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365400000051

第51章 广西民族团结考察报告(10)

铁路建设方面,1987年5月,长176公里的南宁至防城港铁路全线通车,使得南部壮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之后,又建成南防铁路钦州到北部湾沿海港口城市北海市的钦港铁路,使广西沿海三大港口钦州、防城、北海港全部通火车,形成一线连三港的沿海铁路新格局。并且又铺轨接通自湘桂铁路黎塘钦州的黎钦铁路,大大缩短了自湘桂铁路南下广西沿海港口的距离。1997年,总投资100多亿元,全国“最大的扶贫之路”,全长899公里的南昆铁路贯通。1998年末广西铁路通车里程达3090公里,比1978年的1715公里增长80.2%,比1950年573公里增长了4.4倍。形成了上联祖国腹地、下接桂东南沿海、贯通广西主要城市和经济区的铁路运输网络。

公路方面建设。广西民族地区的公路建设飞快发展,桂林至北海、钦州至防城、南宁至钦州的高速公路,北海至铁山港、金城江至宜州段的一级公路,南宁至北海、南宁至梧州、南宁至百色、南宁至武鸣、钟山至贺州的二级公路以及百色至贵州盘县的三级公路相继建成,南宁至凭祥、水任至南宁的高等级公路也已动工修建。县乡公路建设也进展很快,80年代中期以来以年增长900公里的速度增长。到1998年末,全自治区公路通车里程达51073公里,比1978年的29773公里增长71.5%,比1950年3622公里增长13.1倍,99.6%的乡镇和68.6%的村公所通了公路。

港口建设方面,建成防城港9个万吨级泊位,北海港5个万吨级泊位、钦州港4个万吨泊位以及一批内河码头泊位。1998年末,全自治区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235万吨。

航空建设方面,建成柳州白莲机场、梧州长洲岛机场和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改造、扩建了南宁吴圩机场和北海福成机场,机场布局趋于合理,配套设施先进,承载力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广西民航事业的发展。目前广西民航共开通了100条国内航线,5条地区航线和4条国际航线,1998年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301.5万人次和33758吨。

目前,广西已形成了一个以海港为龙头,铁路、公路为主干,空运、水运航线为辅助,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

)邮电通信突飞猛进。广西先后建成大容量长途光缆和微波干线18条,实现了长途电话传输从明线传输到光缆传输为主、微波传输为辅的转变,1998年全自治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98.48万门,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和数据通信、多媒体计算机通信从无到有,综合通信能力已明显增强,首府南宁至各地市长途传输网实现了大通路、数字化,各地市到县已县县通光缆,县以上城市电话交换实现程控化,农村电话全部自动化并基本实现程控化,技术装备水平已显著提高。1998年广西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2996个,占全部行政村的87.4%,全自治区电话机总数达195.46万部,电话普及率为5.31%,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0564户。以首府南宁为中心,辐射全自治区城乡,联通区外、境外的广西电信网络已粗具规模。

)能源建设独具特色。加快民族地区红水河10个梯级电站等能源设施建设。1981年国务院批准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后,国家和自治区加快了红水河10个梯级电站的建设,到1998年,先后建成了大化、岩滩、天生桥二级、百龙滩电站,天生桥一级电站第一台机组也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66万千瓦。此间还建成了一批中小型电站。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的龙滩水电站,到2000年已完成前期工程,现已开工建设。红水河10个梯级电站的建设,将大大加快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广西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修建了一大批火电厂,如合山电厂、田东电厂、来宾火电厂二期工程等,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1998年广西发电装机总容量达610.56万千瓦,年发电量245亿千瓦小时,年发电量与1978年的49.47亿千瓦小时相比,增长了3.95倍,与1950年的0.22亿千瓦小时相比,更是增长上千倍。

4.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广西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12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1957年和1978年增长2.9倍和2.8倍,年均增长3.4%和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2元,分别比1957年和1978年增长5.1倍和3.5倍,年均增长4.4%和7.8%。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381元,分别比1957年和1978年增长2.3倍和1.9倍,年均增长2.9%和5.5%。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肉禽蛋与干鲜水果等营养性食品消费量增加,粮食消费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衣着类消费支出增加,住房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城乡居民的消费层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八五”时期,随着收入的提高,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并迅速增长。199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04.4台、摩托车27.5辆、组合音响21.5套、录放像机20.6台、电冰箱77.9台,分别比1990年增长1.7倍、33.8倍、22.1倍、11.1倍、1.2倍;每百户农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3.9台、摩托车7.7辆、电冰箱1.6台、洗衣机2.5台,分别比1990年增长20.4倍、46.1倍、1.6倍、1.1倍。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6.4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50.3%;83.2%的家庭住上单元式配套住宅,其中38.5%的家庭住上三居室以上住房,99.1%的家庭有独用自来水,90.5%的家庭有全套卫生设备,98.4%的家庭有独用厨房,88%的家庭用上液化石油气,2.2%的家庭用上管道煤气。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1.64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36.7%;住房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面积占70.7%,比1990年增加25.3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整体实力的增强,在全国省际间的排位不断提高,广西民族团结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对外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民族团结关系不断巩固,可见,加速经济的发展是广西实现和增强民族团结的又一条基本经验。

(五)扶贫有效

贫困是一个国际现象。从古到今,贫困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从民族关系的层面来看,贫困也是影响和制约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广西为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在制定广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扶持,实施了反贫困战略,发起了扶贫攻坚战,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广西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组织和领导群众开展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和实行明确的部门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八十年代初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就组织工作队到边远贫困山区去帮助工作。区直机关党政机关,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干部下过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地、市、县的干部下农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就更多。同时,我区还注重加强管理,规范运作,颁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作出具体的规定,加强审计监督,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做到在一个时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较彻底解决一、二个方面的问题,广西从1997年开始以大会战的方式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开展了人畜饮水工程、茅草房改造、村级道路、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改善贫困村办学和医疗卫生条件、石山地区地头水柜、万屯道路建设以及边境建设等十大会战。大会战的方式,适应基层干部的组织水平、群众欢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度快、质量高,资金筹措有力、到位及时,成效十分显著。到2000年底,广西以这种方式解决了430万人的饮水难问题;修建村屯道路1万多条近3万多公里,使2800多个村委会1万多个屯通了汽车;改造贫困户茅草房7万户,使30多万群众住上瓦房;架通了近1000个村的输电线路,使几十万户农户用上了电;新建5000多个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使近200万群众听到了广播、看到了电视;改造中小学危房50多万平方米;修建1000多个村级卫生室;修建地头水柜近30万座,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0多万亩,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增加扶贫投入

20多年来,广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增加扶贫投入。自198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入了76亿元扶贫资金,用于广西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被誉为我国最大扶贫工程的南昆铁路,国家就投入了100个亿。1998年后,自治区每年从本区级财政安排配套扶贫资金1.2亿元。1998年开始的村级道路建设大会战,仅交通部门的配套资金就达2.2亿元。各级还成立扶贫基金会,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同时,我区坚持开放式扶贫,积极吸收国外资金,借鉴国外经验抓好扶贫开发。1995年根据国家安排,广西利用世界银行扶贫贷款1.135亿美元,在12个贫困县515个贫困村和南宁、北海、防城港市实施扶贫项目,扶持90.38万贫困群众。广西还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宣明会、香港福幼基金会、澳大利亚等地引进扶贫资金,实施种养、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和救助失学儿童等项目,同时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等国外扶贫开发的经验,加快了扶贫开发的进程。此外,通过对口帮扶、干部帮扶、光彩事业等多种渠道筹措扶贫资金。

4.坚持扶贫项目的连片开发,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20多年来,广西贫困地区注重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开发建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使大量贫困农户直接受益,增强了地(市)、县的经济实力。

——大新县是苦丁茶的原产地,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且有十分丰富的栽培技术经验。由于苦丁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而倍受消费者青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近10年来大新县委、县人民政府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扶持群众发展苦丁茶生产。一是把发展苦丁茶生产列入发展大新县经济规划,把发展苦丁茶产业列入与当时作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的龙眼、蔗糖、锰矿业等产业的同等经济地位。二是组织技术部门攻关。林业局、县科技局负责苦丁茶苗人工繁殖栽培技术攻关且获得成功,从而使全县的苦丁茶种植由零星种植转为连片开发。三是从资金上重点扶持。从1994年到2000年7年时间里就投入扶贫资金200多万元。经过努力,现在全县苦丁茶种植已发展到8500多亩,近几年来大新县农民每年依靠苦丁茶收入达3000多万元,财政收入250多万元。大部分农户依靠种植苦丁茶富了起来,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楼房,被人们称之为“苦丁茶楼”。昌明乡东风村板梦屯是大新县率先进行连片种植苦丁茶的村(屯)之一。1992年以来,在县扶贫办的大力帮助下,家家户户种苦丁茶,去年,全屯仅销售苦丁茶收入就达1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群众手里有了钱,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吃穿不用愁,全屯户户有电视机,其中80%为彩色电视机、有摩托车70辆、小汽车2辆、农用车1辆、手扶拖拉机5辆。

——龙胜县属桂北山区,境内山峦重叠,土山结构,最低海拔180米,最高海拔1300米。年均气温18℃,年降雨量1400毫升左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形成独特的气候环境,比较适合各类水果生长。全县从1974年开始引进种植水果,水果生产就一直稳步上升。到2000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6.7万亩,其中柑橘类4.2万多亩,月柿1.1万多亩,南山梨7千多亩。水果业已成为该县的一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覆盖全县,全县柑橘年产量1.9万吨,月柿0.2万吨,南山梨0.1万吨,仅柑橘产量就占全县水果产量80%以上,实现农民人均有果110公斤。瓢里镇保江村保江组有农户40户,人均种柑橘等果树1亩以上,1998年全组建起了新农村,38户农民住进了明亮、宽敞、整齐的新建砖房。水果生产已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2000年全县水果收入2000多万元,财政税收4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994年的600元增加到2000年的1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