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10402900000052

第52章 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飞翔—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2003年8月17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

父母对一对双胞胎姐妹百般依顺,唯有学习父母管得甚严,从小到大,姐妹俩几乎天天被锁在家里学习。她们只能透过窗户把羡慕与向往的目光投向外面的孩子。那把锁,并没锁住她们的心,反而锁住了原本属于她们的活力,滋长着与日俱增的仇恨。

步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以后,她俩显得格格不入。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成了她俩社交的最大阻碍。当与老师或同学发生摩擦时,父母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上几句或者干脆将其转学。第二次中考失利后,父母将其又锁在家里并不予理睬。

迷恋上网而又不甘失去自由的姐妹俩,突然觉得只有杀了父母才能拥有自由。于是,一锅红枣粥中隐藏着这样一个杀死父母寻求自由的罪恶阴谋。

面对着骇人听闻的事实,孩子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一)家长眼中的“好”与“坏”

在许多家长眼中,成绩就是一切,成绩是家长区分“坏孩子”与“好孩子”

的唯一依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疑是每个家长的殷切希望。可往往家长只看重学习,而不去重视孩子的素质与能力。在我们身边,“好”、“坏”倒置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品行低劣、素质低下、自私自利而拥有优异成绩的孩子,在许多家长眼中,他就是榜样,就是美谈,就是“名副其实”的“好孩子”。而品行端正,乐于助人,却没有优异成绩的孩子,则会成为家长眼中“一无是处”的“坏孩子”。

在父母眼中成绩就是一切,孩子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学习。

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身发展也很重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又何必强求在一座独木桥上拼命挤呢?许多孩子拥有某方面的天赋,可家长并不让其充分发挥,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去“塑造”孩子,非要考大学不可。孩子成长到底选择哪条路?这个问题不是家长标新立异就可决定的,而是孩子的个性所决定。一位大学毕业生爱上了擦皮鞋,于是在街头干起了多数人所不耻的职业。可数年以后,他却成了这行中的顶尖人物,并拥有了世界首家擦鞋公司。那么,找一条适合孩子发展的路,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吧!

(二)不要忽略与孩子沟通试问,有几个家长可以肯定地说“我完全了解自己孩子”?有几个家长敢说“我常与孩子谈心”?又有几个家长能做到不摆长辈的架子、与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呢?

许多家长面对心事重重、偷偷写日记、对父母敬而远之的孩子感到头痛;对满口“另类”语言,狂热“追星”的孩子而担心;对痴迷网络而又沉默寡言的孩子感到茫然。其实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对孩子少了一分了解。

案例中,双胞胎姐妹从未与父母沟通,导致其抑郁消沉,最后甚至萌发杀害双亲之念。试想,若父母与其进行了沟通,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又怎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呢?

我知道,让孩子与父母谈心很难,因为许多父母都是传统的父母,他们对于孩子错误的做法,往往不等弄清原因就噼哩啪啦骂上一通,导致许多孩子都对父母有话不敢言。可父母也应通过行动,让孩子信任你,与你交谈。多和孩子交流,就会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也才会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对与错。

(三)给孩子一个空间许多家长都很矛盾,他们不知道,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是对还是不对?给,怕孩子因这自由的空间而误入歧途;不给,又怕这枯燥乏味的学习会让孩子变得沉闷。不过许多家长都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认为前者的结果更为严重。可在这个案例中,不给孩子空间是致命的错误。

在西方,孩子和大人可以一起讨论问题,十四五岁的孩子要外出约会,年纪太小没有驾照,家长往往会开车送孩子去赴约,待孩子约会结束后再载其回家。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拥有许多自由,而中国的孩子却要受“好孩子”标准的限制。

诚然,许多孩子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往往拥有空间,却去犯错误,致使许多父母因此大大地限制其自由。可在此案例中,正是那过于苛刻的管教,才导致这一切的发生。中国的父母不必做到西方父母的那种开放,只要能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就能更好地培养其修养与对社会的洞察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也有属于自己的失败。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多一点时间来沟通。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只要他们心存理想,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有波澜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