,头脑清醒,心态平衡,行为规范。

诱惑是不可避免的,做事有“心机”的人面对诱惑时能用内心的品质来抵制诱惑,所以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要量力而行

做事符合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最稳当,不切实际的欲望,只会导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忧愁和痛苦。

一个年轻人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一个捞鱼的摊子。他向有意者提供鱼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年轻人一时童心大发,蹲下去捞起鱼来。他一连捞破了三只网,一条小鱼也未捞到。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心中似乎在暗自窃笑,他便不耐烦地说:“老人家,你这网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捞得起来呢?”老人回答说:“年轻人,看你也是念过书的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认为最美的鱼时,你打量过你手中所握的渔网是否真有那能耐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懂得量力而行呀!”

“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年轻人,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这和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之际,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下面这条鱼的命运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从高原流下,由西向东,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上。它的游技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它穿过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隙,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却冻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高原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动的姿势。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一个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行了那么远那么长那么久。另一个年轻人却为之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勇敢固然重要,但凡事应该量力而行。

有“心机”的人不求妄想,而求实力。因为人生虽有许多种力量,但实力是成功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最基本的力量。好高骛远不能成功,只有实力才能使人生增值。平庸的人常在妄想中忘记了以实力取胜之道。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梦想成功,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少数。因为,他们经意或不经意地都陷进了好高骛远的泥潭里。

人生理想都是在追求实际力量。而那些好高骛远者往往把自己的理想设计得高入云端,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力量。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功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做到了量力而行,他们随时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十分看重自己的价值,对目标执着,并且绝对坚持到底。

做事有“心机”的人力求稳中取胜,凡事量力而行。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很多人做事急功近利,这样往往是欲速而不达。做事一定要耐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太平公主是唐朝颇有声名的公主,她深得武则天的宠爱。一次,武则天赏赐给她两盒珍贵宝器,价值黄金万两。太平公主收到母亲这批赐物,即带回家中密藏了起来。但是,一年之后宝物不翼而飞。

武则天知道后,认为有损她的脸面,立即召来洛州长史,诏令他二日内破案。洛州长史恐惧万分,急忙召来州属两县主持治安和缉盗的官员,下令两日之内破案。两县的缉盗官员们无力破获这样的大案,召来吏卒、游徼,严令他们在一日之内破案。一件疑难大案的侦破任务,便如此一层一层地推了下来。

无法再往下推的吏卒和游徼们,手中拿着上级的死命令,一时慌了手脚,只得到大街上碰运气。恰好,他们碰上了进京述职的湖州别驾的苏无名,于是便将这桩“御案”告诉了他。苏无名见众人一筹莫展,就答应接下一这个“御案”。

在洛阳的宫殿上,武则天劈头一句便问:“你果真能为朕捉到盗宝的贼人吗?”苏无名答道:“臣能破案!如果圣上委臣破案,请依臣三事:一、在时间上不能限制;二、请圣上慈悲为怀,宽谅两县的官员;三、请圣上将两县的吏卒、游徼交给臣差使。如依得臣下所请三事,臣下将在两个月内,擒获此案盗贼,交付陛下。”

武则天听完之后,当即应允了他的条件。苏无名奉旨接办御案之后一直没有行动。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来临了。这天,苏无名召集两县吏卒、游徼会于一堂,准备破案。他吩咐,所有破案人员全部改装为寻常百姓,分头前往洛州的东、北二门附近巡游侦查。无论哪一组,凡是遇见胡人身穿孝服,出门往北邙山哭丧的队伍,必须立即派员跟踪盯上,不得打草惊蛇,只须派人回衙报告即可。

不多久,就有一个游徼喜滋滋地赶了回来。他告诉苏无名,已经侦得一伙胡人,其情形正如苏无名所说,此刻已在北邙山,请苏无名赶去定夺。苏无名听后,立即下令衙役备马,与来人赶往北邙山坟场。到达之后,苏无名询问盯梢的吏卒:“胡人进了坟场之后表现如何?”吏卒回报说:“一切如别驾大人所料,这伙胡人身着孝服,来到一座新坟前奠祭,但他们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烧些纸钱之后,即环绕着新坟察看,看后似乎在相互对视而笑。”苏无名听到这里,大喜击掌,说道:“窃贼已破!”立即下令拘捕那批志哀的胡人,同时打开新坟,揭棺验看,随着棺盖缓缓开启,棺内尽是璀璨夺目的珠宝。检点对勘之后,太平公主所失的宝物亦在其中。

苏无名一举侦破太平公主的失窃大案,震动了洛阳。武则天下旨再次召见苏无名,问他是如何断出此案的。苏无名应诏进殿,对道:“臣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神谋妙计,我来洛阳汇报工作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这批出葬的胡人。凭借臣下多年办案的经验,当即断定他们是窃贼,只是一时还不知他们下葬埋藏的地点。寒食节一到,依民俗,人们是要到墓地祭扫的。我料定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赃物的胡盗,必定会趁这机会出城取赃,这就能摸清他们埋下宝物的地点。据侦查的吏卒报告,他们奠祭时不见悲切之情,说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们巡视新坟相视而笑,说明他们看到新坟未被人发觉。为宝物仍在坟中而高兴。因此我决定开棺取证,果然无误!”

苏无名接着又继续说道:“假如此案依陛下二天之限,强令府县去侦破,结果必因风声太紧,窃盗们狗急跳墙,轻则取宝逃亡,重则毁宝藏身。那么,在证毁贼逃的情况下,再去缉盗追宝,就难上加难了。所以陛下急破之策不宜行,急则无功。现在,官府不急于缉盗,欲擒故纵,盗贼认为事态平缓,就会暂时将棺中宝物保存原处。只要宝物依然还在洛阳近郊,我破案捕盗就像囊中探物一般容易!”

凡事“欲速则不达”。做事有“心机”的人,总是善于观察、巧于布阵、精于摸底,然后在时机成熟时,采取拉网术,把想钓的鱼拉上来。

人一急躁就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情的本质,差错自然会多。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出门时,手中拿着钥匙,却急着找钥匙;急着给人写纸条,笔就拿在手上,却睁大眼睛到处找笔。也有的时候,要找的东西翻箱倒柜找遍了都没找到,过了几天却在最显现的地方发现了。这都是由急切慌乱而造成的。人如果一着急,就会手忙脚乱,眼花缭乱,明明在眼皮底下的东西都会看不见。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做什么事,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更加拖延时间,于事无补。

有些人一遇到事情,就恨不得立即弄个水落石出,一针扎出血来。其实这不仅毫无益处,还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

做事要凭“心机”制胜,绝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地一阵乱来,而是要有进有退,有急有缓,做到稳中求胜。

为公司保密才能赢得信任

做事有“心机”的人懂得为公司保密的重要性,保护公司的机密要像保卫自己的前途,甚至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它。这样,你才会得到公司的信任,才会使你步入职业发展的快车道。

里奇在一家公司作技术员工作。

有一天,梅治电器公司的技术部经理杰克邀请里奇共进晚餐。在饭桌上,杰克对里奇说:“只要你把你们公司里最新产品的数据资料给我,我就会给你一个出乎意料的回报,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