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10402900000038

第38章 教育孩子需要指导而不是唠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其实,这种唠叨在教育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分。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让孩子形成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搞得家庭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18岁就是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到了18岁以后孩子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

孩子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

在这种情况下,青春期少年会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时,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作怪,嘴上说的也是反对意见。

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其实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家长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地唠叨。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家长应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给予理解。少唠叨,多指点,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那么孩子的一切你必然了解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