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371100000012

第12章 规划三分(8)

诸葛亮是黄承彦的女婿,他的岳母是蔡瑁的姐姐,又和刘表的后妇是亲姐妹。这样,蔡瑁便成了诸葛亮的妻舅,刘表除了与诸葛亮世交之情外,又成了诸葛亮的姨丈。前面我们说过,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蔡氏、蒯氏、庞氏都与刘表政权有关系,蔡瑁、蒯良、蒯越、蒯祺都是刘表政权中的重要人物。庞氏家族中的庞季,曾与蒯越一道前往襄阳城劝说拥众据城的张虎、陈生投降刘表。可见他也是刘表政权中的人物。显然,通过上述姻亲关系,诸葛亮与荆州的政界人物已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这可作为诸葛亮与荆州政界人物关系密切的另一证明。当然,这并不是说,诸葛亮的婚姻完全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手段。但是,说诸葛亮的婚姻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感情行为,应该是不错的。诸葛亮与黄氏的婚姻,决不是要趋炎附势,但通过自己及家人的婚姻,与荆州政界要人保持密切关系和接触则是客观事实。诸葛亮愿意建立和保持这种关系,不是想在荆州跻身政界,而是想获得更多的有关天下局势的信息。

身在隆中,心系海内。诸葛亮以他政治家特有的敏锐,通过各种途径、各种人物细心地捕捉天下局势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他思想家特有的深邃,根据捕捉到的信息,分析预测天下的未来走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北方和南方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诸葛亮心中思考的未来政略和战略也逐渐成熟。

对未来政略和战略的思考越是近于成熟,诸葛亮的心境越是难以平静。他的思考无疑是积数年之苦功,极具价值的真知灼见。但真货必须要有识家才能品其珍贵,这个识家如今在哪里呢?每当心绪不宁时,诸葛亮总爱翻翻书籍,因为书能把他领入另一种境界。他拿起老子的《道德经》,无意中一下子翻到了第十六章,立即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不对头,怀着焦躁的心情,急于出手货物,就不会等到真正识货者的到来,其结果与空等一生始终遇不上识货者是一样的。与其如此,不如就平心静气地等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愿望。焦躁只能半途而废,不宁静就不能致远。想到这里,诸葛亮的心境又慢慢平静下来。

早在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时,刘备就察觉到不能久附于袁绍。恰巧,被曹操俘虏的关羽打听到了刘备的下落,谢绝了曹操的厚遇和挽留,回到了刘备身边。刘备劝袁绍南结刘表。袁绍便派刘备率兵到汝南,一来骚扰曹操后方,二来与荆州刘表取得联络。就在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第二年也即建安六年(201),曹操又出兵南击刘备,刘备便乘此机会,放弃汝南,人荆州投靠刘表。

刘备到达荆州,受到刘表的热情接待。然而,刘表的热情自有他的用意。对于刘备及其手下将领的勇猛善战,刘表早有耳闻。更何况,刘备通过在北方的长期军事斗争,已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军事集团。如今,这个军事集团正好用来加强荆州的防卫力量。刘表接纳刘备后,便给他增加些兵马,让他屯兵于新野(治今河南新野),守卫荆州北大门。对于刘表这种安排,刘备欣然接受,他认为一来应为荆州做点实事,以便争取群众,二来可以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以赢得荆州士人的好感与信赖。不久,刘备便辞别刘表率军到新野去了。

建安七年(202),也就是刘备到达荆州的第二年,曹军将领夏侯悖、于禁、李典等人率军南下,刘备奉命北上迎敌。在新野北博望这个地方,刘备设好伏兵以后,便烧毁营屯假装惧敌退却。夏侯悖欲率兵追之,李典劝道:“我们不要追了,敌人无故退却,我怀疑必有伏兵。再向南道路狭窄,草木深密,一旦中了埋伏,则悔之晚矣。”夏侯悖不听,便让李典留守,自己和于禁追击。追到博望,刘备伏兵四起,将夏侯悖杀得大败,曹军损失惨重,向北退走。

博望大捷,使得刘备在荆州的声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刘备满以为,以自己的声望和为人宽仁的品质,自然会有辅弼之才投入他的旗下。

事实却让刘备感到失望。

刘备到荆州以后,荆州人士投到他麾下的人确实不少,甚至连刘表政权中的一些人也前来请托。但刘备感到,自己所急切需要的辅弼之才却一个没有。不但如此,刘备在荆州声望日高,又引起刘表的疑心,处处加以戒备。转眼几年过去了,刘表除了与刘备一起闲谈、宴会以外,什么重要事都不让他参与。有一次,刘备在刘表的宴会上,起身上厕所,猛地发现自己的大腿不如以前那样有力量了,自觉时光荏苒,老之将至,不禁慨然流泪。回到席上,刘表发现刘备神色不对,便问他缘由。刘备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刘备深深感到,如果长此以往,岁月将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他的雄心、他的事业。

更使刘备感到失望的是,刘表胸无大志,只知自守荆州,往往错过大好时机。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在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开始北上征伐北方少数民族乌丸。刘备力劝刘表乘曹操北上许县空虚之时,进兵许县。刘备这一招确实击中了曹操的要害。曹操所担心的,也正是怕刘表乘机袭取许县,再加上部下很多人都认为刘表会派刘备前来,就更加举棋不定。这时,谋士郭嘉劝道:“刘表是一个只知坐而论道之人。他自知才能不如刘备,若重用刘备怕不能控制他,不重用刘备则他不为之用力。在这种情况下,您尽可以虚国远征,不用担心。”事实果如郭嘉所预料的那样,刘备的建议没有被刘表所纳。等到曹操得胜凯旋,刘表才对刘备说:“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刘备此刻还能说什么呢!他只能安慰刘表,其实是在安慰自己:“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话虽这么说,刘备自己也知道,以后还能有什么机会呢?即使有机会,依靠刘表这样的人能把握得住吗?刘备深深感到,不能再这样蹉跎下去了,时不我待!依靠刘表,不能成就大事。只有靠自己!一想到自己干,刘备又想到自己几起几落的经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缺少辅弼良才。他本以为,荆州是个人才荟萃之地,只要自己大旗一竖,人才就会声应影从。现在他才知道,要想得到贤才是多么不易。若想得到贤才,不能坐等,得去寻!去访!

刘备在荆州这几年,闻听过水镜、卧龙、凤雏等大名。他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但就凭这雅号,就知道他们不是一般的人物。后来,他知道了水镜先生就是司马徽,便前去请教他。司马徽知道了刘备的来意,便对他说:“我只是一个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是那些俊杰人物。”刘备说:“先生不必自谦。若您不是俊杰,天下便无俊杰之士了。”司马徽摇摇手,说:“我已老朽,无意于政事。俊杰人物大有人在,伏龙、凤雏就是。”刘备眼睛一亮,他早就想知道这二人是谁,便说:“二位贤士,备早有耳闻,但不知其尊姓大名,望先生明示。”司马徽说:“伏龙者,诸葛孔明;凤雏者,庞士元是也。”

也许是司马徽有意考验刘备的求贤诚意,并没有告诉他诸葛亮的具体情况,只是要他留意访察。

刘备求才访贤的诚意终于感动了一个人,这就是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徐庶去见刘备,刘备见他谈吐不俗,对他很是器重。

徐庶说:“徐某不才,蒙将军错爱。我的一个朋友,才能远在我之上,不知将军想不想得到。”

刘备忙问:“谁?”

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刘备听说“诸葛孔明”几个字,兴奋得几乎跳起来。他迫不及待地说:“想见,想见!快带他来见我。”

徐庶轻轻一笑,说:“将军莫急。此人只能前去拜谒,不可委屈他前来。将军若有意,应该枉驾前往见之。”

刘备觉得自己失言,便说:“我求见之心急迫,考虑不周。请将卧龙住所告我,我当亲自前往。”

第二天,刘备便按徐庶所提供的方位前去拜访诸葛亮,不巧,没有碰上。几天后,刘备又一次前往,诸葛亮还是不在。

诸葛亮到哪里去了呢?

诸葛亮并未远走,他也急切地想见刘备。刘备在入荆州以前,就被许多人认为是英雄人物,在社会上有较高声望。曹操曾说,天下英雄唯有刘备和他。郭嘉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陈登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程昱说:“刘备有英名。”董昭说:刘备“勇而志大”。当时人的这些评价,对于寻英主心切的诸葛亮应该是有耳闻的。特别是刘备入荆州后,在博望大破曹兵,劝刘表乘虚伐许县等事,诸葛亮更是清楚。他觉得,刘备确是汉家皇室后裔中的英杰人物。不仅如此,诸葛亮通过刘备与董承受汉献帝密诏欲诛曹操之事,知道他是一个乃心汉室的同路人。但刘备是否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呢?诸葛亮认为有必要考察一番。

刘备已经来了两次,诸葛亮认为,如果他真正尊重人才,就必然有第三次。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再扑空了。

当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居住的草屋前时,诸葛亮已经把院内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衣冠整洁地迎接贵客临门了。

刘备一见诸葛亮,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值得以事业相托的人。说也奇怪,这种一面之交而产生的信任感,在刘备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所以,他很快就屏退旁人,对诸葛亮掏出积藏多年的心里话:“现在朝纲崩溃,群雄割据,奸臣掌权,使汉朝天子蒙受苦难。我不度德量力,想伸张大义于天下,使天下一统,汉纲复振。然而由于我缺少智术,屡受挫折,时至今日,一无所成。不过,我并不灰心,志亦未减,您能帮我出谋划策吗?”

诸葛亮被他的赤诚打动了,他将自己多年成竹于胸的思考合盘托了出来:“自从董卓乱政以来,豪杰并起,雄据一方,势力跨州连郡者亦不可胜数。先说北方的曹操,他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众寡少。但他最后却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仅是由于客观形势有利于他,也是他主观努力的结果。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兵众,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时与他争雄显然是不明智的。”

他见刘备边听边赞许地点头,又继续说道:“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世雄主,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能之人尽展其才,因此,只可与他联合而不能谋取他。”

刘备听到这里,不禁想道:我们的立足之地在哪儿呢?

诸葛亮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接着说:“荆州这个地方,北有汉水、沔水,南可达于南海,东可连接吴会,西则通往巴蜀。这是一个战略要地,而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将其守住。这恐怕是上天赐予您的宝地,不知将军对它有意没有?还有益州这个地方,四塞险固,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当初汉高祖刘邦就靠它成就帝业。如今它的主人刘璋昏庸无能,又有张鲁在北边与他分庭抗礼。那里民多地富而刘璋却不知道如何治理,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那里有眼光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一个明主。”

诸葛亮这段分析,就是告诉刘备,欲求发展,兴复汉室,荆州、益州是必先占领的根据地。最后,诸葛亮又概括总结了平定天下、复兴汉室的任务:“将军是汉朝帝室的后代,信义着于四海,延揽英雄豪杰,思贤如饥似渴。如果跨有荆、益二州,据险守土,西面与诸戎和睦相处,南面安抚夷人越人,对外结好孙权,对内治国理政,等待时局有变,就命一得力将军率荆州之军进攻宛、洛,将军则亲率益州大军出秦川进攻中原,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如果真能那样,那么将军的霸业可成,强盛的汉朝可以再现了。”

诸葛亮以上这些精辟的论说,就是被后人赞颂不绝的“隆中对”。

如果说诸葛亮讲这些话以前,刘备对他的信赖还仅从感觉出发,那么,在听了“隆中对”以后,刘备就对这个二十七岁的青年俊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由衷地感到,这个年轻人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鞭辟入里,令人顿开茅塞。他觉得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丝毫没有虚夸之处,诸葛亮是天下少有的英杰,是他梦寐以求的良辅。

刘备得到诸葛亮,大有鱼儿得水之感。诸葛亮遇到刘备,平生抱负得以施展。从此,这一对君臣合力,聚集群英,按照诸葛亮的政略和战略意图,将东汉末群雄割据的历史迅速推向前进,天下也就出现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