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10401600000019

第19章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1)

因为相信真理,所以不怕挑战权威

教书自然离不开教科书,但是可悲的是,有些人对教科书到了迷信的程度,唯教科书是从,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教科书就是权威,权威就是对的。

但是,权威和真理可以画等号吗?

不见得。不少时候,权威并不等于正确,更不等于真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磐是中国导弹技术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56年他调到国防部五院,从事导弹与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

1960年,为考核靶场设备质量,并通过实际操作练兵,上级决定用引进的P2导弹进行靶试。

燃料就像是炸弹中的炸药一样,是导弹的食粮。没有合格的燃料,导弹就是造出来了,也只能是一个空壳儿。

中国按照前苏联提供的图纸建成的化工厂,将已制造出的一车皮燃料提前运到了发射基地。可是前苏联专家却说,要将中国的燃料送到前苏联去化验。

化验结果大出梁守磐等中国专家的预料。

前苏联专家说,中国的燃料中含可燃性物质太多,使用中国的推进剂发射,火箭有爆炸的危险。要发射火箭,必须购买前苏联的推进剂。

事情很明显,如果中国没有掌握火箭推进剂的生产技术,前苏联专家一旦离开,中国的导弹发展计划便会搁浅。因此,中国专家们非常希望能在这次发射试验中试试中国自己生产的燃料。

我国通过基地司令孙继先与前苏联专家进行了交涉,建议使用中国的推进剂,如果发射失败,由中方承担责任。可是得到的回答依然是傲慢的摇头--因为导弹是前苏联制造的。

没有自己的推进剂,就根本谈不上发展中国自己的火箭事业。

梁守磐拍案而起:

"我们的产品经过化验,完全达到了资料上规定的标椎,为什么不能使用呢?"他的话绝不是夸大其词,他的确对国产推进剂进行了严格的化验分析。

"应当尊重专家的意见,否则出了问题不好交待。"好心的人劝告他。

梁守磐却说:

"引进的资料也是专家意见,而且是更多专家意见的结晶。根据理论分析,我们的燃料不可能出问题。如果错了,我愿接受处分!"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一个星期之后,问题的症结终于找到了。原来,外国专家在计算时,误将分析数据中某一物质的气态容积作为液态容积使用了,于是这种杂质在液体燃料中所占的百分比比实际数值高出了1000倍。这样算出的推进剂当然不能使用。

1960年8月,外国专家组撤走了。答应运来的推进剂也一拖再拖,之后又以推进剂厂发生了不测事故而拒绝提供了。

面对困难,梁守磐毫不气馁。"我担保,我们的推进剂百分之百合格。"梁守磐对聂荣臻元帅说。

1960年9月10日,在外国专家撤走后的第20天,我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那枚P2弹道导弹,写下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不久,我国自行研制、装有新型推进剂的第一枚弹道导弹腾空而起,也准确地击中了目标。

在观看了发射试验之后,聂荣臻元帅兴奋地对在场的专家们说:

"很好!感谢你们为祖国争了光。"

由于攻克了高能推进剂和一系列技术难关,我国加快了自行研制大型中、远程运载火箭的进程。

但在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火箭专家面前,出现了一个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直径。火箭的直径究竟需要有多大?别小看了这个问题,它的大小决定着整个运载火箭的内部布局。

当时担任火箭总体负责人的梁守磐和总体设计室主任孙家栋经过讨论和论证认为,火箭的直径在2.2~2.40米之间为好。

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我们在国外学习时教授们说,弹径最大只能是1.8米,将直径提高到2.4米,即使打出去了,也是国际笑话。"

梁守磐反驳说:

"如果打不成,人们当然要笑话我们;但如果成功了,怎么会成为笑话呢?"

那年冬天,五院召开了型号方案审查大会。尽管直径1.8米的方案木已成舟,尽管那时他已处于绝对少数,但梁守磐还是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又一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弹径1.8米不行。太细、太长、太软,一振动,驾驶仪的参数就会乱,导弹就会失控。还是2.4米合适。"

1962年3月,直径1.8米的"东风一号"导弹发射失败。

真理在科学试验中被证实了。鉴于"东风一号"的教训,"东风二号"的直径改为2.4米,并成为了我国中远程导弹的最后定型尺寸。

在整个导弹的研制过程中,就是因为梁守磐不断坚持真理,即使面对权威也拒不退缩的精神,使中国的导弹研发走向了成功!

一流的教师也是不会迷信权威的,他们的心中只认定对的东西,而正是因为相信真理,所以他们更能够挑战权威。

教科书是我们相当宝贵的教学资料,不过,关键的地方在于--它们仅是资料而已。我想起了一位老师。开学第一天,他就让学生们把书塞到了屁股底下,然后说,"好啊,现在我们就已经"覆盖"了整本书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抛弃了教材里的内容。实际上,他仍然会使用其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只不过是把它们用做了教学的必要补充。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完全不受教材的左右,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水平,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要求老师们贯彻执行。事实上,没有哪本教材可以和某一个学校的课程完全匹配。但是,学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还是尽可能选择那些与具体课程密切相关的教材。但是,老师们往往会误把教材当做课程,亦步亦趋,循规蹈矩。他们把教材内容从头到尾一点不落地讲给学生,却忽视了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优秀的老师能够按照课程要求,选择最好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而能力差一点的老师就只会依葫芦画瓢:讲什么,什么时候讲,提问什么问题,学生们该怎么作答都要按照教材来,分毫不差。甚至连考试的形式和答案都照抄不误。表面看,这是在维护教材的权威,事实上是在坑害学生。

记住,迷信教材,迷信所谓的"权威",你就永远不会有大出息。

"鹦鹉学舌"不可取

不久前看过一位教师"借分"给不及格学生的故事,故事说,有一位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得了59分,老师借给他1分,给了他一个成功,但同时提出必须在下一次考试时归还10倍的分数。从此,这位同学发奋学习,在下一次考试中竟得了87分,这位同学自此也爱上了语文学习。老师的良苦用心很明显,就是要给后进学生以鼓励,让他们通过找回自信而改变自己。可是,当人们把这个故事推荐给一些学校后,却发现在一些教师手底下,竟因此上演起伤害学生自尊的悲剧,有的教师对"借分"与"还贷"作出了硬性规定,而且对不肯"借分"的学生竟然恶语相加甚至变相体罚。

我们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借分?为什么要制定服务程序?甚至,我们为什么要微笑?

做任何事情,如果我们还没有弄清楚这些,没有弄清事情的本质,就很容易做一些表面的文章,热衷于赶时髦,甚至陷入教条主义。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编者在给出"本质"的定义之后,很不放心地告诫我们,"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本来,制定服务程序是为了更好地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可在一些人的手上,程序却经常成为提供优质服务的障碍;借分是为了让学生找回自信,可在许多校园里,却不知打碎了多少孩子的自尊。

曾经参加过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会,听了一节被称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公开课。其实,整堂课只不过是从过去的教师讲变为现在的学生讲罢了。8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上讲台轮番轰炸,很快,教室里就出现了明显的心不在焉和局促不安。虽说有的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人了,但还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处于欲做主人而不能的境地,他们不过从过去做老师的听众,转换为现在做某些学生的听众罢了。因此,教师也好,某一位学生也罢,只要是在同一个起点上搅和全班50个脑袋,课堂教学改革就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因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找到每一位同学不同的学习起点,从这个真实的情境开始,让学习成为每一位同学自己的探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个不错的追求,但切不可把个别学生的主体地位当成了课堂中处于不同基础的同学的全部。

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所初中考察时,校长曾经向我推荐他们的"表扬孩子的101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一个"哇"字。校长很认真地告诉我,可别小看一个简单的感叹,在孩子们的眼里,这是老师对他们了不起的嘉奖。可是,我却再也不敢轻易地向人们推荐,因为,我担心重演"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借分故事,没有对学生的尊重,没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切理解,一个"哇"字不知"哇"出的是南腔还是北调。

可以不挂"名人名言"吗

记得我上小学时,教室正前方挂着毛泽东肖像,两侧挂着名人头像与名言,其一为华罗庚,名言是:"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其一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名言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二十多年后,当我走进某校一年级教室时,同样的情景仍然存在。

我问孩子这几个人是谁,大家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又问那些名言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又摇摇头。见此情景,不禁使我陷入沉思。

且不说一年级的教室布置太单凋、呆板了一点,我不知道老师在布置教室时有没有想想这项工作的价值。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活动的天地,我们应该要思考该为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一年级的孩子涉世未深,他们感受世界一般还是借助于形象,这些伟人那么高深、那么严肃,是不是离孩子们太远了一点,那些名言那么深奥、那么精辟,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它们的内涵。既然这些东西对孩子们没什么特殊的意义,那挂在教室里岂不是多余?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想着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不少学校都很注意教室的环境布置,甚至统一了内容,"用名人来激励孩子,用名人名言来教育孩子",便成了这项工作的主题。但人们忽视了教育最基本的"因材施教"原则,用统一的主题规范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教室布置,忽视了被教育者的年龄、年级、曰历、水平,于是便有了上例中的无效布置,于是一块重要的教育阵地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