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10365400000094

第94章 上海民族团结考察报告(3)

为了尊重和维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991年,杨浦区在全区内落实了6个清真食品供应点的工作,并全部被市民委批准挂牌经营,确保了少数民族食品的供应。1992年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区财贸办公室商定建立清真行业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民族联合会和区有关部门联合组成,加强对清真食品管理,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协调清真食品供应工作。同年,落实并扩大了双阳清真饭店动迁店址。在此之前,双阳清真饭店在原址动迁后,固定店址长期未能定下,后来在区财办、区饮食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将原控江饭店改造成为双联清真饭店,面积由300平方米扩大到700平方米,还与瑞士侨商会合资开设佳士得(清真)海鲜楼。也是在这一年,全区五家清真食品饮食(食品)店(如迎宾楼、悦香斋、一心斋、四平、佳士得)都进行了全面装修,装修一新的店家不仅体现了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而且还有高雅、舒适、优美的环境,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赞扬。2000年1月,杨浦区副区长朱铮辰同志召开全区清真“三食”供应工作会议,召集区商委、工商局、民族办领导一起来研究,切实解决清真食品供应问题,要求对现有的清真单位作调查、整顿,加强管理,各单位要扶持清真工作。会后,各部门的领导分别作了一次调查,商委系统有清真副食品专柜5家,清真食品店2家,清真食品厂1家,清真食品店1家。社会力量办的清真饭店2家,清真牛羊肉店2家。随着外来少数民族增多,他们开设的个体清真饮食店、摊有8家。经过检查,民族办、民族联合会的领导、少数民族中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对杨浦区的清真“三食”单位的清真食品供应基本满意,对外来少数民族经营的私营企业——小庞清真牛肉店参与清真食品供应,为区内的少数民族服务,表示赞许。为了落实上海市委提出的马路菜场入室的号召,各区的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牛羊肉供应摊点也搬进了室内,改善了经营的条件。2000年3月底,杨浦区的杭州路菜场清真食品专柜搬迁到了室内市场,同年,徐汇区嘉善路露天菜场的清真食品专柜也搬迁进了室内。这些少数民族食品专柜,还有专人进行管理,经常有居委会的专职人员前来检查。我曾经在嘉善路菜场的牛羊肉专柜,与临近的一个年轻的营业员聊天。他就告诉说:“这个专柜是专门供应牛羊肉的,挂着鲜明的标志。营业员是一位老年妇女,她有事走开了,由他来帮助临时看一下摊头。”我一看,果然摊头上挂着“清真”的招牌。他还告诉我,清真食品的管理可严了,经常有区或街道的人下来检查、管理清真食品供应工作,这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我和这位年轻人素昧平生,但是他却给我说了这一番极其普通但又非常具有民族政策和民族观念的话,使我很感动。由此可见,上海的清真食品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这是维护少数民族权益,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一项十分具体的事例,也是上海民族团结工作做到位的一种表现。

在上海,无论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其中都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同胞,他们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期间,对上海所做的民族团结工作非常到位感觉尤为强烈。他们觉得在上海最大的一点感受是:少数民族同胞在这里工作没有被歧视被人看不起的感觉。上海著名的画家哈琼文先生,是个回族,他50年代初就从部队复员到了上海,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了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就是《共和国万岁》。他说:上海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使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新到上海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同样有此感受。上海的少数民族工作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不仅仅是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而且还进一步地把少数民族同胞在上海创业、发展联系到一起了。

此外,上海还非常注重对少数民族子女的教育工作,这是一个关系到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件大事。上海历来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各级政府部门也都积极配合,做好少数民族的子女教育工作,并将这一工作放在首位。为了落实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上海市民委也跟着制订了《上海民族教育(普及教育)发展纲要》。相继建立、不断扩大少数民族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形成了一整套少数民族教育的体系。这些少数民族的学校,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情操、智力进步、体质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这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随着上海的综合实力的提高,也还在日益不断地发展着。首先,市里就十分注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来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为祖国而奋发学习,不仅如此,也对在少数民族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进行奖励,借此来发展上海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1997年,上海市召开了第4届民族教育奖学金和首届民族教育教师奖学金颁奖大会。14个民族的80个大、中、小学的优秀学生和13位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获奖。1992年,杨浦区江浦路街道昆明少数民族托儿所由原来的30平方米扩大到126平方米,班级也从1个增加到了3个。1993年,杨浦区第一所民族幼儿园在鞍山三村成立,这里的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可以就近上幼儿园了。1996年,南市区(现为黄浦区)回族幼儿园成立,位于人民路大境阁附近。面积2千多平方米,户外活动场所1000多平方米,有教室、多功能活动室、电脑房、海洋球房、跳弹房等,是目前上海最大的回族幼儿园。园内开设清真食堂,并聘请清真厨师指导烹饪清真菜肴及点心。课程设置还增加了民族知识课,对学生从小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1997年9月1日,杨浦区回族小学正式迁入浣纱地区新校,成为沪上首家寄宿制民族小学。新校占地0.72公顷,8千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可容纳20个班级,并含语音房、电脑室、自然实验室、美术室和多功能室等10多个专用教室。校内还兼设足球场和800平方米的风雨操场,还有清真食堂等生活设施。30余个教师和员工,其中50%以上是高级教师。根据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要求,回民小学在2000年10月组织了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民族知识竞赛、专题黑板报、阅读民族教育图书等形式,使全体师生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进一步树立56个民族大团结的思想。11月,区民族办、教育局在回民小学举办了民族团结教育交流会。回民小学的师生们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开展活动,集中展示了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来的一系列成果。有“民族知识竞赛”、“民族诗歌朗诵”、“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情景剧、故事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师生的民族团结的意识,受到了区领导的高度称赞。在2000年,杨浦区还为义务教育后的少数民族学生报考高一级的学校,出具民族成分证明400份,推荐5名少数民族优秀学生申报上海市民族教育奖学金,帮助1名优秀教师申报民族教育教师奖学金,并办妥了有关手续,因此使这6位师生获得了奖学金。

上海民族团结之所以做得好,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用市场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使少数民族的经济成分占据其中的一部分,发扬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中固有的特色,因而使少数民族同胞可以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市场,从而展示少数民族经济的魅力。在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同胞自我生存的空间,和事业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了民族条件进一步的大发展。

在上海,有许多具有很大影响的少数民族经济,其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方面更是突出,例如洪长青的涮羊肉、翠文斋的清真食品等等,都是有相当知名度的商业品牌。这些品牌不仅为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还扩大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同时还为上海普通民众增添了新的食谱。

今天,少数民族品牌在上海市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不断发展,不断拓展,试图做大这一蛋糕。洪长兴羊肉馆原在延安东路连云路口,是一家百年老店,在清代光绪年间进入上海,因其涮羊肉而走红。因市政改建而动迁,搬到了南京东路宝大祥10楼。由于洪长兴盛名远扬,中外穆斯林客人都慕名而来。洪长兴羊肉馆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内外装潢都是阿拉伯风格,已经成为上海南京路的一个风景建筑。上海翠文斋回民食品厂是一家百年老厂,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毫不气馁,做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1年中秋节前月饼大战,该厂推出了清真月饼,由于选料讲究,做工精细,美味可口,包装精美大方,品种有京、广、苏等,因而深受上海顾客的欢迎。

除了传统的少数民族饮食品牌之外,全国的少数民族中的不少有识之士又开始将目光投到了上海,他们把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饭店开进了浦江两岸的大街小巷,为上海市民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特色的菜肴。在上海饮食的竞争的行列中,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种酒家、饭店毫不逊色。据来自餐饮部门的一项不完全的统计,目前新疆人在沪开办的风味餐馆已达十余家,特色菜有烤羊腿、羊排、羊肉串等近百种之多。在黄浦区闹市中心有一家二开门面的新疆风味餐馆,天天食客爆满,其中不仅有附近的居民,有在沪经商的新疆人,也有不少是慕名而来的远道客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火爆的生意情景,这是因为店里所选主打原料全部来自新疆的无污染的牛羊肉及饮料;其次,掌勺的都是正宗的新疆人,且价格公道,味道好,就不难想象这家新疆风味餐馆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了。虹桥开发区附近的虹涛阁阿丽娜美食城,也推出了新疆维吾尔族正宗菜肴,除了传统的羊肉抓饭之外,还有独创的雪莲香辣羊排、香辣木桶鹅、新疆大盆鸡、清汤羊肉丸、阿丽娜比萨饼、丁丁炒饭等。在其他地方(如打浦桥、徐家汇等地区)这样的新疆餐馆不断出现,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即使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民族餐饮也在不断地增加,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在闵行区九星批发市场里,原本没有专供回族同胞用餐的饭馆,后来由于来这里打工的回族较多,据说光是河南来的回族就有一百多人。这种需求也就必然孕育了民族餐馆的产生。据了解这家餐馆的经济效益还不错,虽说在它附近还有其他饭店的竞争。同样,在七宝镇农贸市场附近也有一家朝鲜族小餐馆,店主人是一位来自延边的朝鲜族小伙子。虽说店的门面不算大,主要经营朝鲜族特色的菜肴和面点。来吃的人主要是一般打工者以及周围的居民,偶尔也有路过的韩国人。

利用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来占领上海市场的情况,不仅在中国大陆的其他省分有,就是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也有这样的经验。他们将台湾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引进上海,同时也把大陆的少数民族餐饮文化引进上海。例如台湾有一家最古老的娱乐餐厅,叫“犁原餐厅”,就是将蒙古烤肉引进到上海来。这家餐厅坐落在上海西区的乌鲁木齐路和建国西路交界的地方,整个餐厅的外形是用红色的布幔围起,门口是柱子下垒着石头,俨如是一个蒙古包的形状,具有浓浓的民族氛围。据说,“犁原餐厅”呈现上海惟一的蒙古烤肉在世界上各地流传多年,在台湾也有20余年,并享誉中外。这家餐厅不仅有蒙古烤肉、烤小绵羊肉,还有海鲜烧烤、风味火锅等,在餐饮过程中,还伴有边疆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这样的场景真能够让人流连忘返。价格还算适中。刚开张时,餐厅还推出了各种促销活动,如“贵宾招待券”等。晚餐98元再送新鲜大闸蟹,午餐只有28元,周六和周日午餐蒙古烤肉只要58元。由于这家老板经营有方,终于在上海这样一个餐饮行业竞争非常厉害的地方站住了脚,而且生意还是不错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少数民族餐饮文化的魅力。

为什么会出现少数民族餐饮文化在上海如此受到欢迎?这是因为上海是一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居民的口味会不断地变化,有“喜新厌旧”的饮食习惯,再说上海人流量很大,这些年来少数民族同胞到上海来经商、旅游、走亲访友的逐年增多,因此也带动了民族餐饮的繁荣和发展。

五、上海民族团结的成因分析

上海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少数民族就与当地的民众互相学习,互相交融,一直表现出良好的民族关系,特别是1848年开埠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上海,在这块土地上与汉族一起努力开发上海,并在此期间求得生存和发展。共和国建立以后,上海的少数民族族群的繁衍和壮大,为上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样在此期间,上海的民族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友谊是牢固的。

对当前而言,分析上海民族团结的特点和发展的成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要把党有关民族方面的方针、政策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街道的居民和少数民族同胞,只有这样才能将党的民族工作做到少数民族的心里,使之切实地感到党和政府在关心着他们。为此,上海许多街道、居委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强化了民族政策宣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种意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在金陵街道,他们把每年的3月作为民族团结宣传月,每月30日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服务日。根据街道的特点,他们把各种宣传资料翻译成为维吾尔语向新疆同胞宣传。他们还在浙江中路上设置了《民族团结画廊》,通过黑板报、宣传版画、文艺节目、知识竞赛、录像、讲座等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这种广泛的宣传,使社区单位对民族工作有了了解和认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