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式。即宫殿级的建筑规格。如皇家宫殿、大型寺庙道观中的主要殿堂可以建设成此规格式样。此类建筑宏伟,同时可以配套使用黄色琉璃瓦顶、多层斗拱、重檐庑殿、朱漆大门,还可以丹青描绘龙凤图案及各种彩绘,故显得富丽堂皇。
大式。从体量和规格上都要低于大殿,不许用琉璃瓦,斗拱和彩绘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此类样式的宅第建筑为官吏、富商所专用。
小式。即平民百姓可以使用的住宅建筑规格,其体量、规模和结构都要受到种种限制。
(2)建筑的基本构件
台基。也称为“基座”,属于古建筑的基本结构部分,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少受地下潮气的侵蚀。早在商代,就有“堂祟三尺”之说,即在三尺高的台基上建房。西周开始向高台发展,一直到西汉,高台建筑都很发达。但到了东汉以后,一般就已经很少使用高台了。只是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沿用下来。与台基有联系的建筑附件有石栏、石阶(宋代叫“踏道”,清代称为“踏垛”)、辇道等,还有华美的雕刻。
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须弥座”形式,亦称“金刚宝座”。“须弥”是佛教中所说的一座大山,也是世界中心。以其为台基,是取其稳固、吉祥之意。须弥座一般是用砖或石头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文饰。中国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须弥座,多用在石窟塔座的佛座,后来成为所有建筑高贵级别的象征。
按封建制度的规定,平民建筑是禁止有台基的,官员、贵族宅第的台基也有严格的规定。
屋顶。是建筑物上用于遮雨蔽日的覆盖部分。中国古建筑物的屋顶,就像古人之冠冕,受到十分的重视,不但瑰丽多姿,而且要符合礼教的严格等级制度。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到汉代就有了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夹五种基本形式和重檐,后来又陆续出现了单坡、丁字脊、十字脊、盝顶、拱券顶、盔顶、圆顶等,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形体,可谓千变万化。
在以上屋顶式样中,以重檐庑殿顶为最高等级,以下依次为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斗拱。是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的一种支承结构,为中国古代建筑所独有。它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渐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撑荷载的作用,可使屋檐出挑较大,起到遮蔽雨雪和增加屋内采光的效果。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斗拱,到隋唐时,斗拱的形制已达成熟。斗拱同时具有装饰功能,故封建王朝的法制是禁止庶民庐舍用斗拱的。因之,建筑物上有无斗拱成了识别等级地位的显著标志。在社会地位上,斗拱越高的建筑,斗拱层数越多,建筑等级也就越高。
板门。即古代重要建筑的大门,门上有门钉和铺首。这是封建时代建筑等级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清王朝有严格的规定,最高级建筑用9路,如故宫,次等为纵9横7,最少为纵横各5路。
(3)布局与组群
开间。“间”是房屋建筑布局的最基本单元,通常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叫作“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建筑物迎面间数叫开间,或叫面阔。建筑物的纵深间数叫做进深。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是单数,因为单数被认为吉祥。
按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建筑的开间越多,等级就越高,最高等级为开间九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帝王之尊。因《易经》曰:“九五,飞龙在天。”而只有皇帝才是真龙天子。清王朝规定王府正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寝室两重各五间,朱漆大门。三品至五品官员,厅堂也是七间,门用黑漆锡环。六品至九品,厅堂各三间,正门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百姓建筑的正房不得超过三间。间的面阔,商朝到战国多在3米左右,唐朝时的宫殿、庙宇以5米居多,宋以后扩大到7~8米,明代长陵的祾恩殿间面阔达到10.34米。
组群。中国古建筑以单体围成的院落为单位,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和并联成为千变万化的建筑群落。这种组群关系,不仅体现了封闭性、内向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封建的伦理和等级制度。如在组群中,居中面南的建筑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为最低的等级。在皇宫殿寺的组群中,不但位置、方向有规矩,而且尺寸、高低、形制,以至色彩、图案也有等级差别。皇宫中的主要宫殿、宫门、殿门,必须南北排列在同一中轴线上,以显示中央为尊的地位。其他建筑采取均衡对称的布局建筑在中轴线两边。民宅的四合院也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依横轴线排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同时在主建筑对面再建一北向的次要建筑,这就构成了方形的四合院。这种封闭式的布局和组群建筑很适合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教伦理,在安排住宿起居时,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4)建筑装饰
山墙。是房屋建筑的一部分,也具有装饰作用。它是双坡屋面房屋的端部上部山尖形的墙,用以搁置檩条。后来山墙高出屋面,形成多种式样,如马头墙,就高出屋面很多,并随屋顶的斜坡而成梯形。风火墙,是类似马头墙的一种,但每个梯形墙头都有挑角耸起,形成特殊装饰,而且具有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女儿墙,是高出屋面的短墙,女儿墙也指两面坡屋顶的前坡前墙上高出屋面的短墙,又称“压檐墙”。
吻兽。指屋顶正脊两端的兽形瓦塑。最常见的是“螭吻”,形如龙,头无角,属龙九子之一,被认为有防火与辟邪的作用。
戗兽。也叫脊兽,在龙属中它们又叫“嘲讽”,被安放在戗脊的飞檐翘角上,成组排列。全部列齐有11个,排列的顺序是: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猴)。但它们一般到不齐,因为它们的数量标志着建筑物的等级,其中以九件等级最高,称为“走九”,仅限于宫殿的正殿使用,故宫太和殿上的戗兽是唯一到齐了的。除标志等级的作用外,它们还被认为能防火压邪,同时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稳固脊瓦的作用。
瓦当。是置于屋顶瓦垄末端的瓦,起着阻挡瓦垄下滑的作用,故称为“瓦当”。其上多有文字和图纹,如汉代的四灵瓦当就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藻井。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处理。一般做成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上有各种雕刻和彩绘,富有民族风格和审美价值。
色彩。建筑色彩的作用,在春秋时代的宫殿上已表现出了强烈的原色,经过长期发展,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大致到明代,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表现手法。色彩的使用不能随便处之,而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的。如《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当然,各朝规定有所不同。
自周朝到汉代,宫殿、官署大多选用红色。从南北朝到唐朝,宫殿、庙宇、官邸多用白墙红柱,屋顶覆盖灰瓦、黑瓦及少数琉璃瓦,且脊与瓦采取不同颜色。宋、金、元、明宫殿逐步形成白色台基,红色墙、柱、门、窗及黄绿各色的琉璃瓦,檐下用金、青、绿等色作彩画的用色格调。从唐朝起,黄色取代红色成为最高贵色,属于皇帝特用的色彩,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规定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王府官宦人家用绿、青、蓝色。明清时又规定,只有皇帝的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修建的坛庙才能被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住宅只能用绿色盖顶;官宦之家用蓝色、紫(青)色。
彩画。即在建筑的一些木部件上着色绘画。最初是为了防腐的需要,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并且被纳入到等级制度中。作为装饰性的彩画,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到明代封建专制达到极端的阶段,规定民舍不得饰彩画。清代彩画形式主要有和玺、旋子、苏式等,并代表着不同的等级,用在不同的建筑上。
3.建筑的特征和艺术风格
(1)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总体上看有以下一些表现。
第一,在建筑意念上追求“天人合一”,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非常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配合与协调,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这种意识可以说贯穿于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有的是有意识的自觉,有的是无意识的默契。如园林建设,就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从无意识地统一于自然到人为地背离自然,再到有意识地追求自然。而寺庙宫观的建设则始终是借山水之势,融合宗教理义,追求物我合一。至于宅院建设,以《易经》八卦五行选址,看似迷信,实际在古代文化环境下,有一定的科学含量。
第二,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反映了中庸思想和集权观念,是宗法制的物化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视整齐对称的布局方式,无论是皇宫、坛庙、陵寝、官署、王府、寺观、祠堂,还是民宅大院,一般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以此线为基础,主要的建筑、次要的建筑都有自己已经规定了的位置。每个次要的建筑都要维护主要建筑的中心地位,什么身份的人该用什么方位的建筑,都不能乱了,社会等级尊卑观念在此一目了然。等级观念的一个歪曲的副产品就是绝对平均主义,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同等级的人,其建筑比之其他人的建筑,也不能有半点出格,这就出现了现在经常可见的同一村的住宅不能有一家高出别人家一块砖头的景象。
第三,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建筑首先是具有实用价值,而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建筑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实用与美观统一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完美的结合。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主体,也是享誉世界的三大主要特征。有专家指出:“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屋顶要尽最大能力起到遮蔽风雨、烈日和防寒保暖的作用,就必须做大。然而做大就会出现遮挡室内光线的矛盾和产生视觉上的头大身小的沉重感。为解决此难题,古建筑在大出檐的同时,采用屋角反翘的结构方式,既能很好地保护柱架和墙体,又能增加室内采光,同时也使得庞大厚重的屋顶呈现出一种轻巧活泼的形象,有人喻之为就像姑娘提起裙翩翩起舞。如果到北京旅游,登上景山,俯视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紫禁城,一个接一个的屋顶,黄色琉璃瓦辉映蓝天,金光熠熠,真是气象万千。即使到江南游览小镇风光,也会体验到古建筑那种错落有致,特别是全镇瓦浪之中隐没的屋脊和飞檐翘角,玲珑古朴,气势张扬,加上屋脊上的龙凤鸟兽等装饰以及瓦当上的种种纹饰,真是一个琳琅世界,给人美的享受。同样,在台基和木构架的建造上也有这种完美结合。高台基既能固基础,防潮去湿,又能抬高建筑物的主体,造成仰视,使建筑物更显宏伟壮观。木架构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则采用“侧脚生起”和“斗拱”,既能增加建筑的强度,又营造出一种优美流畅的曲线美和节奏美。
第四,具有完整的木结构体系特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建筑特征,主要由其建筑结构决定。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这种木构架体系从原始社会起就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建筑体系。所谓木,就是以木头为主要的梁柱式结构。具体的做法是:在地面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安檩,各构件之间用榫卯相连,构成富有弹性的木结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其中以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个文化对象来说,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更应该看到,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是在建筑中存在、活动和流动的,因此这许多文化门类,作为语言、符号,都或多或少地在建筑中得到表述,从而形成建筑的艺术风格,并随时代的变迁,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浸润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是审美的,是一种美的追求。正像印度一位总统所说:“中国人是爱美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宫殿。”而奠定这种审美取向的哲学依据就是“天人合一”,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情景合一”,所以在建筑的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建筑造型丰富多彩和返璞归真相结合。中国建筑的造型不可枚数,木构架的特点为其提供了方便,从方形、角形、圆形到各种不规则的造型,应有尽有。特别是不规则的造型,极力模仿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味。在建筑式样上更是琳琅满目,宫、殿、楼、阁、阙、台、亭、府、第、邸、庄、寝、斋、厅、堂、室、寺、庙、观、院、庵、龛、塔、藏、苑、囿、园、舍、坞、舫、城、陵、墓、林、丘、廊、榭、雉堞等等,而这一切都尽力建造得古朴,让人回味绵长。
第二,建筑色彩装饰浓妆淡抹,与环境和谐。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在用色上最能突出其绚丽而又淡雅的风格。其具体运用则尽力考虑与环境的调和。如宫殿、寺院,都使用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红墙黄瓦,辉煌壮观,无论是在深山密林,还是在都城闹市,都展现出其大气、神圣和不同凡响的神韵。而一般居民住宅、江南园林等,则选用了朴素淡雅的色调,青砖白瓦,或白色在墙,青灰瓦顶,掩映在翠竹丛林、青山绿水之间,特别是一场雨后,更显得格外清新秀丽,别有一番风韵。
第三,建筑雕刻装饰精工细作,抽象与写实相结合。中国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雕饰的题材十分丰富,既有抽象的象征图形和八卦阴阳太极图形,又有各种动物花卉和人物故事图案;既有一幅一景,又有连环作画,更有蒙太奇表现手法,美轮美奂。
从各个历史时期来看,不同朝代表现出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
秦代的风格表现为大气。没有大气,不可能统一中国,统一中国后的秦王朝,在建筑事业上也展现出其大气的风格。不仅是各种大工程一齐上马,而且在建筑艺术上也气魄宏大,阿房宫就是典型之作。
汉代的风格表现为粗犷、雄浑。汉朝承秦风,并趋于成熟和规整。汉代的园林建设、宫殿建设、陵墓建设,其规模都不输于秦代。作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典范的斗拱已经普遍使用,斗拱与柱高的比竟达50以上。这时壁画、画像砖、画像石、瓦当等建筑装饰表现出粗犷、雄浑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