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旅游文化
10401400000040

第40章 宗教旅游文化(7)

修外丹。就是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用后就能“长生不死”的灵丹。《抱朴子》中说:“金丹之为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而自固。”可见当时人们对金丹的作用是深信不疑的。在生存欲望和享乐欲望的支配下,这种虚幻的狂想使道教信徒们一度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一些道士在深山老林里挖灶安鼎,整天烟熏火燎,灰头垢面地勤奋于鼎炉前,客观上倒是培养出了一批古代“化学家”,但令人长生不死的仙丹始终没有炼制成功。

唐朝炼外丹的热情渐渐衰退。宋时虽一度振兴,但终究因吃丹药而死人的事屡有发生,基本为社会实践所否定。

修内丹。外丹见不到效果,于是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下,道教也转向了修炼内丹,即以人体作为炉鼎,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方法,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此法由于比较玄妙,又与医学原理有些关系,不但难以穿帮,而且在某些方面真的有益于身体,所以为人们所接受。内丹之术渊源上可追溯到战国时代,但盛行则始于金元之后。

服食。是指服食药物以求长生。此法在魏晋时期风靡于上层社会,如服食“五石散”就是受道教服食之风的影响。服食修炼中,流传久远的有“食气辟谷法”和“鼓漱功”。这些方法对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增强个人保健都有积极作用。

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起源于战国方术,东汉张道陵将其引为道教修炼方法之一。其理论是通过男女性结合,而形成人道合一。房中术,有其糟粕的方面,也有其合理的性卫生知识,不能简单地视为纵欲之术。

道教是现实世界虚幻的反映,是精神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皇帝、贵族、官僚们乞望长生不死,永远享乐;民间百姓要过日子,希望岁岁平安,衣食温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但这在对抗的社会中,又是一种奢望,一种不能超越的现实。人们在无奈与空虚中只有寻求宗教的帮助,获得心灵的解脱。道教正是以它的教义和宗教行为、仪式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虚幻欲望。这是道教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

2.道教名胜古迹与宫观建筑

道教的神仙们,最早是活动在山上的。《释名·释长幼》解释说:“仙,迁也,迁入山也。”只是后来,受佛教33天说的影响,道教也造出36天来。这样,神仙们就搬到天上去住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仙人、真人留在人间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这些地方多处深山丛林中,人迹罕至。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发展,这些仙山洞府如今大多已成为旅游的名胜景区。

所谓十大洞天,据《云笈七签》卷廿七所载:第一是王屋山洞,第二是委羽山洞,第三是西城山洞,第四是西玄山洞,第五是青城山洞,第六是赤城山洞,第七是罗浮山洞,第八是句曲山洞,第九是林屋山洞,第十是括苍山洞。

三十六小洞天则是:霍桐山洞,东岳泰山洞,南岳衡山洞,西岳华山洞,北岳常山洞,中岳嵩山洞,峨眉山洞,庐山洞,四明山洞,会稽山洞,太白山洞,西山洞,小沩山洞,潜山洞,鬼谷山洞,武夷山洞,玉笥山洞,华盖山洞,盖竹山洞,都峤山洞,白石山洞,岣嵝山洞,九嶷山洞,洞阳山洞,幕阜山洞,大酉山洞,金庭山洞,麻姑山洞,仙都山洞,青田山洞,钟山洞,良常山洞,紫盖山洞,天目山洞,桃源山洞,金华山洞。

七十二福地,上天命真人治理,其间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修道者得道之所。据《云笈七签》卷廿七所载,它们是:地肺山,盖竹山,仙磕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清屿山,郁木洞(《中华道教大辞典》作:郁示的),丹霞洞,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三皇井(《中华道教大辞典》作: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中华道教大辞典》作:合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在山,张公洞,司马悔山(《中华道教大辞典》作:司马梅山),长在山,中条山,茭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金城山,云山,北邙山,卢山,东海山。

在这些洞天福地,最著名的旅游胜地有如下一些。

恒山。又名常山,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的塞上地区,为五岳中的北岳。主峰玄岳峰(又名天峰岭),海拔2017米,高度为五岳之冠。道教称恒山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名总玄洞天。相传汉代的茅盈曾入恒山修道。至唐代,著名道士张果(即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长期隐居恒山。至今恒山上有一岭名曰果老岭。宋元时,有杜志寥、孙道微、赵道详、彭正忠等道士曾任恒山各宫观提点。明清以降,恒山道教逐渐衰落无闻。但作为五岳之一,朝廷的祭祀从汉代到明清一直没有断过烟火,其旅游文化的名气因之很大。游人置身山上仙台,脚下云岚飘飘,头顶松风阵阵,四周云峰隐现,令人感觉真是到了仙境一般。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为五岳中的南岳,以势雄、景秀、境幽、文丰为最大特色。就总体而论,则以秀冠五岳。横亘800里,有峰七十二,回雁峰为首,岳麓山为足,最高者为祝融峰。衡山自古就是道教圣地。号称“南岳四绝”之一的水帘洞,即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而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都在衡山上。据《南岳志》载,从东汉至明清,在衡山筑观建院、凿洞辟崖进行隐居修炼、传道授业的名羽高道,共有109人。衡山上曾建有众多道教宫观,其中以南岳大庙最为宏伟,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

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为五岳中的西岳,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四洞天。华山主峰海拔达1997米,在五岳中高度仅次于北岳恒山,而其山势险峻,则雄冠五岳之首,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相传道教的道祖老子曾到过华山。华山北峰有一段险途叫“老君犁沟”,传说是老子用犁开辟的。道士之隐居华山者,较早的有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唐宋间,华山道教开始兴盛,大批道士隐居华山修道,其中最著名的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陈抟。华山现存的道教庙宇主要有山下的西岳庙、玉泉院和山上的东道院、镇岳宫、玉女祠、翠云宫等。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华山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流传着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它的魅力是永恒的。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境内,乃道教第三十二福地。东汉顺帝年间,祖天师张道陵于云锦山结庐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因此而得名。祖天师得道成仙,创立了道教。因之这里被视为天师修炼之祖坛。境内峰峦叠翠,树木葱茏,碧水长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今仅存天师府,1983年,国务院将天师府列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及全国21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并多次拨款修复。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西北的东江之滨,纵横广袤250公里。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罗浮山为第七洞天———朱明耀真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泉源福地。东晋时,著名道士葛洪曾在罗浮山烧炼丹砂。葛洪栖止罗浮山时,建有四庵,后经扩建为宫观。明清时,罗浮山道教仍较兴盛。罗浮山旧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说,明清之后,许多已经废圮,现尚存五观五寺。其中冲虚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朱明耀真洞坐落在罗浮山下的深谷丛林中,那里万籁俱寂,只有小溪流水,淙淙作响,幽静雅致,俨然仙境。

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并为民治病,后于此山得道成仙。后人为纪念他们,遂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从西晋起,茅山逐渐成为江东道教圣地。明清时期,茅山道教仍然香火隆盛。太平天国时,茅山宫观遭到兵燹。1938年9月,日寇扫荡茅山,焚毁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茅山的香期庙会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至来春的三月十八日,长达三个月之久,内容丰富多彩,既为信徒提供了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广大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约15公里处,背靠西山皑皑白雪,俯临成都千里沃野。山上林木葱郁,四季常青,群峰环绕,状如城郭,故有“青城”的美称。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名宝仙九室洞天。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东汉时期张道陵天师在蜀中鹤鸣山创立道教,邻近的青城山即是他传教的主要地区。自汉至今,青城山道脉繁衍,千年不衰。青城山的宫观自清代重修后,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主要有建福宫、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老君阁等。

嵩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中的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道教称嵩山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六洞天。嵩山道迹甚多,最早有周灵王太子晋,被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今太室山东有浮丘峰,西有子晋峰。北魏时,嵩山已建嵩岳庙。隋唐时,先后建有嵩阳观、隆唐观、太一观等宫观。宋元间,又增建紫虚观、天封观、承天宫、长春庵等宫观。明清以后,除中岳庙屡经重修外,其他宫观大都倾圮。

泰山。又名岱宗、岱山,为五岳之首──东岳,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横亘济南、长清、历城、泰安等县市,方圆400多平方公里。在道教三十六洞天中,泰山被视为第二洞天。道教何时进入泰山,已难确考。《晋书》记载,晋代道士张忠隐于泰山,这是目前所知居泰山最早的道士。明清时期,泰山道教仍较兴盛。现在,泰山上较大规模的建筑主要有岱岳庙、王母池、碧霞元君祠等。1983年,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1处重点开放道教宫观之一。泰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它西接秦岭山脉,南临大神农架,绵亘800余里,包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山中宫观宏伟,香火旺盛,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道教的历史十分悠久。明成祖时遣隆平侯张信等率20多万军夫工匠,以12年工夫,在武当山上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此外还修建了三十九座桥、十二座亭子以及从山麓到金顶的70余公里的登山神道。当时的武当山拥有全国最宏伟的宫观建筑,最庞大的教团组织,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现在武当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终南山。又名太一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武功,东至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自尹喜草创楼观台,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明清时期,终南山道教渐趋衰落,除说经台外,其他宫观大多因年久失修而废圮。现在经过对终南山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宫观是道教建筑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道教旅游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从其文化特征来看,在整体布局上体现出“天人合一”,选址很注重“风水”,建筑结构讲究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同时又模仿人体结构,注重轴线对称。在材料选用上多就地取材,以土木建筑为主。在功能配置方面又吸收了佛教庙宇的一些特点,如道观一般也有山门,进山门即到灵宫殿;主要殿堂在灵宫殿后面,居宫殿中心地点;在其后则是藏经楼;宫观院内的两厢则是配殿。当然,作为与佛教的区别,道观也有自己的一些文化特点。如早期道教修道斋戒的场所并不叫宫观,而是叫“茅屋”、“草屋”、“幽室”、“静室”、“靖舍”之类,而且与其教义、信仰相呼应,多选址在山洞中,或依洞而建。从南北朝起,道教由民间行为进入到官方行为。修道场所也多从山居迁入都邑,由官府出资修建“馆”、“观”。隋唐时,正式视“宫观”为道教寺府名称。一般大的道观称“宫”,尽管脱离了“茅屋”时代,但大多宫观仍然在建筑布局中突出早期讲经台、炼丹井、神仙修道处等。还有一些建有八卦亭、窝风桥等道教标志性建筑。选址仍然看重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而且刻意地通过修建楼台池榭、山石林苑等道教园林来突出成仙或清修的意境。

道教宫观建筑的黄金时代是唐朝。武德元年(623年)朝廷曾下敕规定,各地寺、观比例为一比一,打破了以往佛道寺观比例为三比一的局面。宋元明清历朝对道观都有修建,故全国道观数量还是很可观的,留下不少宗教旅游文化遗址。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21座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它们是: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太清宫、鞍山千山无量观,江苏句容县茅山道院,浙江杭州抱朴道院,江西贵溪县龙虎山天师府,山东青岛崂山太清宫、泰山碧霞元君洞,河南嵩山中岳庙,湖北武当山紫宵宫和太和宫、武汉长春观,广东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四川成都青羊宫、青城山常道观(包括天师府)和祖师殿,陕西华阴县华山玉泉院和镇岳宫及东道院、西安八仙宫、周至县楼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