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10402900000054

第54章 作为父母,面对“内忧外患”,要学会把心态摆正

一边,孩子成天只想打游戏让你烦恼,另一边,公司裁员消息使你茶饭不思……作为父母,面对“内忧外患”,你们的心态还能冷静得下吗?如果不行,那么还是学学做禅意父母吧。

接受真实自我禅意要我们发现真实的自我,接受已有的成功和错误,而不是试图重写历史,更不要用自己的条条框框为孩子设计未来,这才是真正的“耕耘自我”。

案例:公司四处流传裁员消息,搞得你茶饭不思。

父母常见表现:在孩子面前尽最大可能隐藏焦虑情绪,或者反之,把忧虑向子女彻底倾诉出来,以释放压力。

禅意父母的解决方式:忽略细节,只告诉孩子:你正面临成人的一种困境。

以你经历过的类似遭遇让他知道,大人的麻烦总会找到解决办法。

关注此时此地此时此地,这是禅意最关注的时态。禅意的生活态度就是放下过去和将来的包袱,多看现在和眼前。和孩子共同经历并教他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而不是去追悔过去的遗憾和梦想不切实际的将来。

案例:考试成绩差、做功课拖拉……你的孩子成天只想着打电子游戏。

父母常见表现:取消他的一切娱乐活动,加倍惩罚,用将来会失业、领低保救济金等种种可能来威胁、教训他们。

禅意父母的解决方式:做父母的别总拿自己面临的焦虑问题吓唬孩子。坐下来,陪他完成家庭作业,确保其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肯定他所取得的进步,并按照他的意愿允许其放松娱乐。

冷静面对风暴对禅意最流行的解释是:万事当前冷静对待。然而,这不是要求人保持冷血,而是不被愤怒和遗憾所左右。

案例:你的孩子在外面毛躁了一整天,需要回家发泄一下,可他拒绝采取跟你交流的方式,他甩门给你看,还会对你提高嗓门说话。

父母常见表现:比他还要高八度地讲话,威胁他,甚至给他一记耳光。

禅意父母的解决方式:孩子发脾气时,做父母的要冷静地做几次深呼吸,然后要求他回自己的房间里发泄。等他镇定下来,再与他谈谈。适当的惩罚是“责任”和“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邦尼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邦尼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

邦尼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邦尼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邦尼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邦尼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邦尼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邦尼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邦尼主张父母把孩子当做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给孩子留下尊严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野春四郎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他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他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惩罚——养育智慧的摇篮英国父母基本是爱孩子的典范。他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绝对不溺爱孩子。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孩子一般也会比较绅士,很少在父母面前撒泼。每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英国父母也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是他们的惩罚十分耐人寻味。

艾伦描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女儿4岁那天,艾伦给她买回一只会学多种小动物叫声的特别漂亮的玩具小闹钟。小女孩对那只小闹钟爱不释手,为弄明白闹钟“肚子”里的秘密,她将闹钟拆了个稀巴烂。无法“妙手回春”的女儿急得大哭起来。艾伦平静地对女儿说:“你把闹钟弄坏了,你可以自己把它修好。

如果需要帮助,你可以找妈妈。”小女孩真的动手开始“修理”小闹钟。虽然最终她没有把她的小闹钟修理好,但是整个修闹钟的过程给了她不少很特别的体验与锻炼,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让她明白了,她必须对她所有的行为负责任的道理。

惩罚教育从小做起美国父母十分关注孩子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对美国父母来说,惩罚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一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父母就会考虑如何惩罚孩子以及怎样掌握惩罚的“度”的问题。当女儿几个月的时候,玛丽就开始对她进行惩罚教育了。

某一天,女儿咬了玛丽。玛丽对女儿说:“哦,你把妈妈咬痛了。”与此同时,玛丽将女儿放进她的婴儿床,并离开她一会儿以示惩罚。玛丽对孩子的惩罚总是善意的,并且她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会尽力让孩子体会到她深厚的爱意。美国人从来不打骂孩子,因为他们认为打骂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每次女儿有比较过分的举动,玛丽都会以很严肃地眼神看着女儿,大多数时候,乖巧的女儿立刻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点。当然女儿也有不乖巧的时候,如果她的错误比较严重,玛丽会采取一些措施对女儿进行惩罚,比如取消周末女儿最喜爱的活动等等。

美国的幼儿园、学校也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他们的惩罚方式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人到某个角落单独呆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带给了自己麻烦之后,老师就会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如果孩子过分顽劣,幼儿园或学校则会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一起参与来改造孩子。严重的甚至会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儿园或者学校。

惩罚有度加拿大也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以往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发生。不过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体罚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轻,问题是这个度很难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儿园向老师告发父母打骂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保罗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毕竟已经在警察局有了案底。

保罗认为惩罚孩子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围绕这个长远目标来进行。首先,他会给儿子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儿子明白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一旦越过这个底线,他就会受到惩罚。前不久,保罗经历了一件让他十分难堪的事情。

那天他们在一家餐厅吃饭。儿子约翰一坐下就开始玩他的刀叉,并故意将刀叉扔到地上。保罗不动声色从地上捡起刀叉,将刀叉放在原来的位置,并坚定地对他说“No”,但是儿子继续拿起刀叉往餐桌下扔,并大声而生气地喊叫起来。保罗平静而坚定地将他手中的刀叉拿走,并从椅子上站起来,抱着他到了外面。保罗将他抱进自家的汽车,严肃地对他说:“约翰,你把刀叉扔在地上,影响了其他人。我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学会服从。现在我要让你明白我说‘不’究竟是什么意思。”保罗在约翰的小屁股上以适当的力度拍了五六下。受了惩罚的约翰安静下来,并立刻明白保罗并没有跟他闹着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