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10402900000020

第20章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平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带孩子来咨询心理医生的,十之八九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父亲缺失后果严重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吗?

不见得,对子女教育的不均衡,会导致严重后果,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慢慢变淡,就是因为母亲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关系逐渐趋于平淡,家中出现一个很厉害的“第三者”,这种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坏,对家庭结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父亲放弃了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心灵扭曲。单身母亲觉得孩子缺少父爱,容易对孩子过多地投入或者补偿,但这是一种过度的关注,如果母亲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单亲家庭的不足之处,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看到单亲家庭也会带给孩子一些好处,如孩子更容易树立责任感、更自立、更懂得关心别人,这是双亲家庭没有的条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发现它的优势,把危机变成一种“成长的机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父亲为何不可缺少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

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会缺乏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此时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宁缺毋滥,而且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一定要来自父亲,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

让孩子成为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是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家里的一个精雕细琢的盆景?自然界的树所吸收的东西、成长的环境与盆景不同,盆景的成长环境太苛刻,遇到强风则难存活,其实是非常局限的。

很多人都问教育孩子有什么好方法?其实种树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与技术,反而栽培盆景需要更多的技巧与方法。家庭教育首先学的不是方法,而是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孩子如同一场长征。现在有很多错误观念,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长征是一个长久的、需要有战略眼光的事,孩子的人生并非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百米冲刺,而更像一场马拉松,陪跑的多在第一排,真正的冠军都在后排站着。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背唐诗,其实超前教育是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事,诗词是高度抽象的,而孩子的抽象思维进入初中后才渐渐发展,小时候是形象思维迅速发展期,所以孩子们爱看广告、动画,因为画面转换很快、丰富多彩。走得最早的,不一定走得最久远,万里长征有它的规律,违背规律就会碰一鼻子灰。

长征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孩子要适应社会,必须承受一些挫折、打击和失败。现在有不少挫折教育的训练班,有的是没有必要的,电视上曾报道过:一个挫折训练班结束后,家长去接孩子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动作——习惯性地把包扔给父母。这样的挫折训练真是白费了。其实在家里就可以做这样的教育,如奶奶做的面条不爱吃,你可以选择不吃,但不可以选择别的;你正看电视,动画片精彩得不得了,7点到了,爷爷要看新闻联播,你就要换台。这些虽然简单,但这就是挫折教育。什么叫挫折教育?愿望不能满足就叫挫折,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去体验、去适应,否则人生就是“旅游”,而不是长征。

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有的家长老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取决于孩子跟你的关系如何。

当父亲与孩子没有良好的关系,当他想施加对孩子的影响时,就只剩下武力。

因此,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但这常常为中国家庭所忽略,这就需要家长具有现代理念,如家长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不能有高低血缘的差异,因此孩子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接纳他、信任他,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

曾有一个孩子对他父亲说:“老爸,我跟你说个事,我很不喜欢你的方式,你经常说事情时开始是商量的语气,最后就变成命令的语气。”

其实这位家长与孩子关系一直很好,但有时仍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家长的威严。

还有位父亲很伤心地说:“孩子一年多没叫我爸爸,只有在要钱时才叫,我有时想讨好他,放学后要陪他打球,儿子说累了不去,可吃饭的时候,他却拿着拍子说下去打球,真是故意跟我过不去,我对他是这样地爱……”

其实,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如果你的爱表现得不恰当就是问题,如果孩子感觉到你是在控制他、干涉他,那就更糟糕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亲子关系出问题,大多就在于不平等、家长制。

现在还出现了家长制的变形,有的父亲说现在家庭成员的地位排序是“孩子、妻子、狗,自己只能排第四”,但过度保护或过分放纵与溺爱,这样的“爱”只能让孩子长不大、幼稚化,因为家长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最终只能成为弱不禁风的小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