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10402900000006

第6章 家长应开诚布公和孩子聊聊早恋,不宜粗暴对待

爱,是一个神圣的话题。而对于早恋,家长们却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孩子去尝试。他们不安地观察着、揣测着,唯恐孩子不小心摘到那枚青涩的果子。对此,家长应当了解孩子们早恋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疏通和指导。

一、孩子心理成长有哪几个阶段?

朦胧期(9~12岁):“青春觉醒”

袁女士的儿子今年11岁,几年前她与丈夫离婚后,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因此对孩子特别宠爱。“孩子大了,你要放开一点,以后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忘了娘,有你失落的。”朋友们这样笑话她,她却十分放心,因为据她观察,虽然儿子已经有性别意识了,但是儿子现在对女孩子统统都不感兴趣,平时甚至根本不跟女同学说话和玩耍。袁女士觉得,自己的儿子与“早恋”是暂时绝缘的。

把脉:通常女孩子从9~11岁左右,男孩子从10~12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能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正确对待孩子的“青春觉醒”对以后形成健康的交友观和恋爱观非常重要,因此要引导处在“朦胧期”的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

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爱慕期(11~14岁):孩子开始“臭美”

春节将至,苗苗的妈妈兴冲冲地为13岁的女儿苗苗买了两套新衣服,没想到女儿却一点不喜欢。苗苗的妈妈还发现,女儿最近半年都特别“臭美”,每天早上久久地霸住卫生间,对着镜子照来照去,头发梳了又梳,而且特别爱换衣服,上午一套下午一套。此外,苗苗好像特别喜欢和班上一个叫阿威的男生一起玩,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口头禅几乎变成了“阿威说……”“有一次,阿威……”苗苗妈不禁暗自担心:女儿这么在乎阿威,不会是早恋了吧?

把脉:苗苗妈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通常女孩子从11~13岁左右、男孩子从12~14岁左右会有一个“爱慕期”,这时的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情爱上浮想联翩。

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父母要教育处在“爱慕期”的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

初恋期(13~16岁):“他太优秀了”

初二学生欣欣最近放学后回家越来越晚,隐隐觉得不太对劲的妈妈经过多方打听后发现:女儿居然在追求隔壁班的班长,每天课间都借机跑去隔壁看他,下课后还借着做作业和请教问题之机想方设法地跟他多呆一会儿再回家。在和妈妈促膝谈心时,欣欣说:“班长太优秀了,长得高大,功课又棒,还会弹钢琴呢!”

把脉:欣欣已经进入了成长中的“初恋期”,这个阶段通常在女孩子13~15岁左右、男孩子14~16岁期间。这时,男女孩子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明显增加,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别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但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

这一阶段,孩子更加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父母要教育引导“初恋期”的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动精力,影响学业。

钟情期(高中):“一起私奔”

春节已到,林先生夫妇却是愁云惨淡,林先生几天前看到儿子和一个女孩手牵着手逛街,还用一个吸管喝饮料。气愤的林先生当场就给了儿子一巴掌,立即下了“禁令”,不让儿子继续早恋。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却离家出走了,还跑去女生家里要接女生一起“私奔”……把脉:林先生的儿子正处于早恋中的“钟情期”,即很专一地倾慕、爱恋某个异性。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又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

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钟情期”一般伴随着“叛逆期”,家长不应该作出过激反应,不能粗暴制止,而应当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沟通。

二、哪些孩子易早恋?

以下孩子容易早恋,家长可适当观察,及时预防。

★性格外向、相貌出众的孩子比性格内向、外表平平的更容易发生早恋。

因为性格外向的人大多敢于触犯校规,有适合自己的对象,就会大胆追求,有的女生以被男孩爱慕为荣,很容易陷入情网。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早恋。这些学生受到的关心少,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会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于是,他们便把无处打发的精力和时间转向“爱情”,以弥补感情上的空虚。

★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容易早恋。比如父母感情破裂,常常吵架,对孩子关心不够;或者是父母离婚,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生活在一个冷漠、压抑的环境里,他们渴望温暖,而异性同学对他的爱恋正可以弥补这一点。另外发育较早的孩子也容易早恋。

三、孩子早恋有哪些迹象?

●特别注意外在形象。女孩爱打扮,很在意自己的发型、服饰;男孩突然爱整洁,注意修饰自己。

●生活规律发生变化。例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对很多事情心不在焉,纪律松散,不愿呆在家中,频繁打电话或长时间挂在QQ上等等。回家比较晚,对零用钱的需求比较高。

●情绪突然变化。例如,性格内向沉稳变得爱说爱笑,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

四、如何引导孩子度过“早恋”期?

引导异性间正常接触,早恋的孩子渴望帮助首先,我觉得家长不要轻易地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是否也曾对某个异性产生过好感?我想大部分人都会作出肯定的回答。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大动干戈呢?我觉得很多被家长认为是“早恋”的孩子,充其量只是对异性产生好奇。这说明他们长大了,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同,他们渴望了解异性。

其次,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同某个异性特别接近的话,不要冷嘲热讽、拳脚相加,搞得满城风雨,而是千万要冷静、理智。因为孩子这时候已经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也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帮助。如果家长一味指责的话,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屈辱和压力,产生叛逆心理,反倒真把孩子推向深渊。

再次,家长、老师应该创设机会,引导孩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引导孩子跟异性正常接触,尽量避免同某一个异性接触过密,这样可以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

第四,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越是生活在愉快、和谐、民主家庭中的孩子,越不会出现这种事情。因此家长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开诚布公聊聊早恋当得知孩子早恋的消息后,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对孩子横加指责;有的家长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有的家长气急败坏,把孩子骂个狗血喷头。

其实,家长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担心和紧张,正如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唐登华教授所说:“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你越是压抑他的欲望,这种欲望就越膨胀,偷偷摸摸的爱情,反而让他觉得更具诱惑力,所以,你要允许他有适当的接触。”只要家长对早恋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充分地尊重孩子,对他的感情加以正确疏导,相信孩子很快能摆脱早恋的负面影响。

第一、充分尊重孩子的情感人是有情感的,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人当然也不例外。家长应把这一观点明确地告诉孩子,让他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有助于以后的坦诚交流与有效沟通。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家长还没有调查出事情的真相,就对孩子说三道四。还有的家长则会借题发挥,讽刺孩子,甚至对孩子破口大骂,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使问题的解决陷入了僵局。

第二、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挠。

但来自家庭的压迫并没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早恋现象时,往往会马上想办法把他们拆散,这样处理,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可能使他们的关系更加牢固。因此,建议家长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别太心急,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处理。

第三、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很多孩子之所以早恋,是因为他们缺少爱,所以拼命地寻求爱。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生意或事业,很迟回家或很少回家,甚至常年在外,孩子得不到关爱;有的家长夫妻关系亮起红灯,冷战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了替罪羊;有的家长很少和孩子沟通,一张口就是成绩长成绩短,孩子心烦意乱。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取爱的时候,他们就会转而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爱,这时早恋就产生了。

因此,当孩子早恋的时候,家长不应该一味指责孩子,而应该反思一下:我给了孩子多少爱?

第四、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长往往选择逃避问题——对有关爱情、性的话题避而不谈,等到发现问题了才悔恨,为时已晚。

其实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个话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家长可以讲一讲自己青春期的经历,给孩子提供一个参考;还可以给孩子选一些这方面的刊物,帮助孩子成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影视文学中的爱情,这样做,不仅消除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可以帮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使他们的一生受益。

积极面对,妥善处理,早恋会成为孩子一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不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