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注释】
①孙莘老:名觉,江苏高邮人。时为吴兴(湖州)太守,与苏轼交谊甚深。熙宁五年二月,他建墨妙亭于府第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向作者求诗题咏。②兰亭:指晋代大书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写本。茧纸:晋代习用的一种纸,用蚕茧做成。昭陵:唐太宗墓。唐太宗最喜爱王羲之的字,他死后便以《兰亭集序帖》从葬昭陵。③世间遗迹:指王羲之的《兰亭》法书还有拓本留传世间。龙腾:梁武帝评王羲之的字“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阁”。④颜公:颜真卿,唐代大书法家。⑤细筋入骨:古人论书法,以“多骨微肉”能表现笔力者为上,谓之“筋书”。⑥徐家父子:徐峤之、徐浩,都是唐代书法家。徐浩尤有名。⑦这句说笔势遒劲而含蓄,不露锋芒。⑧峄山:山名,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郡县,曾在峄山上刻石记功。石刻的字是李斯写的。典刑:模范。刑,通“型”。⑨阳冰:李阳冰,唐代大书法家。善小篆,得峄山碑笔法,号玉箸体。⑩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书贵瘦硬方通神”句。玉环:杨玉环,唐玄宗妃;飞燕:赵飞燕,汉成帝后。杨妃丰肥而飞燕纤瘦。这里用她们两人喻肥瘦各有其美。断缺:断碑残石。缣缯:丝帛,借指货币。龟趺:碑座。螭:碑上刻成龙形的雕饰。登登:拓碑的声音。这句说孙莘老以拓片赠吴越友人。栗尾:笔名,状如锥栗。溪藤:纸名,剡溪所造的纸。刘郎:指刘禹锡。贺监:贺知章,曾做过秘书监。刘禹锡《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又云:“偶因独立空惊目,恨不同时更伏膺。”伏与服通。服膺:谨记不忘,衷心信服。作者以贺知章比孙莘老,自比刘禹锡。
催试官考较戏作
【题解】
熙宁五年八月,作者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作者想到考生一定等得焦急,故有催试官之作。较,通“校”。考校是指试后的阅卷、评定。诗中描绘了八月十五夜的月色之明丽和八月十八日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抒发出人生会合良辰美景之难得。写得气势磅礴,笔墨灵动跳脱。
【原文】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桥,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咮堂前野橘香,①剑潭桥畔秋荷老。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③:
鲲鹏水击三千里,④组练长驱十万夫。⑤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⑥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⑦门外白袍如立鹄!⑧
【注释】
①凤口朱堂:在杭州凤凰山下。咮(zhòu):鸟的喙。②此句说作者联想到故乡某地的桥畔荷花。③八月十八日钱塘潮最大。④语出《庄子·逍遥游》。⑤组练:组甲、练袍,指武装部队。语出《左传·襄公三年》。这两句比喻钱塘潮水的气象。⑥吞屠:吞并、消灭。⑦这句是催试官加夜班看试卷。⑧白袍:指未入仕的士子,他们穿白袍,有别于穿皂袍的官员。立鹄:即鹄立,形容伸颈踮足盼望的样子。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①
【题解】
熙宁五年秋作。诗中描绘了梵天寺秋夜的幽深清远境界,有意和原作较量。
【原文】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归,草露湿芒屦。②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注释】
①梵天寺:在杭州凤凰山上,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守诠:诗僧,作者的朋友。其原诗云:“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②芒屦:草鞋。
听贤师琴①
【题解】
约作于熙宁五年。诗中赞美贤师弹琴,琴音和平清亮。
【原文】
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②
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忽嗔。
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注释】
①贤师:名惟贤,杭州僧人。②《管子·地员篇》:“凡听宫,如牛鸣窖中。”“凡听角,如雉登木。”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题解】
熙宁五年十月,盐官为了水上运盐的需要,不顾农事未了,调集大批农民开掘运盐河。苏轼被差往汤村(距杭州四十里)督役,作此诗,对农民在泥泞中冒雨开河的辛苦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对官役妨农也表示了不满。
【原文】
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①
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②
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③
薨薨晓鼓动,④万指罗沟坑。⑤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⑥
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
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
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⑦
【注释】
①萧散:闲散。长卿:司马相如的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他居官很清闲。②渊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作《归去来兮辞》,头一句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③据《宋史·食货志》:熙宁五年,在两浙提点刑狱卢秉的控制下,两浙盐法更加峻急,灶户困苦,刑狱繁苛。这里盐事指开掘运河的徭役。恤:顾惜,体恤。④薨薨(hōng):形容鼓声。⑤万指:上千人夫。⑥湖泓:形容水洼很深。泓(hóng):水深。⑦这两句说:告诉故乡的朋友,不要厌恶在乡下喝野菜汤,那总比离乡做官好。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题解】
熙宁五年,苏轼在仁和县汤村镇督开运河,夜宿水陆寺作此二诗。清顺是杭州西湖诗僧,苏轼常和他往来、唱和。这两首诗写他夜宿寺中对幽居的体验及对清顺僧清苦而富于诗意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原文】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①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乞食绕村真为饱,②无言对客本非禅。③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④
【注释】
①高人:指清顺。②乞食:陶渊明晚年贫困,有《乞食》诗。③《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第九》记文殊从维摩诘,默然无言中悟得不二法门。这里是反用典故。④贾岛:唐诗人,初为僧人,名无本。应耸作诗肩:韩愈《石鼎联句诗序》记贾岛作诗时常袖手耸肩高吟。
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①
【题解】
熙宁五年作。诗中咏寺僧闸山溪为水轩,在写景咏物中寄托了对浊世的厌恶。诗意从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化出。【原文】
欲放清溪自在流,忍教冰雪落沙洲。
出山定被江潮涴,②能为山僧更少留。③
【注释】
①六和寺:一名开化寺,寺有六和塔,在钱塘江畔。闸:作动词用,把水挡住。②涴(wò):污染。③能:这里作“宁可”解。少留:稍留。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①
【题解】
熙宁五年冬作。一般人都在牡丹盛开时游吉祥寺,作者却冒着萧萧寒雨在冬至日独游。诗在率意落笔中表达出一种清雅自赏的风致。【原文】
井底微阳回未回,②萧萧寒雨湿枯荄。③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注释】
①吉祥寺:在杭州,即后来的广福寺。寺中牡丹最盛,在宋时,是一个名刹。②阳:指暖气。《月令》说,从冬至日起天气逐渐转暖。③荄(gāi):草根。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题解】
熙宁五年冬,作者将出差到湖州,预先写这首诗赠湖州太守孙觉(莘老)。诗中以清新明快之笔,描写湖州时令风物之美和自己向往喜悦之情,也表达了与孙莘老的深厚交谊。
【原文】
余杭自是山水窟,侧闻吴兴更清绝。①
湖中橘林新着霜,②溪上苕花正浮雪。③
顾渚茶芽白于齿,④梅溪木瓜红胜颊。⑤
吴儿脍缕薄欲飞,⑥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⑦应怪杜牧寻春迟。⑧
鬓丝只可对禅榻,⑨湖亭不用张水嬉。⑩
【注释】
①侧闻:旁闻,听说。②湖:太湖。太湖中有东西二洞庭山,盛产橘。③溪:指苕溪。苕:芦苇,花白如雪。④顾渚:山名,在湖州,以产紫笋茶着名。⑤梅溪:山名,在乌程县西南六十里,产木瓜甚有名。⑥脍缕:把肉细切成丝’。⑦谢公:晋代谢安,曾任吴兴太守,这里比拟孙觉。⑧杜牧:唐代诗人。杜牧初游湖州,刺史崔元亮举行水戏请他观赏。杜牧看上了一个少女,想娶她,和她相约十年之期。十四年后,杜牧做了湖州刺史,但这少女已嫁人三年。杜牧写了一首诗,首二句云:“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三《杜牧》)⑨鬓丝:指年长。禅榻:学佛。用杜牧《题禅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荼烟轻肠落花风”。⑩水嬉:水戏。
吴中田妇叹①
【题解】
熙宁五年(1072)作。这首诗描绘当时江浙一带秋雨成灾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新法的偏见交织在一起。诗人借田妇这个典型人物的口吻来叙事抒情,并精心选择、提炼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和细节,全篇紧扣诗题的“叹”字写得层层深入,读来真实感人。
【原文】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②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③
眼枯泪尽雨不尽,④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陇上宿,⑤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赤贞载入市,⑥价贱乞与如糠粞。⑦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⑧
龚黄满朝人更苦,⑨不如却作河伯妇!⑩
【注释】
①吴中:指江浙一带。作者题下自注云:“和贾收韵。”贾收,字耘老,鸟程人。他十分佩服苏轼,建有“怀苏亭”并着有《怀苏集》。②这句说秋季恐怕不几天就要到了。庶:庶几,表示推测或希望之词。③杷:农具。出菌、生衣:形容农具因久雨潮湿而发霉生锈。④这句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⑤茅苫:茅棚。苫,用草帘子遮盖。陇:田畔高地。⑥赪(cheng):赤红色。⑦粞(xī):碎米。⑧这两句说,当时国家赋税收钱,农民不得不把米贱卖换钱来纳税,免役法又要出钱募役,更造成钱荒米贱;同时宋神宗要灭西夏,采用王韶的《平戎三策》,花不少钱去招抚西北的羌人部落。⑨龚黄:指西汉渤海太守龚遂和颍川太守黄霸。二人都是好官,以恤民宽政见称,事迹见《汉书·循吏传》。这里是反语,讽刺推行新法的官员。⑩这句意谓不如投河自尽。河伯:河神。《史记·西门豹传》载,战国魏文侯时,邺地常闹水灾,当地官吏、豪绅勾结巫祝,每年借口为河伯娶妇才能免除水灾,大肆敲诈勒索百姓,并买民家女子投进河里,算是嫁给河伯。西门豹为邺县令,把巫祝投入河中,揭穿了这个骗局。
游道场山何山①
【题解】
熙宁五年冬在湖州作。这首诗描叙游览道场山何山的见闻感受,抒发了欲辞官归隐而不得的惆怅。写景生动,转韵自然。
【原文】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端。②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③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④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⑤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注释】
①道场山:在湖州,山上有万寿禅寺。何山:在乌程县南十里,与道场山相联接。晋代何楷曾在山中读书,后为吴兴太守,以其居为寺而名其山。②石齿:齿状之石。③瑶席:玉饰之席。④这两句写山中高大的桂树。⑤高人:指晋人何楷。
赠孙莘老七绝(选三)
【题解】
熙宁五年十二月作者奉命出差到湖州测度堤堰时作。但作者对于这一修建是反对的。因此,诗中除了抒写与孙觉宴饮和观赏山水景色外,也表示了对时事政治的讥讽。
【原文】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①
天目山前绿浸裾,②碧澜堂上看衔舻。③
作堤扞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
夜来雨洗碧漓岏,④浪涌云屯绕郭寒。
闻有弁山何处是,⑤为君四面意求看。
【注释】
①举白:干一大杯。白,大白,酒杯名。浮:罚酒。②天目山:在湖州。③碧澜堂:在湖州府治的霅溪馆,唐时所建,是诗人杜牧的旧游处。衔舻:船连着船,表示船多。④漓岏(cuánwán):山形尖锐高大貌。⑤弁山:以山形如弁(帽子)故名。一作卞山。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题解】
熙宁五年作。诗中抒写与乡僧文长老的愉快交谈,勾引起对故乡的深情怀念。诗写得挥洒自如,对仗流动,风格清雄旷放。
【原文】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②
每逢蜀叟谈终日,③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④我除搜句百无功。⑤
明年采药天台去,⑥更欲题诗满浙东。
【注释】
①秀州:今浙江秀水县。报本禅院:唐时所建,宋时改为本觉寺。寺僧文长老是作者的同乡。②此为倒装句,意为离乡日久,儿童已逐渐变乡音为吴音。③蜀叟:指文长老。④师:即法师、禅师,称文长老。忘言:用陶渊明《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意。⑤搜句:指写诗。⑥天台:山名,浙东的名胜。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题解】
熙宁五年苏轼过访王复园居,观赏所植双桧,作此诗。第一首借咏双桧咏史怀古。第二首托物寄怀,赞颂王复劲节不屈的品格。王复为杭州人,家在候潮门外,有园圃亭榭,精于医道。因行医救人,苏轼曾把他园中亭子名为“种德亭”,并作诗称颂。
【原文】
吴王池馆遍重城,①奇草幽花不记名。
青盖一归无觅处,②只留双桧待升平。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③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④
【注释】
①吴王:指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鏐。他割据杭州,广修亭台。②青盖:汉制,王车用青盖。吴孙皓时,有人说青盖入洛阳。陈训说,这预兆将要有亡国之事。不久吴亡(见《晋书·陈训传》)。这里用来借喻吴越王钱缪向赵宋纳土称臣。③未要奇:不是有意标新、出奇。④蛰龙:古时人称潜伏地下待机飞天的龙,为蛰龙。这两句诗并没有什么影射。可是元丰二年(1079)言官弹劾苏轼讽刺新法,逮捕他入狱后,居然把这两句诗作为苏轼对神宗皇帝不忠的罪状,要致苏轼于死地。神宗说:“他咏双桧,同朕有什么关系?”于是从轻发落,贬黄州团练副使。事见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题解】
熙宁六年(1073)在杭州游西湖作。这是苏轼咏西湖的名篇。尤其是第二首,描绘出西湖在晴天和雨雾中的不同风致。作者把西湖比作西子,无论淡妆浓抹都很美。比喻新奇妙丽,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西湖称为西子湖。
【原文】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①一杯当属水仙王。②
水光潋滟晴方好,③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④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①会:领略。②水仙王:作者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这句说,要完全领略此中佳境,就须酌酒同水仙王一起赏鉴。③潋滟(liànyàn):水盛而波涛翻动貌。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新城道中二首①
【题解】
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过新城途中作。诗人用清丽跳动的诗句,在第一首中描绘了浙江春天锦绣一般的原野景色,并为春耕农民的欢乐深深感染,表现出厌恶俗务、热爱生活、热爱乡村的感情。第二首写继续山行途中的行役感慨,赞美新城县令晁端友为官清正,使山乡人民生活安乐。
【原文】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③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④
散材畏见搜林斧,⑤疲马思闻卷旆钲。⑥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⑦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⑧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