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旅游文化
10401400000055

第55章 旅游中的饮食文化(2)

龙井茶。是绿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名气很大。其声名鹊起实得益于乾隆皇帝的推荐。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四访龙井并钦点了“十八棵御茶树”后,直接把龙井茶推举为天下名茶之冠。直至今日,龙井茶早已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龙井茶以西湖狮峰山、梅家坞、虎跑村、龙井村所产为最佳。龙井位于西湖之西风篁岭山,曾名龙泓涧、龙湫、龙泉。因苏东坡说“下有万古蛟龙渊”,故名龙井。相传三国时葛洪炼丹于此。泉水清澈而不涸,龙井四周,碧嶂千绕,怪石林立,古木参天,松篁交翠,自然景色优美。清乾隆南巡至此,题“湖山第一佳”五字。龙井、玉泉和虎跑泉,被誉为杭州三大名泉。龙井西边为龙井村,环山特产西湖龙井茶,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而著名,赞为“四绝”。明人陈眉公作《试茶》诗,有“龙井源头问子瞻”,“不到兹山识不全”的佳句。现在西湖茶叶已有龙、云、狮、虎之别,以狮峰、龙井地之茶为最。正如《嘉靖通志》所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要得其中奥妙,唯有去龙井品茗问茶,故旅游开发有“龙井问茶”这一特色项目。

碧螺春。属炒青细嫩绿茶,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茶,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祁门功夫。属于红茶类,又叫祁红,是我国传统功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主要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祁红功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有很大关系。这里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

银针白毫。属白茶类,简称银针,又叫白毫,近年多称白毫银针。它与宋代《大观茶论》中记述的白茶,以银线水芽为原料制成的“龙团胜雪”饼茶和现代的凌云白毫、君山银针等茶不同,它们的原料先经蒸、炒杀青,属绿茶或黄茶类。银针白毫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而富光泽,汤色呈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君山银针。属于黄茶种类。产地湖南洞庭湖君山上,因茶树品种优良,树壮枝稀,芽头肥壮重实,每斤银针茶约2.5万个芽头。君山银针风格独特,岁并不多,质量超群,为我国名优茶之佼佼者。其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匀亮。根据芽头肥壮程度,君山银针产品分特号、一号、二号三个档次。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君山银针时,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翠,妙趣横生,历来传为美谈。且不说品尝其香味以饱口福,只消亲眼观赏一番,也足以引人入胜,神清气爽。

大红袍。被称为乌龙茶中的“茶中之圣”。产于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动不大,更巧妙的是,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润茶地。随水流而来的还有苔藓类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使得大红袍得天独厚,天赋不凡。大红袍的特异品质,使之在武夷名茶中享有最高的声誉,也使茶爱好者更增加了对它的好奇心,传说颇多。据行家评定,大红袍的品质很有特色,与其他名茶对照,大红袍冲至第九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他名茶经七次冲泡味已极淡。

的红功夫。系政和功夫、坦洋功夫和白琳功夫的统称,均为福建特产。三种功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其中以政和功夫名气最大。政和功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的红三大功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功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功夫体态特别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

铁观音。原产福建省安溪县。据《清水县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说明安溪唐代已产茶。到明代茶产稍盛,《安溪县志》有“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18世纪后期安溪茶户有了较大发展。随之茶区农民还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在安溪,铁观音制作非常讲究。一年分四季采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为最优。在制造工艺上要经过:晾青、晒青、做青(摇青摊置)、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而在台湾,铁观音茶则是指一种以铁观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乌龙茶,所以台湾铁观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铁观音品种茶树的芽叶,也可以不是铁观音品种茶树的芽叶,与福建铁观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台湾乌龙。是乌龙茶类中发酵程度最重的一种,也是最近似红茶的一种。其儿茶素氧化程度达50%~60%。乌龙茶类鲜叶原料采摘标准一般均为新梢顶芽形成蛀芽时采摘二三叶,唯有台湾乌龙是带嫩芽采摘一芽二叶。优质台湾乌龙茶芽肥壮,白毫显,茶条较短,含红、黄、白三色,鲜艳绚丽,汤色呈琥珀般的橙红色,叶底淡用有红边,叶基部呈淡绿色,叶片完整,芽叶连枝。台湾乌龙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香槟乌龙或“东方美人”,以赞其殊香美色,在茶汤中加上一滴白兰地酒,风味更佳。

普洱茶。属于黑茶类,按历史学家的观点,凡生长在“普洱”地域内的大叶种茶都称为普洱茶,大概以明朝设立的“普洱府”为标准,由北至南,包括现在云南临沧地区的凤庆县、保山市的部分地区、大理市的南涧县,主要地域在临沧地区和思茅市境内,至南涵盖西双版纳州。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云南茶叶只有炒青,另外为了运输方便产生了紧压茶,后来才产生了人工发酵的工艺。当时出口的发酵茶称为“普洱红茶”或“滇红”,由范和钧先生筹建的福海茶厂和顺宁茶厂生产,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采摘其鲜叶,经杀青后揉捻晒干的晒青茶为原料,经过泼水堆积发酵的特殊工艺加工制成。普洱散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猪肝色,滋味醇厚肥甘,并具有独特的陈香。普洱茶,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现经国内外有关专家的临床试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因此,普洱茶在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和“窈窕茶”之美称。

茉莉花茶。茉莉花茶是花茶的大宗产品,产区辽阔,产量最大,品种丰富,销路最广,不愧为大众名茶。茉莉花茶是用经加工干燥的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其色、香、味、形与茶坯的种类、质量及鲜花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大宗茉莉花茶以烘青绿茶为主要原料,统称茉莉烘青。茉莉花茶既是香味芬芳的饮料,又是高雅的艺术品。茉莉鲜花洁白高贵,香气清幽,近暑吐蕾,入夜放香,花开香尽。茶能饱吸花香,以增茶味,只要泡上一杯茉莉花茶,便可领略茉莉的芬芳。

3.饮茶雅俗

饮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饮食习惯,随着文化的积淀,饮茶也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其功能也就有了品茶与喝茶之分。所谓品茶,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高度统一的生活艺术,人们以优质的、独具特色的茶为对象,进行形而上的品饮。这就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正如鲁迅所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这里所说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就是品茶。至于日常所说的喝茶,则是为了解决生理需要,但它又不是仅仅为了解渴而饮那样喝白开水就可以了,它更多的是在人际交流中传递一种真诚与友好的信息。这种敬请客人喝茶的招待仪式,在旅游中更是经常出现的,而品茶在许多地方也是旅游观光的表演项目。

(1)茶道与茶艺

中国茶道大约在唐朝就形成了。当时社会上对茶的煮饮别有讲究:要将饼茶烤干、碾细,形成碎米;水要用山泉(江水次之,井水最差);水初沸时放入适量盐粒,勿使过咸或过淡;水三沸时舀出一瓢备用,更以仿夹在沸水中绕圈搅动,形成旋涡,将茶末从旋涡中心投入;待到水已大沸,再将方才舀出之水重新倒入止沸;这时,茶花泛白,即可舀入茶碗,趁热饮用,以葆其精英。而唐朝又是佛教大发展和完成中国化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道教、儒教、佛教三教鼎立,三教交融的黄金时期,它们对饮茶的热衷,无意中对茶道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使中国茶道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诚道德,修身养性思想,为茶道提供了礼的规范。茶道就是在这种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宗教的熏染中形成的。而为其提供发育温床的则是宫廷及其贡茶制度。所以古文献中首次记载“茶道”的《封氏闻见记》(封演着)就说当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由此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

所谓茶道,是指品茶约会时的一整套礼仪、排场和个人修养的总称。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关系。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茶道慢慢走向社会,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唐宋时期,由日本留学生带回日本,形成日本茶道。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茶道在发展中保留了民间茶文化和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所以比较接近实际,而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式化。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无形的,它是一种规律和准则,茶道也一样,要人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茶道又是可以表现出来的,通过一些形而下的器,如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在中间起桥梁沟通作用的就是“茶艺”。有人认为茶艺是茶道的内容,其实还不如说是它的表现形式。中国的茶艺,主要追求“五境”之美。最终是要达到“味”“心”合和。茶艺在其中起着结合的作用,所以在茶艺中也就特别讲究“五境”的质量与技术。

茶叶。质量好的茶叶是茶道的先决条件。茶以新为贵,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名茶,不同茶类又各具风韵,在选择时,都有规律可循。以铁观音为例,可从几个方面入手:先观形色,好茶特别是新鲜茶叶由于叶绿素丰富,色泽乌润、翠绿或墨绿,带光泽,外形紧实,而陈旧劣质茶,叶绿素受空气氧化等作用,色泽发黄灰褐、无光泽,外形较松散;再闻其味,好茶特别是新鲜茶叶有一股自然的茶叶清香气味,似兰花或茉莉花香,是天然花香而非人工添加,闻起来心旷神怡,而陈旧劣质茶有一股陈旧味或霉味,气味古怪不自然;最后是品汤观色,好茶特别是新鲜茶叶,汤色翠绿或金黄,茶味甘香可口,品饮后齿颊留香,回甘持久,而陈旧劣质茶则汤色深褐、浑浊。选用什么茶叶,因时、因地、因人有不同。

茶水。古代茶艺特别讲究用水,往往把茶与水的关系说成是“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真茶易窥其体”(张源《茶录》)。就是说,水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茶水的色、香、味的体现。所谓好水,是指水质清、活、轻,水味甘洌。陆羽将水分为三等,以山上泉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此说千百年来被奉为标准。据今人研究考证,水的比重、矿物质比例有很大不同,对于味蕾发达的人来说,是有可能分辨出来的。陆羽将山泉水定为上品,理由是“其山水,砾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这其中可能是中国人历来喜欢山涧泉水的观念反映。不过泉水经反复过滤涌出地面时,水质一般确实较好。从科学分析看,用于泡茶的水在酸度方面应该是中性的好。试验表明,水的酸度情况对茶水的色泽影响较大。水的酸度越大,泡出的茶水的色泽越深,直至变得黯黑。但是当水的pH值呈碱性时,与茶中的酸性物质会发生作用,从而出现浑浊甚至沉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