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365400000053

第53章 广西民族团结考察报告(12)

为了促进广西的民族团结,早在1955年,根据壮族人民的意愿,创制了拉丁字形式的拼音壮文,195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推行,1982年3月公布了《壮文方案(修订案)》,开始全面推行。在推行壮文中,广西区党委和区政府从生活在广西的1200多万壮族人民,讲汉语的约400万,占30%左右,而讲壮话的有800万,占有70%左右的实际出发。并针对过去壮语在壮族人民中虽然使用广泛,但却不能传递,不能储存,不能反馈的情况大力推行壮文。

首先,抓壮文工作机构的恢复或建立。1980年,恢复了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即自治区民语委,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管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机构。之后,又陆续恢复了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壮文报社(后改为广西民族报社)、广西壮文学校,建立了广西民族语言印刷厂。同时,还在壮族聚居的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四个地区,南宁市、柳州市,钦州地区,以及壮族聚居3万人口以上的53县(市)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和壮文学校。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也于1986年在广西新建了壮语文翻译室,从而使壮文推行工作有了组织保障。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壮文教学。壮文进学校,是恢复壮文推行工作以后的一个新突破是壮文推行使用工作的重点。

从1981年开始,自治区民语委先在武鸣、德保两县的8所小学试点,招收小学一年级新生169人,1982年秋继续招收173人。1983年7月壮文进小学的试点面扩大到22个县,当年招收新生81班,学生1984人。1985年秋以后,全广西共有45个县市的306所小学办起了壮文试点班,在校学生最多时达25529人。1986年秋起,武鸣等23个县市办起壮文初中班,到1989年底,在校学生3499人。小学使用壮文教学试点班,课本教材一至五年级各科以全国小学统编教材翻译成壮文,以壮语文教学为主,三年级起开设汉语文必修课,进行壮汉双语文教学,毕业时壮文各科要达到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汉文要学会2500个以上的单字,并能用汉文书写书信和简短的文章。壮文中学的课本教材,各科以全国统编教材翻译成壮文,增设汉语文和英文课,进行壮汉双语文教学。在小学、中学使用壮文教学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广西壮文学校于1982年开始招收壮文中专班,重点培养小学壮文教师。之后,中央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也开办了壮文本科班和专科班。到1996年,广西已办起了从小学、初中到中专、大学本科使用壮文教学的各种壮文班。

与此同时,广西还用壮文在壮族聚居的农村进行扫盲工作。从1980年至1996年,参加壮文扫盲学习班的壮族群众上百万人,扫除青壮年文盲近70万人,有十几个壮族聚居乡实现了壮文无盲乡。从而建立起了从扫盲、小学到大学本科的壮语文教学体系,使壮语在组织壮族人民社会经济生活,儿童启蒙教育,学习科学教育,干部联系群众,以及在保存、整理壮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壮语壮文享有民族平等的地位和合法权利。

在做好壮文的推行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瑶文、苗文、侗文、彝文等民族文字的试验工作。虽然广西各民族语言复杂,方言林立,但是由于各民族长期杂居共处,各民族人民不仅互相学习语言,而且各民族语言互动十分普遍。如壮语很早就大量地从汉语桂柳方言和粤方言借词,壮族先民早在唐朝就学习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偏旁部首创制了“方块壮字”,即土俗字。同时,广西汉语受壮语影响,吸收壮语成份也很普遍。如平话就是宋代的汉语方言受壮侗语族诸语言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方言。此外不少汉族群众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也学会了少数民族语言,就连相对不太愿意学习其他语言的客家人,在壮族聚居区也大都掌握了壮族语言,甚至完全抛弃母语客家话而改操壮语,居住在武鸣县的陆斡、府城、两江、灵马等地的客家人就是典型例子。所以,在广西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双语、多语现象十分普遍。从这种历史情况出发,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在大力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的同时,又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样广西各民族在越来越频繁的交往中,中青年一代接受科学技术文化越来越多,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少数民族群众会讲普通话的人也越来越多。语言的互动,从深层次上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增强了民族团结。可见,大力推动语言互动是广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九)宣传广泛

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先天的,是后天的。从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出发,广西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把宣传民族团结,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放在民族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其主要做法有:

1.把传达中央精神与宣传民族团结结合起来

中央有关会议和中央领导的有关讲话往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扩展和具体化,因此,在传达中央精神时与宣传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是对广西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办法。如1980年1月29日,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统战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学习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一次民族政策的再教育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完善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为“四化”建设作贡献。又如1990年3月2日,广西区党委书记陈辉光主持常委会,听取自治区民委主任余达佳汇报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精神,其中有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同志讲话的主要精神和国家民委领导向中央、国务院领导汇报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区贯彻意见,使传达中央精神与宣传民族团结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2.把中央领导对广西的关怀与宣传民族团结结合起来

中央领导同志作为中华民族团结核心力量的代表,他们从宏观大局出发对广西的视察、考察,以及对广西民族工作的具体指示,往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广西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广西的具体化。因此,广西的党政领导十分注意把中央领导对广西的关怀与宣传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如1982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邕宁县新村坡和龙岗村给壮族农民拜年,品尝壮族特有的大粽粑,把党中央对壮族人民的关怀送到了壮族人民的心坎上,对广西各民族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课。又如1990年11月19日~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陪同下,到广西考察。江总书记一行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百色,着重考察了右江河谷农村经济。21日,江总书记第一次来到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看望壮族农民苏其权等贫困户,叮嘱村民要搞好开发性生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在百色,会见了红七军老战士,参观了红七军军部旧址,并分别题词:“发扬左右江革命传统,为各族人民共同繁荣而奋斗。”“发扬右江革命光荣传统,发奋图强,把百色地区建设好。”

1995年3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与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指出,只要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国的发展和富强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中央对广西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这几年广西发展很快,但还是有差距,中央和国家毫无疑问要帮助广西发展经济。1996年11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贵州之后,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百色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走访了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重访了已经脱贫的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壮族村民苏其权家。指出,解决贫困问题,固然需要国家扶持和社会支持,但归根到底,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99年3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参加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全体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在谈到民族问题时指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共同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广西的各民族是团结和睦的,要十分珍惜长期形成的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要坚持和完善民族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动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江总书记对广西的考察以及参加全国人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都是广西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活教材,使广西宣传民族团结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此外,中央其他一些领导同志也到广西考察,对广西的民族工作做过许多重要的指示,如1995年4月4日~11日,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布赫到广西考察民族立法和民族经济工作,视察了都安瑶族自治县,强调加快民族立法,促进民族经济发展。4月10日~16日,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考察河池、百色、南宁、钦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农业生产、贫困户和异地安置扶贫情况。11月14日~19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广西考察,实地考察了南昆铁路工程和少数民族百色老区和河池大石山区等扶贫开发工作,并深入铁路工地和田间、果园以及贫困户家中、异地安置开发点进行考察。

1996年10月1日~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到广西考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柳州、南宁地、市考察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还实地察看柳江防洪大堤的施工情况。1997年3月16日~22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到广西考察,18日到少数民族地区百色出席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庆典大会,并视察了民族地区的平果铝业公司、鹿寨化肥厂等企业。3月17日~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百色参加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庆典大会,随后考察了百色革命老区,参观了壮族聚居的田阳县田州镇龙河村万亩冬菜田,访问那坡镇尚兴村的全国扶贫状元壮族农民莫文珍家庭、尚兴小学,还参观了田阳县万亩芒果林。10月14日~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视察来宾、武宣、贵港、桂平、宾阳等少数民族地区,在桂中少数民族地区旱片考察时指出,桂中是广西农业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抓住桂中治旱,对其他地区很有指导意义。1998年10月8日~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率全国政协委员南昆铁路考察团一行90人,考察百色、南宁等民族地区,就南昆铁路建设和广西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提出加快铁路沿线经济发展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凡此等等,都大大丰富了广西宣传民族团结的内容,促进了广西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

3.把普法教育与宣传民族团结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