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旅游文化
10401400000024

第24章 古代旅游习俗与旅游文艺创作(4)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旅游的觉醒时代。政治上的黑暗,使不少文人墨客采取消极的对抗形式。他们隐逸山林,寄情山水,大自然成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精神寄托,也成了诗人、散文家创作的热门题材。画家也一样,开始自觉地把山水旅游的印象通过创作形式表现出来,并成为了旅游文化中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类——山水画。可以说山水画绝大多数都是旅游感性认识的直接反映,它将所见所闻跃然纸上,向读者展示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山水变化有密切联系的物化景象、人文自然、旅游活动都归纳其中。这种从旅游的角度进行的山水画创作和欣赏的作品,我们称为旅游山水画。

从魏晋开始,中国第一批有名有姓的美术创作大家就出现在文献资料上,绘画理论也随之产生。在这批最早的画家中,进行过山水画创作的著名画家有顾恺之、戴逵、夏侯瞻、徐麟、宗炳、谢约、陶弘景、张僧繇等。

顾恺之(约340~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朝廷官员,过着优裕的生活。旅游于他并不陌生,他不但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他有两篇画论存世,一是《画云台山记》,一是《论画》。在《论画》中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他的强项是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但他也喜欢山水游,并将重气韵、神采的画风用于山水画。他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稽山的山水风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正因为对大自然有着高深的审美水平与情趣,他创作的山水画《云台山图》《庐山图》《山水图》《雪霁望五老峰图》都是当时的称绝佳作,可惜俱佚。现在流传下来的《洛神赋图》(宋摹本),据说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现藏故宫,有人认为其原底本作者是晋明帝司马昭)。作品是以曹植的文学创作为题材进行的美术再创作,画面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构成一幅有人物、有自然环境的旅游山水画卷。

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刘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旅游理论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佛学家。他的山水画代表作有《秋山图》。他一生的耀眼点是,不但以“澄怀味象”说奠定了他旅游理论家的地位,而且以深厚的玄、释、儒、道理论功底构建了自己的山水画理论,其理论代表作是《画山水序》。在技术方面,他以透视原理阐述了山水画的作画规则:“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返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位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眸,则昆、阆之形,可位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于一图矣。”在内容表达方面,他主张山水画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结合他的“澄怀味象”理论,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的理论,而且图绘山水形象则可以领悟虚无之道。也就是说,画家置身于自然界,与山水为友,感受自然,也就能理解自然的“道”。大自然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畅神,再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给人的美感也是畅神,这是一种重视主体的艺术观,所以在创作山水画方面,他提出要“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作的领略,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及“情景合一”的忠实体现。

与宗炳同时代的王徽(415~453年),也是著名的山水画理论家。在其《叙画》中,他指出,画山画水,强调的是一个“情”字,这是与地图的根本区别。因为“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深,岂能仿佛之哉!”而画家“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都是出于审美的意识。

宗炳和王徽都将旅游山水画作为抒发主体感情的艺术,划清了其与人物画和实用地图的界线,为中国旅游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旅游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创作向新的高峰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活跃着一大批画家。社会的富足和贵族日益奢华的生活好尚,促进了绘画艺术对自然界和生物界的表现,也成就了一批成熟的专业画家,绘画出现了明显分科。旅游山水画,在这一时期不但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种流派。一个是以展子虔、李思训为代表的金碧山水派。他们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而细密,赋色工致浓丽。另一个是以吴道子为肇始,成于王维的豪放水墨派。吴道子旅游山水画渗透着强烈的情感,画面线条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在他的笔下,“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被誉为“山水之变始于吴”。而著名诗人王维(701~761年),是以诗人的情怀加入旅游山水画的创作的,创造了“破墨”山水技法,即对水墨皴染的追求,从而使山水画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类水墨山水画,更显诗情画意,简淡抒情。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继王维后,王洽进一步创作出“泼墨”之法,水墨派画技为后来的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著名的旅游山水画作品有吴道子为唐明皇绘于大同殿的嘉陵江景色。他凭借在旅游中的细致观察,以惊人的记忆和高超的手笔于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的壁画。《游春图》是初唐展子虔的作品,他的画技被人称为“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宣和画谱》)。这幅画采取俯瞰式的构图,山冈重叠,河水平远,确实获得了“山川远近,咫尺千里”的效果。在表现手法上则采用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因当时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显得朴拙而真切。画中游乐的士人,与设色浓丽的春天气息相融合,表现出“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虢国夫人游春图》则是盛唐宫廷画家张萱的作品(现存宋摹本)。画的是杨贵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画上两马的步伐轻快,人的仪态从容,真实反映了郊游的愉快主题。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衬托出春天的气息。仕女春游是唐朝的风尚,故以此为题材的旅游山水图也很多,特别是宫廷上层妇女,如武后、杨贵妃、虢国夫人的游乐活动都被绘于画中,如周昉也作有《游春仕女图》。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都是旅游山水画的明星,李思训的作品被时人推崇为“国朝山水第一”,其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等。李昭道的作品《明皇幸蜀图》表现了唐明皇避难入蜀的旅途情景。

唐代旅游山水画大家中的张璪也是值得注意的。他擅长水墨,不施五彩,有双管齐下的功夫,被后世画家称为“旷古绝今,未之有也”(荆浩《笔法记》)。他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他的山水绘画理论。他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就是要认真观察自然,融会贯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师造化”的理论,成为后世旅游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指导性的原则。

自五代至明清,旅游山水画经历了一个由成熟到繁荣,再到外表华丽,内无创新,只重笔墨形模的仿效的过程。其中主要的作品及作家有如下一些。

五代时期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赵干、卫贤等。他们的特点是长期旅游于大自然之中,所以创造出真实生动的北方崇山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在理论上,他们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以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画面气势宏伟而壮观,写景绘形,笔简气壮,景少意长,给人以深刻印象。主要作品有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关山行旅图》《山谷待渡图》。以董源、巨然师徒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是另一番风貌。如沈括所评价的“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他们的画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主要作品有董源的《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骄民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巨然的《万壑松风图》,卫贤的《高士图》,赵干的《江行秋雪图》。

宋代是旅游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上至皇帝、贵族、士大夫,下到富户、乡绅、市井商人,都对旅游山水画情有独钟。从殿堂厅室的粉壁到案头小幅都有旅游山水画的踪影。社会需求与爱好,促成了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的繁荣局面。北宋时的著名山水画家主要有李成、范宽、许道宁、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赵令穰、米芾父子、王希孟、赵伯驹等人。南宋时则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四大家。他们的主要代表作有:李成的《寒林平野图》,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王诜的《渔村小雪》,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云山得意图卷》,赵令穰的《湖庄清夏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有说是画院作品),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卷》《清溪渔隐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卷》,马远的《踏歌图》《寒江独钓》,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卷》《山水十二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