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处事全书
10349000000009

第9章 保持本我外圆内方(4)

很多事情的对错,当事人肯定知道,所以用不着大声指责,只需稍微提醒一下就可以的了。过去说理直气壮,现在则是提倡理直气和。用‘气壮’来压人,即使压住了,对方也会怨恨你,而用‘气和’来提醒他人,则会感激你的关心与宽容。

美国的第一位总统华盛顿,他有一个年轻的秘书。一天早晨,这位秘书来迟了,就借口说他的表出了毛病。华盛顿听了,只是平静地说:“恐怕你必须换一只表,否则我就要换一位秘书了。”

像华盛顿这种委婉的表达,是一种高超的说话艺术。委婉的表达比直截了当地说更能体现人的语言修养。直言不讳、开门见山虽然简单明了,但刺激性大,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不信问问自己,是愿意别人直接数落你一番呢?还是间接地提醒你所犯的错误?

齐景公酷爱狩猎,非常喜欢喂养能捉野兔的鹰。一次,饲养员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飞走了。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这时候,晏子对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就这么轻易杀了,待我公布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

景公点头同意。晏子当着众人的面对烛邹说:“你的三条罪状是,一、你为大王养鹰,却让鹰跑了;二、你使大王为了鹰而杀人;三、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晏子说完,转过来对景公说:“好啦,大王请你处死他吧!”景公听后,知道晏子是在委婉地提醒自己,于是就将烛邹放了。

如果晏子理直气壮地直接批评景公,不仅起不到效果,若是遇到了昏君,反而会引来杀身之祸。晏子间接而巧妙的批评,显得很高明,他婉言规劝,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说服力。使得景公心悦诚服,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委婉含蓄的语言,既是劝说他人的法宝,又能适应人们心理上的自尊感,容易与对方沟通,也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所以,指出他人的失误,千万不要开门见山地说人家这里不对,那里不是。这样会让人受不了。如果采取迂回战术,肯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甚至还能让对方自己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有一位员工总喜欢用公家电话聊天,怎么办呢?老板当然可以直接叫来批评一顿,但效果未必好。老板很聪明,他把员工召集在一起,要求大家一起制定办公室工作守则。

有员工说,要保持办公室的干净;有员工说,不要聊天,干私活;而那个喜欢用公家电话聊天的员工,知道这是老板在给他台阶下,就主动说,少打私人电话等等。老板就顺水推舟,制定了办公室工作守则,让大家去遵守。而那位员工也改掉了用公家电话聊天的毛病。

中国人讲究“一团和气”,也讲究曲径通幽的含蓄美,那么,在如何规劝他人的方法上,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用含蓄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委婉的语气来间接提醒对方,让对方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要排斥他人的意见

我们一定要记住并遵循伏尔泰的那句名言:“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以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相同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常有不同的看法。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人与人有不同,对事物、问题的看法自然也有不同。另外,人情世事是非常复杂的,有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根本争论不清的。对于这些分歧、差异,特别是纯属个人认识上的分歧,没有必要吵得面红耳赤,争个你死我活。正确的做法是,尊重他人的想法、意见,因为求同还得存异嘛。

明朝陈耀文在《天中记》中讲了一个寓言:有一次,夜里睡觉白天飞翔的燕子与白天睡觉夜晚活动的蝙蝠争论起来。燕子认为日出是早晨,日落是傍晚;蝙蝠却认为日落是早晨,日出是傍晚。它俩叽叽喳喳,争论不休。

燕子和蝙蝠由于生活习性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对晨夕各持不同看法,这种看法是永远不会统一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容纳他人的想法,而老是想消灭他人的想法,那就会像燕子与蝙蝠一样,有非常愚蠢的行为。

就算对于他人所犯的一些知识性、常识性的错误,只要不事关大局,也没有必要一定纠正对方的错误。特别是对于那些好面子、肚量狭小的人,不要因为逞一时的口快而得罪人。

在一次宴席中,一位先生在聊天中引用了一句话,他说这句话出自圣经。卡耐基知道这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待》,就马上纠正了他。这时,卡耐基的一个朋友也在场,他知道卡耐基是对的,但是他却这样说:“卡耐基,你弄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是出自圣经。”

宴会后,朋友解释说:“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呢?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些面子?你干吗要跟他拾扛呢?”

过去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现在呢?哪怕“己所欲”,也最好“勿施于人”。比如我们喜欢吃的中餐菜肴,介绍给老外,人家不一定爱吃,千万别为了展示中华饮食文化是天下第一而强人所难。

这正如生活中有人喜欢吃酸、有人喜欢吃甜,有人喜欢吃辣一样,各有各的口味,没必要强求人家改变口味,况且那也是改变不了的。

其实,中国的饮食文化本来就讲究包容、讲究求同存异的。比如鸳鸯火锅,不仅红汤与清汤泾渭分明,而且可以烫煮各种菜肴,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能统统包容下。

现在是一个自由、开放而又多元化的社会,其特征是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然后通过沟通来缩减分歧,或者从不同意见中取长补短,相互校正,即使不能完全达成共识,起码可以消除误解。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求同存异,争取和团结各阶层的人们,积极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由此组成了最广大战略联盟。最终使得蒋介石成了不得民心的孤家寡人,革命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日常生活中,受知识、性格、经历和人生体会的制约,自己的见解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时更应该听听不同的声音。即使自己是对的,也不要排斥他人的见解。我们一定要记住并遵循伏尔泰的那句名言:“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以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多替对方着想

多替对方着想,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尊重与友谊,能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更多机会。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牲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绵羊和乳牛很不以为然:“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道:“你们也不想想,他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捉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因为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绵羊和乳牛就很难了解小猪的感受。人也是一样,虽然同样生活在这世界上,但因为见识、经历、位置的不同,对于对方情况就不一定完全了解,当然不能知道对方的心里感受。甚至包括在一起生活多年的两口子,也是这样。

一个男人每天辛苦工作,而老婆却整天呆在家里。他心理不平衡了,就向上帝祈求,要求与妻子互换角色。上帝满足了他的愿望。

第二天一醒来,男人就变成了妻子。先是很早起床,为丈夫孩子准备早点,帮孩子穿衣服,喂孩子,然后送孩子去学校。返回家后,洗衣服,然后去超市采购,接孩子回家;然后准备午餐。

下午,先送孩子上学。回家后,给地毯吸尘,除尘,清扫,擦洗厨房的地板;然后再接孩子回家,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后又开始准备晚餐,吃完晚饭,又开始收拾厨房。一切搞定之后,才有点时间看电视。

这么累了一天,他终于理解到,妻子每天真的很辛苦。就再次祈求上帝将他换回丈夫的角色。结果上帝说:“可以啊,但是你不得不再等上九个月,因为昨晚,你怀孕了……”这个男人晕倒了!

要为对方着想,就得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各种问题。过去的“将心比心”,现在的“换位思考”,其实就是开导我们要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要理解对方的想法,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特别是对方在失意、挫折、伤痛的时候,千万不能熟视无睹,甚至幸灾乐祸,而是多关怀、多帮助。

拿破仑在一次逃命时,藏在了一个毛皮商人的一大堆毛皮底下!当拿破仑躲过士兵的搜捕后,毛皮商向拿破仑胆怯地问:“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拿破仑愤怒地向毛皮商人说:“你竟然对拿破仑皇帝问这样的问题?警卫,将这个不知轻重的人带出去,处决了!”可怜的毛皮商人,心顿时凉透了,无奈、恐惧、绝望一下子堆满了心头……

过了一会儿,拿破仑才笑嘻嘻地对他说:“现在你知道我那时是什么样的感觉了吧?”

多替对方着想,古往今来很多伟人都这样告诫过我们。比如孔子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其实,不一定像拿破仑戏耍商人那样,非得要交换一下位置才能够体谅到对方的心情。人心是相通的,想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么,你就在那种情况下,去怎样对待别人。

一家工厂被大火烧得精光,全厂3000名员工面临着集体失业的危险。然而,老板却宣布下个月全体工人继续领工资。3000名员工听到这消息后都欢呼雀跃,并积极投入重建工厂之中。

工人们在临时搭建的厂房中,启动重新购置的机器,恢复了中断的生产线。每日的产量是大火之前的两倍。工人们昼夜不停地卖力气干活,恨不得一天工作25小时。半年之后,公司便重新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厂房,而且效益大增。

这个老板很聪明,他知道这个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替人着想也就是替自己着想。

一位流浪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得到的回答是:“我没有时间。”画家说:“但是我需要画你来为自己做宣传,我才能挣钱吃饭啊!”“哦,既然这样,”爱因斯坦回答说,“那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爱因斯坦都知道为一个普通人着想,可见这不是傻子的行为,而是信任人、尊重人的举动。多替对方着想,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尊重与友谊,能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更多机会。

祸从口出,要好好说话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在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一个人如果口无遮拦、出言不逊,那就容易造成关系不和,就会四处树敌,因此,好好说话是很重要的。

伊索还在做奴仆的时候,一天,主人要宴请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吩咐伊索做最好的菜招待贵宾。伊索收集来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舌头,准备了一席舌头宴。

开席时,主人宾客都大惑不解,伊索说:“舌头能言善辩,对尊贵的哲学家来说,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菜肴吗!”客人们都笑着点头称是。

这时候,主人或许是刁难伊索,又吩咐他:“我明天要再办一次宴会,菜要最坏的,你准备什么菜呢?”伊索幽默地说:“还是舌头宴,假如一个人用心险恶、语言龌龊,那么就会祸从口出,难道不是最坏的东西吗?”

如此回答,语惊四座,哲学家们开始对伊索刮目相看。

语言的力量是千万不能小瞧的,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大到了“一言兴邦”的地步。

1967年,一名以色列女孩当选了“世界小组”,那时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不可开交。因此很多人都劝告以色列女孩:“你的国家正在打仗,那么一个小国,随时会被吃掉的!你回去多可怕啊,不如留在美国吧!”

谁知这女孩却在电视上发表谈话:我出来竞选世界小姐就是让世界知道,以色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的祖国正在艰苦奋战,希望全世界的人民支持我们国家的独立!现在我的国家正在打仗,我一定要回去,为祖国而战!

女孩说到做到,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国了。因此,全世界的人对以色列刮目相看:以色列人真了不起!而且,以色列的军队也军心大振,他们像疯了一样,七天时间就把阿拉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语言同样是把双刃剑,既可“一言兴邦”,也可“一言丧邦”。

当年,鲁定公见到孔子,就问他“一言丧邦”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当然是真的啊,如果一个国君昏庸无能又刚愎自用,胡乱发号施令,下面的人不敢违抗,那么久而久之,国家不就接近灭亡了吗”

言语是人与人之问沟通的桥梁,是人在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也许因为“说话”太容易了,所以,很多人口无遮拦、口若悬河,或者夸夸其谈,或者信口雌黄,或者挑拨离间……很少在说话之前考虑过,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该怎么说想说的话,所以,说话的结果往往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就拿《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来说吧。他可是三国里面的一个很聪明的人物,他才华横溢、智识过人。当时是在曹操的手下当官,被“委以军政钱粮之重”。但最终因为不会说话而惹来了杀身之祸。

最初,曹操在点心上写“一盒酥”,杨修看见了就自作聪明,迫不及待大声嚷嚷,让众人将点心分着吃了。后来,杨修昕到晚上的口令是“鸡肋”后,就四处招摇,让士兵们趁早卷铺盖准备撤退。如此自以为是,不仅透露了军事机密,而且还动摇了军心,所以让曹操很生气。再后来,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时,本来就没他杨修啥事,但他却去瞎掺和,帮曹植在曹操面前煽风点火。结果惹得曹操极其不爽,大骂到:老匹夫,竟敢欺负到我的头上来了。因此最终杀掉了杨修。

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意思是对他人的真诚尊重要从谦恭的言辞上表现出来,言语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外化表现。一个人能够从诚敬的内心中,自然流露出以礼待人的言语,就能够使得家庭和睦,增进同事关系,减免人际关系冲突。

反之,“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一个人如果口无遮拦、出言不逊,那就容易造成关系不和,就会四处树敌,因此,好好说话是很重要的。

用亲切的态度感染他人

对他人态度亲切,他人就会回报给你微笑。亲切的态度就是待人真诚、与人为善,使彼此身心愉快,并使得人们相信你,喜欢与你在一起。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就是待人的态度要亲切,这会令他人感到你的诚恳和友善,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和好感,使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顺畅,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

惠普公司的全体人员都在一个大厅里办公,各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同时不称头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这样大家都互相感觉很亲切,这种无拘束的气氛,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领带大王曾宪梓先生常说:“无论各地的情况如何不同,各个顾客的要求如何差异,只要我们本着以诚待客,用亲切的态度对待客人,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香港巨商曾宪梓在创业初期,有一个员工因为推销领带而得罪了一个客户,曾宪梓就亲自上门请罪,请客户喝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