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411600000018

第18章 虎韬篇(3)

所以《虎钤经》认为“逼而为之者,逾数旬不变,非克敌之术”。应当如《六韬·虎韬·略地》中指出的“为之置遗缺之道”,也就是后世兵家常说的“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百战奇法·围战》)。开一角的目的是向城中“示生路”,城中被困军民往往为求生路而开城突围,而开城突围时,又往往各自夺路,军心涣散,不如守城时之军心一致。这时,如果攻城的一方事先作好准备,“伏精兵于敌以待”,在局部变进攻为伏击,往往可以消灭突围之敌,以较小的代价攻下城池。

此项谋略,正是运用了欲擒故纵,欲歼故放的战术,先从精神上给敌人造成败势,避免困兽犹斗的的局面发生。

五军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水草之资,吾欲毕济,使三车不稽留,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愤温、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冲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旗旌;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注释】

梁:桥。

愤温:古代用于攻城的一种战车。

临冲:攻城用的大战车。

云梯:攻城用的长梯。

飞楼:了望看哨的楼台。

武冲、大橹:即大战车、大盾牌。

雷鼓:指军中使用的大鼓。

鉏铻:同龃龉,指上下齿不相对。此处指带齿轮的机械。

浮海、绝江:两者都是渡河的工具。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如果遇上深溪、大谷和难以通过的河流,三军还没有全部渡过,忽然天降暴雨,洪水骤涨,后面的部队被洪水阻断,即没有船只、桥梁,又没有堵水用的干草。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使全军都渡过河川,不至于被困死在那里,应当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大凡领军作战,如果不预先作好计划,准备好器械,平时训练不成熟,士卒习武不认真,这样,就不算是国家的正规军队。凡是三军有重大军事行动时,不能有不熟悉各种器械使用方法的。如攻城围邑,就用‘愤温’接近城墙,用‘临冲’监视敌人的行动和冲击城门;观察城内就用‘梯’、‘飞楼’,可自平地升高而望;三军进止,就用‘武冲’、‘大橹’作前后掩护;断绝交通、阻塞街道,就用勇士强弩,控制两侧;设置营垒,就用‘天罗’、‘武落’、‘行马’、‘蒺藜’;白天就登上云梯了望远处,并立五色旌旗以为标志;夜晚就在高处燃起烟火,并击‘雷鼓’、敲小鼓、摇铎铃、吹胡笳,以为信号;渡越沟堑,就用飞江、折叠桥、辘轳、鉏铻;渡大水就用大船、浮桥;逆流而上,就用‘浮海’、‘绝江’。如果军队应用的各种器材都具备了,主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心得】

本篇论述在江河湖沼等地带作战必须事先准备的各种装备和器材。对此,姜太公强调一个“备”字,而所“备”有三:一是要事先有准备;二是器械要完备;三是使用各种器械的技术要具备。“三备”缺一不可。

没有事先的准备,就谈不上器械的完备和技术的具备;没有完备的器械,不仅难以应付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攻城没有梯,要渡河没有船,而且士卒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士卒不具备使用器械的熟练技能,完备的器械便不能发挥作用,再充分的准备也是枉费心机。可见,器械的完备和技术的具备是事先准备的具体内容,否则准备就是一句无从落实的空话!

看来,不懂得“三备”相关的道理,就不算真正懂得“有备无患”这句名言。

明代的戚继光就十分重视部队武器装备的改进。例如1559年至1560年,他在浙江义乌练兵抗倭时,曾就地取材,创造过“狼筅”等兵器(“狼筅”由毛竹制成,竹枝的每个丫杈上都绑着尖刀),并以此为基础,使每12个人组成1个“鸳鸯阵”,因而,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力。另外,他还改进过“鸟铳”,使改进型鸟铳不仅比原鸟铳射得远,其命中率也提高了。

六临境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阵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分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则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拽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注释】

三处:三部分。处:处所、地方、位置,此处可理解为部分。

拽柴扬尘:来回奔跑,使尘土飞扬于空中。

鼓呼:擂鼓呐喊。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在国境上与敌军相互对峙,敌军可以攻我,我军也可以攻敌。彼此阵地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出击。如果我军想主动出击,彼方也想袭击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处理这种情况,应该把我军分为前军、中军、后军三部分。命令前军深沟高垒,不要出战,排列旌旗,击动鼙鼓,完成防守的任务;命令后军多积粮食,不要让敌人知道我军的意图;然后派遣我中军的精锐部队,潜袭敌人的部队,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人不知我军底细,自然不敢向我进攻。”

武王又问:“如果敌人已然知道我军的情况,也清楚我军的计谋,我一行动他就知道我的目的;又派精锐的士卒埋伏在草丛中,拦截我军于狭路小道上,袭击我防备不严的地方,那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对于这种情况,可命令我前军每日向敌人挑战,以搅乱敌人的斗志;同时派出老弱士卒,拖动树枝,来回奔跑,扬起尘土,击鼓呐喊,往来不停,以张声势,或者出现在敌人右面,或者出现在敌人左面,但不要进入距离敌人前线100步之内。如此不断地骚扰,敌军的将帅必定疲于应付,进而我方再派兵或袭击他的内部,或打击他的周边,然后发起全军的总攻击,奋力疾战,敌人就一定会被打败。”

【心得】

此篇论述在两军对峙、势均力敌,处于胶着状态的情况下如何取胜的战术。这个战术的总方针是:偷袭。偷袭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敌人不知我方的情况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二是在敌人已知我方的情况下,先用疲劳战术拖垮敌人,然后伺机发动全军突然袭击,全面猛攻。

攻其无备与出其不意向来为历代兵家所重视,亦是进攻作战谋略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军事家们的座右铭,流传千古。

从战争史来看,在敌军失去戒备或者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突击,能在军事上和心理上取得巨大效果,并使对方在慌乱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制定错误的计划,采取错误的行动,以致使战事连连失利。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军队的武器装备原始,机动力和攻击力低,攻其无备一般多适用于战术范围!短距离的奇袭、偷袭、奔袭,只有在特殊的政治、军事、外交、伪装的配合下,才有可能在战略范围内实现攻其无备。

古人讲“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是因为军队长途跋涉,师劳力竭,耗费时间多,军事企图容易泄露,即所谓“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再者,那时的战争准备比较简单,一旦暴露企图,对方的“无备”就会很快变为“有备”。当飞机和坦克出现后,高速突击兵器迅速发展,以“闪击战”为样式的突袭战法应运而生,攻其无备才真正在战略范围内实施。

战略上攻其无备,在于迫使敌人采取错误的计划和方针,采取错误的战略行动,以保证己方首次打击的效果。其做法多是通过政治、军事欺骗,包括歪曲事实真相,蒙蔽、迷惑敌人的情报,以及蛊惑人心的宣传,使对方在思想上完全陷入混乱而无法统一作战行动。

战术上的攻其无备,常指在战场上采取大胆而坚决的行动,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和空间,以创新的战术使用现有的兵力、兵器,抓住战机,乘敌之隙。在这里,战术手段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在战场上创造奇迹的英雄,如不是新手段的创造者,便是以创新的方式使用了某种手段。

1940年5月10日,法西斯德军奇袭埃本·埃马耳要塞,即是在战术上攻其无备的范例。埃本·埃马耳要塞,是比利时艾伯特运河防线的南部支撑点。这个名闻欧洲的军事防御体系,与当时的马其诺防线齐名。德军要突破艾伯特运河防线,征服荷兰、比利时,进而绕道入侵法国,首先需要打开这把“锁”。

为了达到攻其无备的效果,德军一反传统的突袭方式,在没有实施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的情况下,一支仅有百余人的德国伞兵小队于夜间乘坐滑翔机孤军深入,直接降落在要塞顶部。这个“雪花盖顶”的奇袭战术,突破了军事家们思维判断的旧框架,1000多名比利时守军,虽有充分抗击德军地面进攻的准备,却没想到在夜色朦胧之际,祸已经从天而降。

历史上采用姜太公所标举的疲劳战术、即“敌疲我打”谋略而取得作战胜利的范例也不少。《左传》上就载有一则生动的事例: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21年)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问计于伍子胥。伍子胥说:“楚国执政的人多而不一致,且都不肯负责。假使我们派出三支部队去疲劳他们,一支兵到,他们都会出来迎战,他们一出来迎战,我们就回营;他们一回营,我们另一支兵就又出来求战。那样,他们就要在道路上疲于奔命。轮番的侵扰使他们疲乏,再施几种诡诈计谋让他们上当。待楚军疲惫、士气低落之时,我们再集中三支兵力发动总攻击,必定能够大获全胜。”吴王阖闾采用了伍子胥的计谋,终于大破楚军。

当敌强而我弱时,可以运用“彼竭我盈”的谋略。谋略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彼竭我盈是弱军处于强军的进攻面前,不先发制人,而是先让一步,避免不利决战,等待对方的勇气丧尽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不利于敌而有利于我的情况出现时,后发制人,始求决战的谋略。

春秋时期,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师伐鲁。鲁庄公将要出战。曹刿请见。他的乡人说:“高位者谋划战争,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高位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鲁庄公接见了他。他问鲁庄公说:“您凭什么打仗呢?”鲁庄公说:“衣食这些所安享的东西,我不敢独享啊!必定分给别人。曹刿说:“这是小恩小惠,人民难以普遍享受,人民是不会服从您的。”鲁庄公说:“牺牲玉帛这些祭品,我不敢虚报数量,必定守信用。”曹刿说:“这是小信用,不能使人信服。神不能给您福啊!”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察明,但必定诚心诚意地去审理。”曹刿说:“这是忠于本份的事啊,可以因此打一仗了。”如果打仗,请让我随从您出谋划策。”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车,战斗在长勺打响。鲁庄公将要击鼓出战。曹刿说:“不可以。”齐人多次击鼓进攻后,曹刿说:“可以了。”齐军被打败了。鲁庄公将要乘胜追击。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敌人的车辙,登上车前横木眺望了敌人后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打败齐军后,鲁庄公就问他胜利的原因。曹刿对答:“打仗,凭勇气啊!敌人第一次击鼓冲锋,勇气正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勇气就衰落;多次击鼓进攻,勇气就丧尽。敌人的勇气丧尽,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敌人。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他们的阴谋诡计,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啊!我看见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旌旗倒了,所以追击他们。”

所以,军事谋略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如何以优势战胜劣势,以主动战胜被动,而在于如何从劣势、被动出发,去战胜优势,夺取主动。

任何一种军事谋略,其方法越科学,理论思维越深刻,就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疲劳战术,即“敌疲我打”的作战谋略,是十分科学的军事原理,所以在现代战争中仍有借鉴意义。

随着“敌疲我打”谋略思想的不断丰富和拓展,在敌我双方强弱状况发生了变化的今天,即使是强国或强大的一方,为了在战争中减少己方损失,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争效益,运用“敌疲我打”谋略取得成功的战例也不少。

20世纪90年代初的波斯湾战争,多国部队的总体作战步骤就充分体现了疲劳战术,亦即“敌疲我打”的谋略思想。多国部队根据自己空中优势明显,地面优势较缺乏的特点,将战争分为空袭战和地面战两个阶段。在发动大规模的地面攻击前,先进行持续、大规模的空袭。事实上,经过一个多月的空袭,加大了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双方在地面战展开前,伊拉克军队已经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空袭中,伊军有200多架飞机、1400多辆坦克、800辆装甲车、1200门火炮被摧毁,伤亡人数超过10万。其中一线部队损失达50%,二、三线部队损失达25%,海军基本上被消灭;所有机场被破坏,制空权完全丧失。空袭还破坏了伊拉克的通讯、交通枢纽,有3/4的桥梁被毁,伊拉克统帅部与科威特战区的有线通讯联系和90%以上的后勤供应都被切断。

多国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空中袭击和强大炮火准备,在空袭效果已达到发动地面战争的预定要求后,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大规模的地面进攻。整个地面战仅用100多个小时就重创和歼灭伊军41个师。完成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

伊拉克迅速战败,除它政治上的失理、战略决策一错再错、战法呆板与脱离实际等因素以外,与它的疲惫状态亦有很大的关系。从经济上看,伊拉克经过8年和伊朗的战争,已是国库空虚、债台高筑。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又面临国际社会的制裁,更是困难重重。经过5个多月的制裁和封锁,伊拉克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无法支援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多国部队的空袭带给伊拉克军队在心理上极大的震撼,使其一直处于高度恐慌、极度疲劳的心理状态中,战斗力急速下降。而多国部队的地面作战部队此时则以逸待劳,气势正旺。多国地面部队所以能在100个小时之内歼灭伊军41个师,“彼衰此盈”是一个重要原因。波斯湾战争的胜负结局,又一次为疲劳战术,即“敌疲我打”的作战谋略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运用提供了成功例证。

势均力敌的双方,必然各有优势和弱点,英明的统帅则善于避其优势,攻其弱点,甚至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比如疲劳战术),搅乱其优势,削弱其优势,从而打破双方原有的强弱差异,然后竭尽全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与敌军进行决战,如此,势必得以在战局中取胜。因为,原来的优劣势态已经翻转过来了。

七动静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阵相望,众寡彊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阵不固,后阵欲走,前阵数顾,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