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旅游文化
10401400000027

第27章 民间崇信与岁月风俗中的旅游文化(2)

嘲讽。是老三。说它是龙,形状更像兽,而且带集合名词的性质。人们认为它(们)好登险处,又好瞭望,于是往往将它安放在殿台角上。他们排列着单行队,把立在垂脊的前端,前面领队的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当然,它们很难全部到齐。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建筑则要相应减少。从艺术的角度看,嘲讽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了庄严与生动的和谐、雄伟与精巧的统一,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蒲牢。排行老四,形状像盘曲的龙。它有副好嗓子,是个好鸣好吼的家伙。它本住在海边,讲起来是个龙子,却胆子小得很,特别在看到庞大的鲸鱼攻击它时,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于是人们根据它“性好鸣”的特点,将它铸为钟纽,为了让钟声大而洪亮,就把撞中用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鲸鱼状的木杵一下又一下地撞击蒲牢,钟声就自然“响彻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排行第五,样子长得像狮子,性情却文静不喜动,老爱坐看,欣赏烟火缭绕的神秘。于是,人们把它装饰在佛座上或香炉的脚部。其实,它是随佛教从印度西域而来,南北朝时就已经露面中土。经中国民间艺人改造,注入中国文化气质,正式纳入龙子阵容。它多被安置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生的佛像前。明清时期的石头狮子或铜狮子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英姿。它使守门的中国狮增添了峥嵘威猛。

霸下。又名赑屃,排行老六,样子像龟。据说它是个大力士,平生好负重,曾背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并利用它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巨大贡献。洪水被制伏后,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有霸下治水的功绩,诱霸下驮着,然后作法。沉重的神力和荣誉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狴犴。又名宪章,是老七,样子像老虎。据说它平生好打官司,性情急躁,仗义执言,而且能辨明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有威力,正气凛凛,所以人们将它装饰在狱门上部,也让它匍匐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它还出现在行政长官坐堂、出行时所用的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起到维护公堂严肃、增加官员权威的作用。

负屃。是老八,平生喜好文章。中国碑刻历史久远,所刻内容极为丰富,有的诗文脍炙人口,千古称绝,有的字字有姿,笔笔生动,还有的碑造型古朴,雕琢细腻,光可鉴人,这一切都使负屃如醉如痴,于是甘愿化作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人们所见的石碑两旁的文龙就是负屃。有了它们,整个碑就更显得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像在慢慢蠕动,与底座下的老六赑屃相配在一起,尤觉壮观。

螭吻。又叫鸱吻、鸱尾,是小老弟老九,一种龙形的吞脊兽,生得口阔嗓粗,喜欢吞物,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就是它。据《太平御览》记载,唐代所说的“鱼虬”就是螭吻的前身,所以螭吻属水性,用以克火,具有消防队员的作用。

除了龙生九子这九个嫡亲外,龙的家族还有不少亲戚。如“麒麟”就是从的龙变来的,其形状就是长了角的龙头加上有点像狗的身体。故俗话说:“黄狗出角变麒麟。”麒麟也属龙类,畲族也称其为“龙期”。再如,大户人家大门上的衔环,叫做椒图,也叫铺首,也是一种龙。因它性好闲,故饰于门上。蚣蝮,形似兽头,性好水,故多嵌刻在桥洞券面上。饕餮,是个贪吃好饮的牛头龙,人们就把它装饰在食器的鼎爵之上,让它吃个够。鳌鱼、龙龟、螭虎、舍吾等等都是龙族。只因族谱繁杂,一般也难理清其头绪。但它们在民间崇拜与信仰中都有着自己的地位,一个个都个性鲜明,脾气各异,很是可爱,比起他们的家父“真龙”来,更亲民一些。

2.凤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凤鸟,天之使者

凤的诞生比龙要晚,一般认为是在父系氏族初期。这时图腾崇拜已经不再时兴,中华文化发展史已经进入巫术崇拜阶段,所以,凤的产生不是作为图腾而是作为巫术文化出现的。在东夷族的模塑下,它一出现就具有执掌鸟候历法、主管季风、传达天帝旨意的神鸟的身份。当然它不排除受鸟图腾文化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先民很早就有鸟崇拜的观念和习俗,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因为这里是年复一年大批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和暂栖地,故鸟崇拜的文化现象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最著名的实物是一个雕刻在象牙上的“双鸟太阳图”(图案中心是有着光芒的太阳,围绕太阳是两只相背向的鸟头,故也可看作是“阳鸟图”。阳,夏至渐南,冬至渐北,候鸟南北与日进退,故称阳鸟),它反映了东夷(鸟夷)族对鸟的图腾崇拜意识和物候崇拜意识。

据古籍文献记载,最早谈及凤鸟的是春秋时郯国的国君郯子。他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朝见鲁昭公时,聊到“少皞氏鸟名官”故事,郯子作了颇为详细的介绍,也向世人介绍了凤文化的滥觞。

按郯子的说法,他的祖先少皞初立之时,有凤鸟来仪,于是少皞立了二十四种官,并用二十四种鸟来命名。其中“凤鸟氏,历正也”,即掌管历法的官,这在农业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职官。它手下还有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分别掌管“分、至、启、闭”八个节气(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凤鸟之所以位居历法之官,是因为“凤鸟知天时”。它是东夷族人民心目中的神鸟,是天帝的使者,是风神的化身(早期凤鸟写作风鸟)。

农耕民族需要掌握农时,在崇鸟族的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根据季风的嬗替变化来把握,所以将凤鸟设为历正官。历正官就是观测季风,执掌物候历法以预告农时的“国家气象台台长”。这是个技术活,很长时间内都是由专人担任,并世代传承。上古的技术手段尚低,人们往往靠观察“相风”和“听协风”来预报季节交替和农事准备。“相风”就是一种以凤鸟为形象的测风仪,这凤鸟形象在相风上一直持续到汉代,才改为三足乌代替。“听协风”就是通过听某种物器的声音来预告协风将至。“协,和也。风气和,时候至。”这暖和的风就是春耕开始前的夏季风。那么能听协风的物器是什么?就是一种原始的弦乐器,根据其音律高低而知季风来临与气候变化。后来人们将其与凤凰联系起来,认为十二律就是黄帝命人按凤凰的鸣声高低而制成的。这反证了远古时凤鸟这种使者的风神身份和它在农事祭祀巫文化中的地位,也说明凤鸟的出现是鸟崇拜族在以农耕为业的父系氏族制初期人们对能主管季风、传达天帝旨意的神鸟崇拜的产物,视其为“帝使”(天之使者)。

(2)凤的原型和家族

凤是一种神鸟,而神总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神鸟自然也有它在现实中的原始形象,并有一个发展变异的过程,这是由崇凤族来完成的。

从中国现有的出土文物看,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4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都有过以鸟为题材的实物。但它们是不是凤的原始形象,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特别是对甘肃马家窑文化中一幅具有抽象化倾向的鸟形图,有学者认为这或许是凤的原型。但更普遍的观点认为,凤鸟是东方父系氏族时期崇鸟部落的产物,它的原始意义是物候历法而不是图腾,是巫文化中天帝的使者。王维堤先生就从古代文献记载、凤的两个原始职责等方面论证,认为凤的最早原型应该是鸡。概括如下:

第一,《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丹穴之山……有凤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山海经》虽最后成书较晚,但其中不乏早期作品,《南山经》就是战国时代的。至于《孝子传》(刘向编撰)说舜的父亲夜梦凤凰飞来且自称是鸡,《正历》(徐整撰)说“黄帝之时,以凤为鸡”等,都说明长期以来古人有“鸡”与“凤”通的观念。

第二,凤的原始性质之一是风神,是主管季风,职掌鸟候历法的神鸟。孔颖达在注释《周易》时,就将主风的巽卦视为鸡。说“巽像风”,“震为龙,巽为鸡”,不但把鸡与凤联系起来,还把龙与鸡放在对应的位置,而这个位置在后人看来是凤的位置。可见当时人们还把鸡视为凤。在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中的箕宿四星又叫“天鸡,主八风”(《晋书·天文志》),甚至到了唐代,简易的“相风”就是用鸡毛五两扎结在高杆顶上,以测风向。人们在行军打仗、外出旅游时,还要依靠和重视它。故李白有诗曰:“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送崔氏昆季之金陵》)以上这些由鸡履行的职责,实际是凤的职责,可见其性质有同一性。

第三,凤的原始性质之二是天帝的使者,是传达天帝号令的神鸟,鸡也有此性质。孔颖达说过“巽为鸡”,而“巽主号令”。天地间日月轮转,昼白夜黑,是天之造化,只有鸡能担负传达这种信息,替天施号令的职责。鸡鸣则起,正是鸡主号令的表现。直到西晋十六国时,后赵石虎一方面用木制凤衔诏书,发布自己的命令,一方面又用竖金鸡杆的形式发布赦令。可见鸡凤同一的观念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

除了鸡是凤的最初原型之一外,还有鹤、锦鸡、山鸡、孔雀等也是凤的原型,这在历史文献上有很多记载和议论,在考古实物中也能见到一些踪迹。总之,凤的出身还是比较复杂的。作为一种神鸟,它最后定型自然是诸多原型鸟的神化、美化、综合化。到战国秦汉之际,又被涂抹上了一层理念化的色彩。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凤作为一种综合体的神鸟的英姿:在西汉初年人们心中,它是“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鹤颡而鸳思(腮),龙纹而龟背,燕颌而鸡喙”(《韩诗外传》),到三国时,它则是“鸡头、蛇颈、燕额、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凤由于出身较为复杂,血缘盘根错节,导致凤的芳名不少,家族亲戚也很多。

凰鸟。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审美对称,注重社会伦常关系的民族。既然龙有雌雄,作为神鸟凤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凤起雌皇”(《尔雅·释鸟》)的说法。就是说,风鸟又叫做凤凰,是成双成对的神鸟,其中凤是雄的,皇是雌的,皇后来写作凰。

从历史文献看,凤凰这个概念的出现,最初是与舜有关系。《尚书·益稷》中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通常的解释是,舜在举行隆重的庙堂祭祀典礼时,琴瑟钟鼓配合排箫演奏《韶乐》,好不热闹,引得“鸟兽跄跄”,“百兽率舞”,当乐曲反复演奏到第九遍时,连神鸟凤凰也来致瑞了。根据历史考证,其真实情况是:在舜举行的祭祀典礼上,当《箫韶》奏到第九遍时,有虞氏的首领就带着皇冠,披着翠羽,装扮成天帝的使者“凤”翩然而至。从此以后,“凤凰”连用,“皇”字失去其原始意思,凤凰等于凤鸟,甚至皇也等于凤鸟。所以《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至于凤凰分雌雄则是较后的事情了。不过有人估计在春秋前就有了此说,到汉代司马相如绝妙地运用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心。可见此时凤凰象征有情夫妻已深入人心。

鹏。即古文中的“凤”字。因汉魏以前“凤”和“鹏”是同音字,“凤”就读作“鹏”,而鹏就是神鸟凤。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神鸟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显然是作了夸张,但他却是将其作为神鸟凤来描述的。他认为鹏(凤)是由鱼变成的。现在在四川常宁发现的汉代崖墓中有一凤凰图,确实是鱼尾的形象。唐朝人杜甫也知道鹏与凤是相并可互化的,有诗:“伫鸣南岳凤,欲化北溟鲲。”(《赠虞十五司马》)

朱鸟。朱鸟又名朱雀,有人认为这也是凤凰,但它的起源较晚,与凤凰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凤时候物历法的产物,而朱鸟的产生则是战国初期“五行说”与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它之为凤,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凤的神鸟概念包摄了它。因为它们都是神鸟。

除此之外,凤的家族还有不少成员,如就是古代西方民族(包括周族)对祥瑞神鸟的称呼,但在与东方民族的融合中被凤所包容了。所以在三国时,韦昭就说“,凤之别名也”。后人也常常“凤”连用,或以“”代替凤。明代何景明有诗“翩翩烟雾下凤,往往霹雳随蛟龙”,涉及到龙凤两个家族的成员。还有雏,也是凤凰家族的成员,它之出名,也是得力于庄子。《庄子·秋水》记载:“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它这种食性后来就成了凤凰的标签特征。而雏,虽未成为凤之别名,但被看作凤属却是确凿的。由于“”、“鸳”同音,因此也有把“雏”写作“鸳雏”的。凤属档案中还有“鸾鸟”、“鸣鸟”、“鸟”、“翚鸡”、“爰居”、“鸿鹄”“焦明”、“长离”等,它们或是文人杜撰,或是依据现实中的禽类附会的。

3.龙凤关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于龙族与凤族为主体的两大集团的相互交流、碰撞、渗透、融合。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民族心理特色的龙凤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龙凤关系通过斗争、融合,最后统一于封建伦常的框架内。

从发展的轨迹看,太皞以龙命官,是崇龙的政权,黄帝当权时也是崇龙的,但到了少皞时,却是崇凤政权。有古籍说少皞是“黄帝之子”,其实少皞与黄帝一样,也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如果当时真有他们二人的话,他们也是属于不同部族,互不相干的。所以少皞不是随黄帝家族的姬姓,而是姓嬴。少皞是东夷族,其中一支后来迁至西方,所以在古籍中,往往出现矛盾的说法,一处说他是东方的穷桑帝,一处又说他是西方的金天氏。无论怎样说,他入主中原掌权后,推行的是凤崇拜。至少皞之后是颛顼当权,有人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少皞的侄子,其实颛顼是个古老的崇龙族的首领,与少皞关系密切,曾辅佐少皞,待他上台后,就放弃了凤崇拜而恢复了龙崇拜。而帝喾继承叔叔颛顼的帝位后,又恢复了对凤的崇拜(其实帝喾也不是颛顼的侄子,而是一个崇鸟族的首领)。接下来,尧帝时,又是一个崇龙时期,而到了舜帝,凤再次成为主要的崇拜对象。“凤凰”就是此时出现。尧舜时期有一个特点,就是崇拜龙时,并不完全排斥凤,崇拜凤时也不彻底排除龙,这反映了两大集团的融合。

夏代是崇拜龙的,但取代夏的商代却是崇拜凤的。商族人自视为帝喾次妃简狄的后裔,是简狄吃了玄鸟的卵,因孕而生契。可见商族是个崇鸟族,所以也推崇对凤的信仰。

代商之周是崇拜龙的,但自以为取周而代之的秦,因其先祖是鸟崇拜的少皞族,加上“五行轮转”思想,所以秦崇拜凤,连秦始皇嬴政也号称“皇帝”,“皇”放置在“帝”前,可见其重视、偏爱“皇”。从众多出土文物也可知道秦朝对凤的崇拜,如瓦当、铜镜、漆器等多是凤鸟图案。

到汉代,龙崇拜再次成为主流。这与汉初出于巩固政权有关,但凤崇拜的势力仍然顽强地表现出来。同样为了社会稳定的需要,到汉政权稳定后,改变策略,向崇凤势力做些让步妥协,达成龙凤和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