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旅游文化
10401400000003

第3章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

中国的旅游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不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不把握住中华文化的特质,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建设好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的现代旅游管理与旅游服务。

一、中华文化的滥觞

1.朦胧记忆的开天辟地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但文化则是随着人类与生俱来的,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要了解一个民族的史前文化,有两个途径:神话与考古。相对来说,考古是后来科学发展了的产物,是科学家们的事;而神话却伴随着我们的祖祖辈辈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也把一代代的后人引入时光隧道的那端,让时光老人在自己身上烙下民族的文化印记。可以说,每个民族的神话都间接地反映了这个民族初始的人文精神和风貌习俗,刻下了这个民族初始阶段的理想和追求,而且往往能以此形成这个民族的思维定势,深刻、长久而普遍地影响乃至制约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入到它的神话,从最源头去理解其内在的精神。

世界是谁创造的?这是每一个民族在他们创造自己的文化的幼年时期必须面对、回答的问题。茅盾先生在其《神话研究》一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人、印度人、南非人、北美人以及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古人的回答。

古希腊人说:最初,宇宙是混沌状态,天地不分;陆地、水、空气,三者混在一处。此时有主宰者名CHAOS(混沌,他是怎样一个形状,不得而知,因为那时没有光,是看不见的),与他的妻——夜之女神攻克司同为此世界之主宰。二人久而生厌,乃命子爱莱蒲司(EREBUS,黑暗)帮助,不料爱莱蒲司第一着即逐父妻母,代为主宰。二人生出极大的蛋,蛋中生出厄洛斯(EROS,爱神),他始创造地,复以箭射入地心,地遂生草木白花与鸟兽。

古印度人说:最初,此世界唯有水,水以外无他物。但水常愿再生他物,说道:“我如何能生别的东西呢?”水如此说,就翻腾起澜,力思做出些什么来,后来果然产生出一个金蛋,后来世上的一切都来自这个金蛋。

南非的Bushmen说:天地以及万物是一只蚱蜢创造出来的。

澳大利亚南部Boonoorong部落的人说:开辟天地创造万物的是一个半人半神的生物,名叫BUN-JEL。他拿了一把大刀,在创造地的时候,就用这刀上下乱砍,地面上就有了山谷和河道了。BUN-JEL最初是用泥造成了两个人。

我们中国人则认为,天地是盘古开辟的。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三五历记》

……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经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

——《五运历年记》

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

——《述异记》

盘古开天辟地的历史是一段动人的历史。在无比遥远的年代,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一团,好像一个硕大的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个鸡蛋之中,到处死寂、黑暗、闷热,盘古实在忍受不住了,就不停地开凿着,想使自己从封闭的混沌鸡蛋中解脱出来。经过18000年的开凿,突然一声巨响,天地裂开,分为两半,那些雾雾蒙蒙的阳清之气上升而为天,那些昏昏沉沉的阴浊之物下降而为地,盘古顶天立地,其智慧才能盖天地。从此,盘古头上的天不断上升,每日高一丈,脚下的大地不断加厚,每日厚一丈,盘古在天地之间,身子也日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了18000年,天高地厚了,盘古也长为极大的巨人,可是天地间仍漆黑一团,寂寞而寒冷,盘古对此深感忧郁。他说:“这样的世界太可怕了,无光无热无山水,彻底一无所有的世界,人类怎么在这个世界里生存呢?如果不能让人类在这个世界里生存,我开凿天地又有什么意思呢?我必须死去。”于是,盘古自愿地死去。

盘古的死换来了一个活生生的美妙世界。他临死时呼出的气成了风和云,声音成了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江河海洋,筋脉变成道路,肌肤变成田土,头发和髭须变成天上的星星,皮肤上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牙齿和骨头变成了矿物和岩石,精液和骨髓变成了珍珠美玉,汗变成雨,高兴时的笑容变成晴天,烦恼时的愁容变成阴天。他的整个身躯变成五岳——头部是东岳泰山,腰部是中岳嵩山,左臂是南岳衡山,右臂是北岳恒山,双足是西岳华山。

可歌可泣的盘古,将自身的一切贡献给了创造天地万物的伟业,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为而不恃,甘愿为创造而死去,并不将天地据为己有。

盘古开天辟地是个神话,它是华夏大地上自然神话的一个总结,华夏先民对种种自然现象的探求与认识,基本概括于其中了。作为人类幼年时期的华夏先民,却能探索、解释科学上最巨大、最奇秘、最玄妙的问题——宇宙源起问题,实在可贵之至,令人不胜惊叹!它更强烈地抒发了上古先民的宏伟理想。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渴求力大无穷,征服宇宙,创造万物。

盘古开天辟地,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所在。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世界创造者是能干的,有伟大的人格,富于牺牲精神,受人敬仰。盘古开天辟地靠的是劳动,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盘古成了中华各族人民心中的真正高贵者,他的故事流传在汉、苗、瑶、毛南、壮、侗、彝、白等各族人民之中,还远播于斯里兰卡。《明史》卷326《锡兰传》载:“侧有大山,高出云汉,有巨人足迹,入石,深二丈,长八尺,云是盘古遗迹。”后人以各种方式来纪念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开天辟地的盘古。《述异记》(卷上)载:“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在广西南田瑶族村寨有一盘古庙,那是一个简单的茅棚,里面放着三块近似人型的石头,盘古居中,天神在左,玉皇大帝在右。南田瑶民每年三月三十日、六月三十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盘古创造了美妙的自然世界,但他没来得及创造人,创造像他一样的巨人。人类的创造是由另一位女神完成的,她就是女娲。

俗说天地初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人也。

——《太平御览》

这个神话明显地掺进了后人的一点私货,但女娲的神话确实是有年头的了。不管怎么说,中国人是有来源的,他们最初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女神——女娲创造的。稍后一点的说法是女神与男神共同创造了人,即女娲与伏羲兄妹结婚衍生了人类。

世界并不是永远美妙的,一成不变的,它是发展的,也是多灾多难的。盘古创造的世界,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

补天、止淫水是女娲创造人后又一伟大功绩。然而,刚补好的天地,又出祸端:“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汤问》)

世间的祸端除了自然灾害的天崩地裂,就是人类的祸害。强烈的权利欲、统治欲,使天地间从此不得安静。人类的统治与争斗,在华夏大地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

2.植根民间的英雄时代文化

(1)三皇的神话

处于童年时代的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智力的限制,揭示不了自身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知道他们先辈的生存状况,但强烈的好奇与丰富的想象力却成就了他们让后人不可企越的文学艺术高峰——神话。神话既是远古人们意志的表达、愿望的流露,也是社会历史的曲折反映。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三皇是中国最早的、充满神灵的帝王的神话。但他们具体是哪三皇,则众说纷纭。见于主要经典的就有七种说法。

第一种:伏羲、神农、黄帝说(孔安国《尚书·序》);

第二种:天皇、地皇、太皇说(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三种:伏羲、神农、祝融说(《白虎通·号》);

第四种:伏羲、神农、燧人说(《白虎通·号》);

第五种:伏羲、女娲、神农说(《风俗通·皇霸篇》);

第六种:天皇、地皇、人皇说(《艺文类聚·春秋纬》);

第七种:伏羲、神农、共工说(《通鉴外记》)。

这些都是英雄时代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但这些历史剧怎样演义,使后人历来为难。我们这里采用第六种说法,这样,三皇五帝的秩序似乎更清晰一些。

天皇。是盘古后第一个“帝王”,居三皇之首。《史记·补三皇本纪》载:“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淡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有说天皇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帝王,活了18000岁,有12个儿子辅助他治理天下。他最大的政绩是平息天下纠纷,将天下统划为众多部落,分别委任能干的人担任部落酋长。建立人类社会,这是天皇最突出的功绩。

地皇。是继天皇后的第二个“帝王”。《史记·补三皇本纪》载:“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兄弟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熊耳山在今河南西部,为秦岭东段的支脉,是洛、伊两河分水岭,以其两峰形状像熊耳而得名。龙门山在山西河津县与陕西韩城县交界处。熊耳、龙门均在黄河中原一带,华夏的历史就从这里发源。从地皇开始,中国的历史(神话)有了明确的地域概念。

当时不知什么原因,天地突然运转失灵,秩序大乱,昼夜没有定数,或者连续白昼而无黑夜,或者一夜难有尽头。天上星辰也自由闲逛,常常低行以至碰到行人的头。地皇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以无边法力重新改善、调理天地秩序。规定了日月运行的规律,使得昼夜分明,并把月亮圆缺时间规定为30天一轮回,这就是一个月;把太阳冷暖变化一次的时间定为12个月,即一年。他命令所有的星辰上升到遥远的高空去,永远不要下来。星辰后来向地皇诉苦,说高空万籁俱寂,他们热闹惯了,受不了那里的冷漠和孤独。于是地皇开恩,允许他们白昼睡觉不出,夜晚出来探视地面上的老友。这就是人们白昼看不到星辰,夜晚才能看到繁星万点的原因。整顿自然秩序(实际上是社会秩序),这是地皇最大的功绩。

人皇。地皇之后,第三个“帝王”就是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载:“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人皇将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统治改变为以地域划分为基础的国家统治,从此奠定了华夏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是他的主要功绩,也反映了中国人自古爱好和平统一,希望各族人民如同兄弟般团结,共同治理大一统的国家。以后的中国历史主流也体现了这一基本特征,统一的历史是主要的、长久的,分裂的历史是次要的、短暂的。世界四大文明,其他三个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源源不断,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使然,更主要的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其强大的凝聚力在起作用。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没有成为中国历史兴亡的规律,倒是每当分裂时代一开始,人们就追求和向往尽早结束分裂局面,回到统一的局面来,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神力所在。

在中国的神话时代中,除了三皇,还有五氏,这是继三皇之后一个富于发明创造、使人类从远古野蛮洪荒时代走向成熟时代(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这期间先后出现了五位具有神灵的“帝王”。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当时极为低劣的人类生存水平下,与大自然、野兽、疾病和死亡作斗争,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追求较为理想的生活中,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给人们带来实惠,使华夏先民向文明的门槛迈进了一大步。他们就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通称“五氏”。

现代人往往将“五氏”与“五帝”混淆,古籍中也常常将他们参差交错。我们这里还是按照神话与传说的区别,分别对待,将“五氏”归入神话的范畴,并看作是中国神话的最后阶段。

有巢氏。有巢氏的神话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早在战国时期,庄周、韩非等人的著作中就有记载。如《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这是说有巢氏时期,洪水泛滥,野兽老鼠和蚂蚁虫蛇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于是有巢氏发明了巢居,有效地避免了洪水和野兽,使人民的安全感大为增强。人民感激他,就尊他为王。这种巢居是人类居住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地面——洞中——树上——地面)。

燧人氏。《韩非子·五蠹》载:“民食果蓕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火的发现与运用,是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人类走出茹毛饮血的野蛮,迈向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它不仅改变了饮食的成分和结构,对人的大脑产生积极的效果,而且对生产力以及整个生产方式都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改进。只有当人类掌握了火,人类才彻底走出动物界,而真正成为万物之灵长。

同样是人类取火的经历,西方人寄托于神灵,他们让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火种带到人间。而中国人重现实,他们让燧人氏在地上从木头里把火钻出来。同是神话,已显示出文化的差别。

伏羲氏。有关伏羲氏的神话最为混乱,光是其名字就很不一致。有伏戏、宓羲、包牺、庖牺、牺皇、皇羲等称谓,还有说伏羲氏就是太皞(即太昊),是远古东夷的首领,先居住在陈(今河南淮阳),后来发展到黄河下游。太昊以龙命官,把龙作为氏族图腾。神话中的伏羲主要事迹:

一说,他是人类始祖(即“再造人类”的神话)。洪水之后由他与女娲氏相婚繁衍了人类。

二说,他教民以生产,结绳为网,教民以田(畋)渔,教人们挖掘陷阱,捕捉活动物以训练为家畜,教导人们种桑养蚕,抽丝纺织。

三说,他的文化贡献。是他发明了乐器,还作八卦。《汉书·五行志》云:“《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刘歆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这是汉代儒士们的传说:天帝派龙马从黄河中背出图,赐给伏羲,叫做河图,伏羲因而画了八卦。后来大禹治了洪水后,天帝又派神龟从洛水背出书,叫做洛书,禹因而制定了九类治国大法。“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著名也最神秘的内容,伏羲因河图所画的“八卦”是:

乾坤坎离震艮兑巽

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雷山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