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411600000017

第17章 虎韬篇(2)

文与武,历来是治国安邦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武功离不开文治,社会不安宁,动乱贫弱,不可能有强大的武力,文治离不开武功,没有足以维护统治的武力,国家的稳定和社稷安全也是不可能的。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主张文武不相离,反映了他对文治武功辩证关系的精深见解。

在孔子主持鲁国国政的短时期内,鲁国正处在危机四伏的多事之秋。孔丘文武并举,重礼制,使民众讲礼义、知廉耻,维护和发扬周公之德。同时,立纲陈纪,平定内乱,使鲁国一度出现了中兴迹象。

公元前500年,孔子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齐鲁界上的夹谷山前。鲁定公头脑比较简单,没有考虑采取必要的武力保护措施。孔子向定公说明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之事不可相离的道理,又讲了宋襄公不修武备而失霸权的例子,请定公命左右司马率兵随行。到了会盟之地,孔子探知齐国部队在周围驻扎甚多,亦命左、右司马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又命大夫兹无还率兵车300乘,离会盟10里下寨。

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子知礼而无勇,不懂战事。明日会盟,我们用300莱夷人假扮乐工,趁其不备,拿下鲁侯君臣,杀散他们随从,鲁国命运就攥在我们手里了。

第二天,齐鲁两国君相4人登坛会盟。齐景公使300莱夷人上前奏本土之乐。鲁定公吓得变了脸色,孔子却无惧色,先让齐王去夷狄之乐,齐王自知理亏,只好让莱夷人退下;又要齐王对侮辱鲁侯的乐队领队绳之以法,齐王不肯。孔丘怒不可遏,按剑张目说:两国通好即兄弟,鲁国的执法官也就等于齐国的执法官。举袖大呼左、右司马,二将飞驰上坛,于男女乐队中各揪出一领队当即斩首,余人惊走不迭。齐景公骇然。鲁定公起身下坛。

会盟不欢而散,齐景公谴责出坏主意的大夫犁弥。为挽回影响,缓和矛盾,齐王接受晏婴建议,退还了齐顷公时侵占的鲁国领土。

《韩非子·内储说下》载,孔子用文治武功之策使鲁国道不拾遗,国力日强,使齐景公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最后用16名美女送鲁哀公,使之沉湎声色,不问国政。孔子劝谏不听,就离开鲁回到楚国去了。

文治武功相得益彰,是历史上各个全盛时期的共同特征,现代社会中,文治武功的治国之策已为大多数国家所认识。无文不足以治国,无武不足以安邦,以为民众所接受,不管世界局势怎样趋于缓和,只要战争形成的因素存在着,就不能忽视这一策略。

三疾战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阵,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注释】

四武冲阵:四面都有警戒装备的战斗队形。

骁骑:骁勇善战的骑兵。骁,勇猛矫健。

迭前迭后:忽前忽后,轮番突击。

走:赶跑,指击垮。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如果敌人四面包围我军,切断我军前后左右的联系,断绝我军的粮道,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这是天下处境最困难的军队了。在这种情况下,急速突围就能获救,拖延时日就会失败。要突围,就得把我军组成一种四面皆有警戒的战斗队形,以巨型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扰乱敌军,疾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围了。”

武王又问道:“如果已经冲出敌人的包围,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调遣左面的部队向敌左攻击,右面的部队向敌右攻击,不要与敌人争夺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延误战机,而要迅速以中军轮番突击敌军的主力,或猛击敌前,或抄袭敌后。敌军虽多,也会被打败。”

【心得】

本篇讲述突围及突围以后进而反攻的作战方法,即如何死里求生,反败为胜之法。一个部队、一个将帅,甚至一个士兵,在任何困难的处境中,只要希望生存,就不能束手待毙,而要想尽一切办法,竭尽一切能力,去求取生机,甚至转败为胜。所谓“困兽犹斗”,这就是一个军人应该具有的铁的意志。太公特别指出,在遭逢逆境时不能存有任何侥幸的心理坐而待援,必须立即行动,用最快的速度去突围。这对于身处各种困境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纂辑武编·守》云:“凡城内器械已备,守御已得,当出奇用诈,以战代守,以击解围。”进攻和防御是一体的两面,战争史上,毫无防御的进攻和单纯而消极的防御都是注定要吃苦头的。

守城的一方,若只在城内固守,粮食、武器日渐匮乏,加上又不能消耗敌军的力量,长期下去,只有被困死的命运。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甲编卷一中说:“守城不劫寨,是守死尔。”所以,守城时亦须不断组织兵力出击,还可以冲出包围联络援军,在防守中进行局部的进攻。这种“以战代守”的战术,是一种积极防御的谋略思想。大凡在守城中取得最后胜利的一方,多采取“以攻为守”、“守中有攻”的战术。

三国时,魏将张辽以7000人驻守合肥,孙权以大军10万人围攻之。张辽按照曹操的安排,守中有攻。他率领800多人的敢死队突然打开城门向孙权军来回冲杀。孙权围攻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最后,张辽以弱军取得了著名的合肥保卫战的胜利。

西晋末年,西晋大将王浚派遣包括鲜卑族段就六眷、末柸等部军队在内的5万多人马围攻石勒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石勒处于敌众我寡的境地,十分危险。部将张宾和孔苌认为,敌军“大众远来,战守连日,以我军势寡弱,谓不敢出战,意必懈怠”,故而不能死守,建议“速凿北垒为突门20余道(突门就是在城墙上预先挖掘但暂不挖穿的小门,等到要向外攻时就突然将城墙穿破),候贼列守未定,出其不意,直冲末柸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石勒采纳了这个建议,“率将士鼓噪于城上”,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在城下突然挖穿突门,“督诸突门伏兵俱出击之”,取得大胜,“乘胜追击,枕尸30余里,获铠马5000匹”。

唐代平定安史之乱,李光弼指挥的太原保卫战也是如此。李光弼多次指挥军队挖地道出城袭击敌人,破坏敌营,又造巨大的投石机,100~200人挽之,石所及,辄数10人死。最后,“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敌军退走,太原之围得以解除。

也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张巡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敌军4万余人攻至城下,城内军民颇有惧心。张巡认为:“贼兵新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稍折,然后城可守也。”于是他“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敌阵”;“人马辟易,贼遂退”。不久,张巡在著名的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保卫战中,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又取得了很好的战果。据《宋史·刘锜传》记载:公元1140年,南宋刘锜被任为东京(今开封)副留守,他率军2万多人,由临安(今杭州)向东京前进,去抵抗金人的进攻。到达顺昌(今安徽阜阳)时,得知东京城已被金人占领,即决心防守顺昌城抗击金兵击侵。

当时,他除采取了一般的防御部署外,还聚集一些器材,在城上设置了许多防御箭矢的工事:在外城根基构筑了一些土墙,墙上开有既便于观察又利于射箭的孔洞;把部队区分为几个部分,轮流担任战斗任务和休息;在城的附近又预设了伏兵,准备袭击敌人和捕捉俘虏。

6天之后,当敌人接近时,刘锜发兵袭击,挫败了敌人的进攻,并捕获了敌将两人。审讯后,刘锜知距城30里的白沙窝还驻有敌军的大部队,当夜就派军前去袭击。

不久,敌方又以几万大军继续进攻。刘锜为造成敌方疑惧,特下令把所有城门打开。金军果真疑有伏兵,不敢接近,只在远处放箭。因刘锜的部队占据便于防护又利于发射箭矢的预设工事内,所以不仅死伤很少,反而使金军遭受重大创伤。

当金军被迫退却时,刘锜又派部队截击,致金兵有大半人马被淹死在颖河里。敌军一面退守离城20里的李村地区,一面又增加兵力,企图作第3次进攻.刘锜得知后,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不待敌人进犯,即主动派遣勇将阎充,带领战士500人,趁着雷雨黑夜前去袭击。金兵又遭到重大伤亡,后退了30里。

第二夜,刘锜又利用雷雨的机会,派出战士百人,每人除武器外,各带竹制的哨子1个,前去敌营袭击。约定当电光照射时,即一齐吹响竹哨向金军猛攻,电光一灭就伏着不动,弄得金军军心大散、军纪大乱,整夜自相砍杀,尸横遍野,便退到远远的老婆湾。

金军最高统帅金兀术听到几次战败的消息,亲率十几万大军由开封赶来增援。刘锜为了争取这一主力会战的胜利,又运用了许多巧妙的战术:首先派定两名勇士,教他们在战斗中故意摔下马来,让金军俘去。当金元术审问他们时,就散布谣言说刘锜是一个只知贪图享乐,不会打仗的花花公子。

结果,金兀术果然上当了,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认为刘锜是不值一击的。

刘锜为了激怒金兀术并诱使金兵进入他的撒毒地区,又故意派人向金兀术挑战说,只要金兀术敢渡颖河和他作战,他就愿意架浮桥五座来迎。金兀术按捺不住,大发脾气说,只要他的靴尖一动,就可以把顺昌城踢倒,并答应在第二天早上渡河。

刘锜后来果真在颖河上替金军架了五座浮桥,同时在河的上游及预计金军渡河后将要占领的地区内进行撒毒工作。金兵渡河后,因中毒,生病者多,又因天气闷热,身上披着铠甲,士兵更加疲困消沉。而刘锜的部队却因得轮番休息,士气始终旺盛。

交战时,刘锜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战法。当他看到金军已经疲倦,便先派几百人出西门,大喊大叫地向金军杀去,当金军注意力集中在西门时,他又另派几千人,各带锋利的刀斧,突然从南门杀出,金军因而大败,尸堆如山。

战斗激烈时,金兀术曾先后率领他所谓的“铁浮图”和“拐子马”等最精锐的部队督战,也被刘锜部队杀得一败涂地。

金兀术看到自己精锐尽损,无法挽回败局,便率领残部逃向开封。刘锜乘胜追击,又歼灭金军几十万。

在刘锜指挥下的顺昌保卫战,由于采取积极手段,“出奇用诈,以战代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四必出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将士人持玄旗,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阵毕徐行,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以备左右。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

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踰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候常戒,险塞尽中,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后,为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车,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阵,皆致其死。先燔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敢远追长驱。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阵。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

武王曰:“善哉!”

【注释】

诸侯:从商周到汉代初年,天子分封的列国君主。这里指敌国。

玄旗:黑旗。玄,黑色。

衔枚:枚:状似筷子的木块,两端有带,可套在颈上,士兵行军时衔在口中,可防止喧哗,保持肃静。

冒将之士:指敢于冒险犯难的将士。

武翼大橹:即矛戟大战车,用以抵御敌人。

踰:通逾,越过。

踵军:后卫部队。踵,脚后跟。

云火:烟火。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领兵深入敌国境内,敌人从四面联合包围我军,切断我军退路,断绝我军粮道。敌军人数众多、粮草充足,占领了险要的地形,守备十分坚固,我想突围而出,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突破敌军包围的办法,武器装备最为重要,而首先又必须奋勇战斗。查明敌军兵力薄弱的地方,以及无人防守的地段,乘虚而入,就可以突出包围。突围的将士都拿着黑旗,手持武器,扛上军械,口中衔枚,乘夜行动,不得喧哗。派遣勇敢有力、行动轻捷,敢于冒死的将士作前锋,攻占某些敌人的营垒,为我军打开道路,让神箭手使用强弩,隐伏在后面掩护,病弱的士卒和车骑在中间进行。以上部署完毕后,要沉着行动,谨慎无误,不可惊慌,使用武冲大战车前后护卫,用武翼大橹矛戟战车在左右掩护,以防敌人的袭击。当敌人来追我时,即令伏兵迅速攻击它的后尾,并燃起大火,擂动鼓声,好像从地而出,从天而降,三军奋力疾战,敌人就不能阻挡我军的突围了。”

武王又问道:“如果前面有大河、宽沟、深坑,我军想渡越过去,却没有准备船只;敌人又屯兵筑垒,阻止我军前进,截断我军归路,关卡哨所,戒备森严,险塞之处,重兵守备,车兵骑兵腰击于前,勇士悍卒猛攻于后,我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大河、宽沟、深坑,敌人多半不注意设防,即使有守兵,兵力一定很少。这样,我军可以用浮桥、折叠桥和船只强渡,同时勇士精兵按我的指挥,冲锋陷阵,拼死决斗。为此可以烧毁我方的军用物资和粮食,向官兵明确表示后路已断,勇斗则生,怯战则死。已经突围而出的就令其后卫部队燃起烟火信号,派兵远处侦察,占领丛林、坟墓和险阻地形,敌人的车兵骑兵必然不敢长驱远追。之所以用火作为信号,是为了让先突围的人马到达有火的地方就停下来,编成‘四武冲阵’。这样,我军将士皆精锐而勇斗,敌人就无法阻挡我军了。”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本篇论述夜间突围作战和渡越江河溪谷的方法。姜太公指出,突围的原则是:“器械为宝,勇斗为首”;从敌军“空虚之地,无人之处”打开缺口。

具体方法则是:分前、中、后三路突击,以兵士强弩殿后埋伏,并将主力战车布置在前后左右以做掩护,防止敌军的袭击。最先突围而出的部队必须先作好接应的工作,一方面协助全军突围,一方面阻止敌军远追。突围中若遇大河、宽沟、深坑,便要破釜沉舟、断绝后路,并利用浮桥、船只等工具强行渡越。

这些,都说明突围虽险,却不是一场各自求生的拼命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集体行动,如此才有成功的可能。

那么,对于攻城的一方来讲,要想取胜该怎么办呢?此时,应对已被围之敌要故意留下缺口,在缺口的前面设伏。古代作战,包围城池的情形很多。对于攻城一方来讲,应考虑到,守城军民被敌军围困之时,如果城攻破,其后果不堪设想,若能下定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死守,这样就难以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