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365400000080

第80章 青海民族团结考察报告(15)

正是由于青海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不懈地打扶贫攻坚战,使得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年达到5853.72元,在“九五”期间增长5.5%的基础上,2001年比2000年增长13.23%;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610.87元,在“九五”期间增长5.5%的基础上,2001年比2000年增长8.07%。整个“九五”扶贫攻坚解决了5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青海省统计局:《2001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青海日报》2002年3月3日;赵乐际:《关于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载《青海日报》2001年1月19日。由此可见,人民吃饱了,穿暖了,在经济生活的层面上表现出了公平和平等的状态,扶贫带动了民族团结的发展,各民族在互动中碰撞和冲突大大减少,而磨合和认同则会大大加强,民族团结也就必然成为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5.精神助团结

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民族互动来看,精神作为文化积淀、传统美德和人生追求的凝聚和升华,肯定有助于民族团结。

解放50多年来,青海省各族干部和群众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求生存、图发展,培育形成了“柴达木精神”、“龙羊精神”、“湟源牧校精神”、“牦牛精神”、“小高陵精神”等,又经过实践、认识、逐步凝炼出了震撼人心的青海“高原精神”,即“扎根高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前进”。

在“高原精神”的鼓励和支持下,青海各族人民信心倍增,在开发和建设热潮中,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灿若群星的先进人物,杰桑·索南达杰、秦文贵、刘让贤、南忠、孔爱群、郭尖措、胡道春、李小松、张淑梅、蒋创辉等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诠释“高原精神”的一首首气势磅礴的壮丽诗篇,看到了“高原精神”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因此,为了弘扬“高原精神”,青海广泛开展了“三德”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军民共建”活动等,并用这一有效的形式和载体,积极挖掘“高原精神”的深刻内涵,注入新活力,努力培养了一支在群体实践创造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干部、职工队伍。同时,青海省各地区把弘扬“高原精神”与“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学教活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2001年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大力开展了一系列宣传落实《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加大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力度。几年来,团省委开展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活动、省妇联开展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省总工会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突出抓好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加强职业精神、职业行为、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各地、各单位以落实《文明公约》、《市民守则》、《村规民约》等为切入点,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青海省各地十分重视用“扎根高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前进”的青海“高原精神”来武装人、引导人和塑造人。以弘扬“高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如火如荼,结出了硕果,近几年来,青海省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龙头,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为载体,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和城镇文明程度,各地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街道、路政设施、交通标志、公益广告牌等有了明显的变化,文明社区、小区、楼院、街道创建活动普遍开展,仅西宁市就新建社区(楼院)300个,全省推出了格尔木石化小区、西宁市滨河铁路小区、泰宁花园等文明社区的典型。2001年,西宁市七一路西社区被中央文明委和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在全省广大农牧区,从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出发,开展了评“三户”、“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群众性创建活动。从江河源头到湟水两岸,在乡(镇)村开展的“十星级文明户”、“评三户”等创建文明户活动水平逐年提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农户参与创评活动,群众参评率达90%以上。目前,全省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2万多户,文明村407个,占全省村委会总数的10.6%。与此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文明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方兴未艾,已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截止2001年,全省建成各类小城镇70个。大通县桥头镇和平安县平安镇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同时,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扎实有效。在“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竞赛活动的推动下,各行各业大力推进“三优一满意”和深化行业规范化服务活动。西宁市西大街和大十字百货商店先后荣获“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和示范店称号。格尔木、德令哈两市确定了28个“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示范商场。“文明个体工商户”、“文明私营企业”等活动广泛开展,进一步促进了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四年来,以创建文明班组、文明窗口、文明科室、文明校园、文明机关等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青海省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0个,省级文明单位256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47个。各州(地、市)县、省直机关工委命名表彰的各级文明单位3000个,成为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已显示出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此外,在青海从厂矿企业到绿色军营,体现“高原精神”的军民共建活动,已成为青海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名牌”项目。从1997年开始,在全省迅速开展起“军民共建高原千里文明线”活动,使东起民和,西至格尔木近千公里的铁路、公路沿线,占全省人口80%的地区参与了共建活动,公布了26对示范点。1999年,共建活动成绩突出的32个地乡和部队单位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表彰。为开创“军民共建高原千里文明线”活动新局面,2001年,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召开第三次“军民共建高原千里文明线”活动座谈会暨表彰大会,总结交流了5年来开展“军民共建高原千里文明线”活动的经验,表彰了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5个先进县、市,46个先进单位和23名先进个人。魏兴国:《高原精神篇》,载《青海日报》2002年5月12日;马志燕、巨积元:《精神文明篇》,载《青海日报》2002年5月15日。

正是由于“高原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弘扬和光大,也正是由于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庄、文明乡镇、文明城市不断涌现的青海,民族团结也必然会成为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总之,发展促团结、制度保团结、教育育团结、扶贫带团结、精神助团结,所有这些原因的整合,奏响了青海民族团结的交响乐。

参考文献: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3]谢佐:《青海民族关系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情与方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

[5]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

[6]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

[7]《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8]《羌族简史》缩写组:《羌族简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9]胡鞍钢等著:《思考中国——挑战中国的九大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胡永科主编:《中国西部概览》,民族出版社,2000年

[11]尕藏才旦,格桑木编著:《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徐杰舜,男,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