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365400000093

第93章 上海民族团结考察报告(2)

在上海新移民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同志,他们对上海民族团结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感觉尤为强烈。据一位2000年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的土家族黄安靖先生说:“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96年9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来到上海,成为上海大家庭中的一员。来之初,我还有一丝疑虑。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我一个少数民族学生,能不能适应这个城市的生活?能不能被这个城市接受?会不会不被接受而成为‘另类’?随后的一切事实把我心中的疑虑打消得一干二净。记得是1998年春节,内地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行程很远,没有回家过春节。腊月28日,学校有关部门通知我到大礼堂会议厅开会,到会场后,发现在座大都是没有回家过年的少数民族学生。随后学校有关领导讲话,给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拜年。当时我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感受都一样,特别感动,顿时感到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温暖。1999年初,在上海市有关领导、华东师范大学统战部及研究生工作部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联谊会,我担任会长。从此,我们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我同样感到上海大家庭的温暖。徐华龙老师知道我是少数民族以后,经常关心我的生活、工作,并且把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工作、专业结合起来,把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和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把少数民族的关怀上升到学术的高度。”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反映了上海民族团结工作上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仅是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而且还进一步地把少数民族在上海创业、发展联系到一起了。

此外,从政府部门来说,更加把民族团结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有些街道将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不仅作为街道、居委会的任务,而且同时也作为各个系统、各事业单位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任务。只有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共同参与和关心,民族团结工作才能真正搞好。老西门街道,他们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工作制度的同时,还构建社区民族工作网络。其做法是:一是街道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书记担任副组长,负责社区民族工作,配备了专职的统战干部专门从事社区民族工作。二是明确规定各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为民族工作第一责任人,居委会文教干部为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负责本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络、谈心、解困和服务工作,并要求各居委会要有一份花名册,做到工作对象的底数清。少数民族同胞一人一卡,档案资料齐全。报告工作及时,并纳入党支部的考核内容。三是调整充实了各界人士联谊会组成人员,吸纳地区少数民族市、区人大代表为联谊会成员。四是聘请了24位少数民族积极分子担任联络员,与少数民族家庭结对,加强少数民族自身的联络沟通工作。五是与回民中学、小桃园清真寺等单位联系成立了社区少数民族工作联谊会,并在社区单位里确定统战联络员,共同关心少数民族的工作。正是这种细致的工作态度,老西门的社区民族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而且的确将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温暖,送到了社区的少数民族家庭之中,因此,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也非常满意街道的民族工作,一致认为街道少数民族民族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4.在上海,有些区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工作的服务的分层化和管理的网络化

所谓分层化,是指从市到区、街道、居委会都有专门的机构或人负责对少数民族事务的服务和管理。今天,上海这种分层化的服务和管理已经日臻成熟,形成了一整套的为少数民族而设置的部门。在市、区、县都有各级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街道也有专人负责民族工作,到了居委会,也有民族工作联络员,这样形成了从上而下的服务系统。如果有的民族家庭发生困难或者其他事情,这样的网络系统会立刻将这些情况反映到更高一级的单位和领导,使他们能够尽早地了解情况,帮助民族同胞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以及及时处理民族之间的纠纷。在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单位和系统,也都相应地建立了各种联谊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活动,特别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这种联谊活动更是频繁,它加强了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联系,也增进了党和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纽带作用。

所谓网络化,就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电脑化和数字化。在闵行区,民族工作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与传统管理不一样的服务系统,将有关区内的少数民族资料全部存入电脑,并且分门别类地将政府及地方上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到好记好用。这是一种新型的为少数民族服务和管理的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用,证明了这种管理系统是切实可行的,给服务和管理带来的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这是第一个在区级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所运用的有关网络系统,是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办公室的王小兰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科技人员的作用,利用业余时间共同研制开发,并自行设计了一套软件,将国家以及上海市有关少数民族的各种方针、政策的文件材料,以及区内所有少数民族同胞的资料都一一输入电脑,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行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务。正是这样一种电脑软件,大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尽早、尽快地为少数民族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三、上海民族团结的特点

上海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上海的少数民族大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会聚到上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避兵灾的,有逃难的,有谋生的,有分配的,有迁居的,有投资的,等等。据我们对黄浦区(原属南市区)小东门街道的调查后,发现最早到这里的回族中间有不少是太平天国时期为了避免战火而从南京逃到上海旧城厢地区的,由于当时人口众多,集中居住,形成了相对聚居的区域点。因此也形成了各种清真食品的供应点,以及以供礼拜的清真寺。到了上海以后,他们融于整个上海社会中间,进行生产、生存活动,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少数民族又增加了新的血液。这些新鲜血液来自祖国各地,其中高学历的人才占了很大比例。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在来的少数民族,到了上海以后,随之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比如他们的服装、饮食、节日等传统,特别是在节庆活动里,就更加显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为上海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也就形成了多彩的融洽的文化特色。

2.上海的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例如:服装方面就有了变化,不是一味地将自己打扮成为少数民族的样子,日常生活中穿着的是与其他人一样的衣服。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辨认谁是少数民族,而谁又不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上海的文化互相之间有了一个共同点,不再互相排斥,而是能够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他们之间找到了一个和谐的平衡。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对上海的文化有着比较大的认同,不会对上海文化产生不好的感觉,更不会产生敌意。本地的上海人也不会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歧视,而是能够主动地接近这种民族的文化。有时会主动地将民族的文化进行改造,将其改变成为上海人能够接受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前几年,上海街头流行的蜡染服装,就是借鉴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服装而大胆创新制作出来的,因其具有时代感和时髦性,受到了年轻女子的欢迎。

此外,除了对饮食或对宗教礼拜有特殊要求的民族之外,其他民族已经不再完全遵循原来的习惯,而逐渐融入上海文化之中。例如,我们在金陵街道的调查时,曾经询问过一位来自内蒙古的中年男子,年纪60多岁,是蒙古族,他说:如今他的饮食、起居以及家庭的摆设已经没有蒙古族的传统,更多地富有上海人的特色。像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上海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民族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融合力量。

3.上海少数民族的配偶往往不是同一民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据我们在小东门街道进行调查时,就发现来参加座谈会的少数民族中,不少人的配偶是汉族,其中也包括老年的少数民族同志,他们的婚姻状况也是这样的,而且为数还不少。分析下来,我们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上海毕竟是一个大都市,少数民族的人口相当少,其中要求相同民族、具有合适年龄、共同爱好的对象就更少,因此就不能不去寻找其他民族的对象;另一个是少数民族的观念有了改变,他们主动适应社会环境,不再强求同一民族的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而把眼光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境地。就是对婚姻对象要求比较严格的回族来说,他们的伴侣不是回族的也很多。这中间不仅有如今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而且年轻人也有这种现象。不过,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无论是回族小伙子娶汉族的姑娘,还是汉族的小伙子娶回族的姑娘,都必须要遵守回族的生活习惯,这好像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婚嫁之前,双方父母就对此达成协议,男女青年也都会对此有一种默契。虽说不同民族的青年男女成立的家庭,会有种种不便,但是处理得好,一样可以生活幸福、美满。那种因不同民族而产生的家庭纠纷,甚至要影响到夫妻感情的事,在上海就比较少见。

4.民族之间的交往友好、融洽,这是上海的一大特点

上海的民族大都是以杂居形式出现的,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会给互相之间的生活带来不便,虽然如此,但是人们互相之间的交往还是十分融洽的,人们很会正确地处理互相之间的关系。汉族尽量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也十分谅解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出于好心而无意识做出来的有损自己民族感情的事情。在这方面金陵街道里的居民就做得很好。金陵街道属于上海市的中心地区,有许多老式的石库门、旧式里弄房子,这些房子由于设备条件差,又居家较多,因此生活上有诸多困难,这对于有特殊生活习惯的民族来说,就更加会产生不少的不方便的感觉。但是由于人们互相之间的体谅和照顾,也就产生了不少民族团结的动人事迹。

5.上海少数民族的素质较高

这种素质表现在他们的文化程度一般都比较高,大都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这与少数民族的家庭大都注重孩子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很少让孩子中途退学的。良好的教育,使少数民族有了更加开阔的眼界,有了很高的觉悟,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因此他们大都没有过激的举动,懂得宽容,能够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对待邻里纠纷,不是以自己民族的成分来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而是实事求是地看待谁对谁错,表现了相当高的判断能力和无私的道德情操。

6.领导同志的关心也是上海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标志

每当过年过节,各级领导都会亲自上门,与少数民族同胞一起活动,参加他们的节庆。2001年12月17日是开斋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十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上海的小桃园、沪西、浦东、福佑路、景新路、松江等地的清真寺人头攒动,一派喜庆的景象。数千名中外穆斯林沐浴盛装,来到清真寺参加节日会礼和庆典活动。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扬奇庆同志及有关区的四套班子的领导同志分别到清真寺向中外穆斯林祝贺节日。这种市领导参加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已经成为了制度,表示出上海市的各级领导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和重视。

7.提高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补贴

1996年5月开始上海对牛羊肉实施深化产销改革的同时,还相应对上海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十个少数民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乌兹别克族、东乡族、塔塔尔族、保安族、东乡族)人员和配偶按规定发放范围的职工(含离退休人员),以及蒙古族、藏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等五个草原民族中的在职职工(含离退休人员),均给予每人每月5元的补贴,再加上以前的补贴共10元。另外,根据上海市副食品价格的实际情况,对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职工,如果单位没有清真专灶,必须到外面去就餐的,其伙食补贴标准,从6月1日起,由每人每月补贴5元增加到15元。这些补贴虽说不算很多,但是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

四、上海民族团结的发展规律

上海的民族团结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首先,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已经形成这样一种传统,不仅能够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民族的兄弟,也能够吸纳各种民族成分的同胞。其次,上海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包容性,能够兼容各种少数民族的文化。过去所说上海是一个大染缸,虽说这是一种带有贬意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说明了上海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能够将外来的文化融合进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地方的文化。如今,这种文化传统依然保存着,无论何方来的少数民族同胞到了上海以后,大都没有被歧视的感觉,相反会觉得自己对上海有着很大的适应度,从而也为这些少数民族同胞融入上海社会打下了基础。1949年以前,到上海来的少数民族,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于上海文化,与当地居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融入了上海社会之中了。根据我们对黄浦区(原南市区)老城厢的抽样调查,发现百分之百的少数民族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之间非常融洽,是上海的原住民,是老上海,没有一点外来民族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在于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对上海文化的认同。虽然,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上海文化对他们这些文化也同样采取了积极态度,将其吸纳进来,成为上海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为了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以及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团结方面的工作,组织了各种联谊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少数民族不断增加,各级政府机构更加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少数民族的事业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