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演讲好口才
10423500000026

第26章 以健康心态融入社会(3)

这些人初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遭遇到严重的挫折,结果导致了他们用凡事往坏处想的方式来对抗更大的挫折。比如,有些人总是想像着人世间充满着险恶和冷酷,断定他生活道路的前方设置着重重障碍等等。假若用这种方式来治疗生活创伤,只会陷入永远无法解脱的烦恼之中,因为他总是生活在幻灭和冷眼旁观的人生状态里。

3.默从型

这类人过分注重舆论,总想处处博人喜欢,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一番:“我怎样才能使人们说我好呢?”而事情往往是适得其反。他是如此注重别人对他的期望——真实的或是虚幻的——以至于不知道想要什么或需要什么,他总是处处碰壁,因为他始终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

其实,失意与不满,怨恨与烦恼的罪魁祸首就是过高的期望。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即认为如果我们决意去做某件事,我们就可以成功。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和非常有害的。

所以,预防失意和减轻忧虑的关键就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你知道,每一个期待里都包含有两种成分:估价——十之八九,我将得到我所需要的;愿望——我想得到我所需要的。我们的愿望经常会大大超过事情的可能性,失意与忧愁也往往由此而生。所以应该在期待中添加更多的估价,减少愿望的成分才好。一句话,一个人应该量力而为,譬如说你的外语水平很拙劣,可是硬要去翻译外国小说,不但费力不讨好,反而会生出许多烦恼来。立志和希望是一回事,但能力与限度又是一回事,我们不能一心要干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如何才能从极度的失意中恢复过来?首先,要承认你的痛苦和感伤。不要隐瞒起来。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不能永远保守他的隐秘与烦恼,如果他的嘴唇保持缄默,他的指尖也会把它泄露。所以,任何企图隐瞒失意感的举止都是徒劳的,我们无法摆脱与失意俱来的痛苦与愤怒。

其次,我们还得设法超越失败。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应该弄清楚,没有什么愿望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这个我们曾孜孜以求的工作,或者没有这个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我们同样可以很好地活下去,甚至会过得更加称心如意。

到了这个时候,失意就会变成一种积极的经验,会给我们一个聪明的教训。失意能提醒修正过高的期望,使一切愿望尽可能地符合实际。

更重要的是,痛苦的教训能够刺激我们去更好地行动或者改变我们的行动,也能成为有助于我们成长的一件有价值的工具,如果你想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请你抛弃掉不安和烦恼,想办法把失意变为你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

忍一时风平浪静

在竞争的时代,人们似乎只注意竞争的利益,而看不到忍的做人益处。其实,这是现代人生的一大误区。中国古代先贤、哲人有关忍的言论很多,有关忍的事例也千古流传。元代学者吴亮就曾编集一部《忍经》。他从经、史、子、集中摘录历代关于忍的言论、事迹、诗词、谚语汇集一书。在《忍经》序中,他说:“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竞,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于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于仓卒者,未必不人气胜。不失之褊浅,则失之躁急;自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身,咎莫大焉!”在这里,吴亮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忍之“大义”。从正面说,忍是一种德行,是一个人的修养。用一种忠恕之道、宽容之心对待人和事,戒暴怒,持谦和,好善忘恶,如此一来,就可修炼为圣贤之人。如果不这样,为所欲为,放纵性情,好事、好色,心气浮躁,不仅自身难保,更无法成就大事,众怨丛身,那时罪过可就大了,而且只能咎由自取。

元代另一位学者许名奎著有《劝忍百箴》也是一部“忍经”。他所著的“忍经”是自己切身经验的反思。他说自己自壮年到老年,因为出身低微,屡屡受侮于人,但每每想到先哲有话“德量自隐忍中大”,用以自勉,于是便逆来顺受,不与物竞,所以做《劝忍百箴》,是想和天下人共勉之。

吴亮也好,许名奎也好,其所写的“忍经”对后人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看看古人怎样读“忍经”,并身体力行,以古鉴今,肯定会有好处。但是,二位先人的“忍经”肯定也少不了局限,不适于今天的现实。甘为奴隶的忍,不仅不该效仿,还应予以否定;有很多事,不忍不行,但有的事忍了就犯法,违反原则,丧失人格。所以,我们今天谈忍的意义,是为了以古鉴今,并非发思古之幽情。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勤劳、质朴、吃苦、耐劳这种精神什么时代都应提倡和发扬。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和他人所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的角度看,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少不了用忍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用忍来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忍对他人来说是尊重,对自我则是一种约束和克制,有忍耐力的人实际上是有修养、有自持力、有深识的人。忍在人的一生中既是全身远祸的护身符,又是成功的智慧和策略。所谓“一忍敌百勇”,正说明关键时刻忍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何把握“忍”之度呢?哲学上常常把度作为质和量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度中间,包含了一定的量和质。在度之中,事物的性质变化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而一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便会出现新的特征。正如水在摄氏100度之内仍然是水,可一旦烧开便变成了汽一样。在对待“忍”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忍”之度。这即是说,在这个度之内,我们是可以忍受的,也可以接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承担一定的痛苦和冤屈等等。但是,一旦超出了这个度,便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能再“忍”的,这个度,也就是忍的极限。

如何掌握这个度,乃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和智慧,也是真正作为“忍”的关键。这里,很难说有什么通用的标准和准则,更多地是随着所忍之人、所忍之事、所忍之时空的不同而改变。它要求有一种对具体环境、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的能力。一味地、毫无界限地“忍”不能算是真正强者的“忍”,它只是一种懦弱和无能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蠢。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些维护封建专制的没落文化总是告诫人们要“忍”,以此来尽忠、报恩等等。这便是一种不讲界限的“忍”,一种愚“忍”。本书所强调的“忍”则不是这样,它主张要认清“忍”之界限,科学地把握这个度,从而真正地使“忍”成为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人生情趣,增加成功机会的方式。

1.要学会耐烦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忍”的一种十分平常的形式。所谓“耐烦”就是能够在自己已经对某一类事物、某一些话语、某一种情景感到十分讨厌和不适,以至于心烦意乱的时候,仍然保持一种十分平和的态度,能够克制住自己心里的不高兴。

最近,不少城市的电台以及社会福利和心理咨询部门都开办了一种“热线电话”,专门就人生中的某些令人烦扰的问题为人们排忧解难。笔者作为一位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自然非常关心此类问题。就在这些电话中,不少人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回到家里后,本来经过一天工作就十分疲惫的心情,往往会为一些小事而备感心烦,似乎什么都不顺眼。于是,在家庭中出现了矛盾和隔阂。有的人则是由于天天在家里听老母亲的叨叨絮语而感到烦恼,以至于与父母不和等等。总之,“烦”是引起人生烦恼的一个原因。而“耐烦”则正是针对这一现象而言的,它就是要在心情比较不顺、烦躁的时候,能够“忍”得下来,不发作、不生气。这无疑体现了一种人生的修养和境界。

实际上,这样一种“耐烦”在科学上是有说法的。它也就是不少心理学书中讲的一种“倾听的艺术”。在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诊所里,不少高明的医生心里都很明白,有时当一些心理病人来到诊所时,有些并不一定要你给他开什么处方、拿什么药,而仅仅希望得到一种同情和理解。他们就只是需要你能够认真地倾听他的观点、想法。在这种时候,你不一定要过多地说什么,只需耐心听他说完,不住地报之以“嗯”的似是而非的认可声,也就足够了。如果他觉得你的确是在仔细地听他讲,当病人把心里的话倒完了之后,他的情绪也就自然好起来了。

应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一个这样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而只要我们在工作单位、环境中、在家庭中、在朋友间能够做到这种“耐烦”,必定会从中大获好处,并得到一种自我满足。

2.做事要戒迁怒

人们有时可能在某一特定场合中出于一定的因素暂时地“忍”下来了。可是,他往往还是压不住心头怒火。于是,便随意地找一个对象加以发泄。这便叫作“迁怒”。而“戒迁怒”也是“忍”的一种必要的形式。

能否真正做到“戒迁怒”,是衡量一个人是真“忍”,还是假“忍”的重要方式。有些人受了上级的批评,回来后对着自己的下级发脾气;有些人在工作中不顺、出了纰漏,便回家找自己的太太、孩子出气。这样,无疑是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是害人又害己。“戒迁怒”则正是要防止和杜绝这一类现象。曾经有人这样认为,有气憋在肚子里。对身心健康不利。此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有气必须拿一些合适的对象加以排遣,但是,决不能随意地发泄。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迁怒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于自己一时拐不过弯来,又无法转移自己的内在注意力。这是有道理的。“戒迁怒”便是希望人们在心里堵着一团火的时候,尽快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这样,便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解脱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当这样一种“气”使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时,或者说被用于某种有益的工作时,它往往会产生一种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有些文学作品中,常常有这样的描写:某个人物在某件事情上受了委屈、窝了火。于是,回到家里,便拿起斧子,拼命地劈柴,一会儿,满院子的大木柴都给劈好了。这岂不是反而做了好事吗?这可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那种“升华”吧!

不难明白,如果人们不能够真正地“忍”,而总是借迁怒去发泄自己的气愤,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对自己的蔑视,认为是没有本事,只能拿好欺负的人出气。而一旦做到这种“戒迁怒”,则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认为你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好汉。而且,由此还可以获得人们的信任。

要克服狂妄自大

狂妄,指极端的自高自大。

人为什么狂妄自大呢?这要从狂字的本意谈起。狂字本谓狗发疯,如狂犬。因而“狂”字与“人”字结合,便会失去人的常态,会产生不文雅的名声。

人们称狂妄轻薄的少年为“狂童”,称自高自大的人为“狂人”,称狂妄无知的人为“狂夫”,称放荡不羁的人为“狂客”,称举止轻狂的人为“狂者”,称不拘小节的人为“狂生”,称狂妄放肆的话为“狂言”,称放荡骄恣的态度为“狂妄”……。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要做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必须加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做到终生戒狂、忌狂。

狂妄,有时是因为太自大。有时却是因为太自卑。

面对一个狂妄而骄横的人,我们无需与之理论,时间自会证明他的实际价值,事实自会惩戒他的可笑无知。狂妄的人常常在无意中伤人,也常常因为这种无意而受伤。

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没有才华,他之所以不能施展才华的原因,是因为太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

狂妄之人,多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多是孤立之人;孤立之人,多是最终失败之人。大凡具有大家风度的人,多具有谦逊的品德,而狂妄之人,骨子里实在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

最糟糕的要算是既狂妄又无能的人,狂妄使他什么都敢干,无能使他把什么都弄糟。狂妄使荣誉受损,成就减半。从近处来说,狂妄会限制发展;从远处来说,狂妄会断送前程。

在科学上,你若是爱因斯坦,你或许有资本狂妄,而爱因斯坦只有一个;在哲学上,你若是柏拉图,你或许有资本狂妄,而柏拉图只有一个;在音乐上,你若是莫扎特,你或许有资本狂妄,而莫扎特只有一个;在文学上,你若是莎士比亚,你或许有资本狂妄,而莎士比亚只有一个。在美术上,你若是米开朗基罗,你或许有资本狂妄,而米开朗基罗只有一个……

世界之大,伟人之众,即使一天24小时掰着指头不停地数,什么时候才能数到我们头上呢?我们又有多大的本事和成就可以狂妄呢?

狂妄与无知常常联在一起,俗话说:“鼓空声高,人狂话大。”凡是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口头上无所不能,评人论事谁也看不起,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只有自己最行;在他们眼里,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现时的文学大家、科学巨匠全部不在话下;有的入学了几套拳脚,就自为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颇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有的人演过一两部电影,就自以为演技超群,名扬四海,俨然当代影视圈中最耀眼的明星……

狂妄的结局是自毁、是失败,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客观规律。纵观历史,只有虚心谨慎、求真务实的人,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在现实生活中,无知者狂妄,当然令人鄙夷,就是有一些本事的人,狂妄起来也毫无益处。有了本事自视过高,并进而发狂,表面看来,似乎狂得有点“道理”,其实,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浅薄气在作怪。他们不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妄自尊大,总想出人头地露一手。殊不知,等待这些人的只能是摔大跟头。

人生在世,总是谦虚一些、谨慎一些,多一点自知之明为好。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

看看那些成绩斐然、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名家们,看看那些功力深厚、饮誉世界的艺术大师们,他们当中,绝少有人因为自己具有足够资本而狂一狂的。他们倒是非常自知而又非常谦虚的。所以,我们的行动准则,应是戒骄破满,为人不可狂妄。

个性和心情都是自己决定的

有人认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自己却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人。有人以健谈出名,却认为自己沉默寡言;有人自以为十分稳健,但发起脾气来,却判若两人。

有人觉得自己个性内向而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