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演讲好口才
10423500000027

第27章 以健康心态融入社会(4)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所谓个性内向与否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自己的决定。当你认定自己内向时,其实只是自己赋予自己内向和闭锁性格的自我形象,这便扼杀了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无异给自己贴了限制性的标签。

倘若你对自己处好人际关系缺乏信心。不妨坐在桌前,把想得到的朋友的姓名写出来——从小学到现在的。这时,你会发现。自己认识的人实在不少,也许还会为自己竟同这么多的人有过接触而感到惊讶,这么做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想起了久未见面的朋友,再度萌生与他们聚会的愿望。

而且人类的心理和性格受着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说服装,有时不是心情决定服装样式,而是服装样式决定心情,当你忧郁的时候,穿上一件华丽、轻便的服装,心情就会像亮丽的服装一样开朗起来。

假如一个人整天穿同一件衣服,那么他的心情就会整天死气沉沉而毫无半点快乐与喜说。在西方的电影中,我们常可以发现许多年老的西方人穿着鲜艳而轻快的服装,可能由于衣服的关系,他们看起来都要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个个昂首阔步、兴致勃勃。

在国内,年龄较大的人大多数都穿着黑色或灰色的衣服,好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根据观察,灰黑色色调的服饰,会使人显得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忧愁的人则更是神色黯然,缺少活力。所以,当忧郁或烦躁时,应该穿得鲜艳些,这样便会开朗起来。

同样,声调也能影响人的心情。无论是和生意对手或者普通朋友交谈,声调都会使旁人对你的印象产生重大的改变。尤其电话里,光凭声音便足以决定自己给予对方的印象。

基本上,声调必须保持明朗有力,一个人的声音往往会显示出当天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所以平时应尽可能注意使自己的声音经常保持洪亮有力、节奏快而均匀的最佳状态。

或许有些人对自己的声调不太满意,其矫正方法是利用录音机掌握自己的说话技巧和声音特征。一般而言,速度太慢或太快或口齿不清容易令人感到幼稚;相反地,速度太慢或语气延滞则会显得毫无生气。不过这些毛病均可由加强练习而矫正过来,不必为此而自卑。

至于音质方面,虽然是天生无法改变,但多少还是有办法弥补。比如,声音特别高亢的人。不妨尽量试着压低声音,沉稳的声调最适于商业场合,但也毋须为此而矫揉造作。重点在于注意正确姿势和呼吸方式,咬字明确清晰,在适当时不妨说得大声一点,以显示蓬勃朝气。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有高兴的事情发生时,脚步会变得轻快,甚至吹起口哨来;相反地,忧郁的时候,或心里有些不安时,一定会显得闷闷不乐,脚步也变得沉重,甚至呈现无精打采的样子。

有一位作家在成名之前,总是以轻快的步伐踏进出版社推销自己的作品,因为要进入一个全没有人事背景的陌生的出版社,每个人都会有些惶恐,而轻快的步伐却能在无形中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依照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这同时也是一种减轻会面时不安情绪的方法。日本著名实用心理学家多湖辉认为:“人并不是因为伤心而哭,而是因为掉泪而伤心。”当人类在受到刺激而意识到身体的变化时,会引发愤怒、悲伤等情感。事实也证明,当我们不愉快时,如能采取一种由于快乐而引起的身体的行动,心情自然能开朗起来,相信这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考试之前,即使担心没有充分准备而考不好,你也不妨大大方方地走进考场去考考看;向人借钱时,走路速度不妨比平日快一些,堂而皇之地走进借钱的地方。这样做,心中会。自然涌现出自信,增加成功的希望。

此外,如果“大摇大摆”地走路,并能舞动双手,富有韵律感地走路,效果一定会更显著。总之,一个人的情绪与精神的活力,都会因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宽容不是软弱

宽容,对人对自己都可成为一种毋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老人、对学生、对领导、对同事、对顾客、对病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宽容,它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取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

当然,宽容决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的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取的态度。

处处宽容别人,决不是软弱,决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夺何。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人生更加快乐。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但很有现实意义。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宽容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宽容。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宽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容容。人的烦恼主要来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电视剧《成长的烦恼》讲的都是烦恼之事,但是他们对儿女、对邻居的宽容,最终都把烦恼化为了捧腹的笑声。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容易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知雄守雌,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以宽容为怀,把魏征看做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如果一语龃龉,便遭打击;一事唐突,便种下祸根;一个坏印象,便一辈子倒霉,这就说不上宽容,就会被百姓称为“母鸡胸怀”。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别人有此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诫,重新扬起工作和生活的风帆。只要你具备了真正的宽容,必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受益匪浅。

人活一世要善待自己

人在遇到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鼓励和支持。但是,俗话说“劝皮劝不了心”,外力还要靠自己内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一个人遭受挫折后,最关键的是要自我安慰、自我调节,即善待自己。如果成大事者不善于善待自己,承受挫折的心理是无法得以调节的。

1.要珍惜自己生命的价值

人的情绪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情绪,如希望、欢乐、恬静、好感等;另一类则是有损于身心健康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恐惧、沮丧、悲伤、不满、忧郁、绝望、过度紧张等。医学上将后者称为负性情绪,挫折后产生的就是这些负性情绪,如果负性情绪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就有引起疾病的可能。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出现负性情绪的人,体内的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的状态,会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如人焦虑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精神过度紧张可放出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使人体代谢旺盛,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跳负担加重,冠状动脉痉挛,于是便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

大多数性情暴躁、负性情绪多的人,血胆固醇值也会增高。据报道,我国有一位生理学家性情暴躁,他曾预言自己将死在惹他动怒的人手下。后来,他果真在一次医学讨论会上,因勃然大怒,致使心脏病突发而当场死亡。

强烈的挫折或重大的打击会引起人过度惊恐或忧愁,焦虑、失望、暴怒等都能给生命带来严重威胁。悲伤、气愤、惊吓过于突然或严重,常会使人受到刺激,忧郁成疾甚至活活气死。

恶劣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不良情绪,对人的大脑皮层会产生有害的刺激,会改变大脑对人体心脏的控制,甚至损害心肌功能、扰乱心律,从而危及生命。

医学专家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绝望者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的五倍。在心脏病或其他疾病患者中,即使是中等程度的绝望也会增加死亡的可能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癌症。因此人们几乎到了谈癌色变的地步。可是医生却告诉我们:真正是因癌症病魔而死的人不足1/3,其余2/3的人都是给癌症吓死的。有很多人一听说自己患了癌症,就感到自己必死无疑了,于是他们拒绝医生的治疗,即使勉强接受治疗,内心深处也早已放弃了希望。殊不知,放弃了希望就等于放弃了生命啊!

心理学家说,人受挫折后如果陷入负性情绪而不能自拔就等于自杀。所以,当你遭受挫折后为某种不公平而愤愤不平时,你不妨问问自己:“我还能活多久?”沿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就会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一个人有了生命的危机感之后,才会成熟、聪明起来,才会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每当问起自己“我还能活多久?”时,心里就会忽然变得一片空明——没有芥蒂,不再计较,也不再为名利所惑,而只想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做点自己愿意做的、有价值的事,不至于撒手西归之时,愧对父母和亲友、愧对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当一个人因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极强的挫折感,进而得了一场大病时,住院期间,人一般会大彻大悟,觉得自己太傻了、太可笑了。计较那些什么名啊、利呀,又有什么用呢?气死了谁赔自己的命呢?是命重要还是名利重要呢?想到这些,人心里就无限宽阔,从此之后,再也不去计较名利,哪怕受到多么不公平的对待,都能在一阵痛苦之后,泰然处之。很多人舍本逐末,并不懂得生命的宝贵,为得一官半职而卧薪尝胆,或为小名小利而打得头破血流,目的达不到便幽怨、便苦恼、便痛不欲生,糟蹋自己而不知。

人类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并不珍惜,一旦失去,才会估量出它的真正价值。有一篇荒诞小说叫《自杀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是专门为准备自杀的人服务的。它让你在死前享受到所有的人间乐趣。于是,一对想自杀的青年男女在这里相遇后相爱了,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很愚蠢而准备继续活下去的时候,毒气已经放了进来,他们除了死已别无选择了。

在死亡面前,人生的一切真谛都会向你涌来,但残酷的是,当你大彻大悟之后,却为时已晚。所以,在生活中要常想着珍惜生命。这样想了,就会自觉地超越痛苦。

世上永不凋谢的花一定是假花,完全红透的苹果一定是假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欢乐与幸福中,痛苦是正常的。能够品尝痛苦但不被痛苦压垮的心灵才是真正健康的。欢乐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要保持一种永恒的欢乐并不是一时的高兴,那将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经历了无数苦难都没有被苦难伤害了自已身体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苦尽甘来的滋味。

2.要会保护自己

许多挫折都是人为造成的,有的人因为太锋芒毕露,棱角太强而挫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这种人就是不会保护自己。所以,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再有才华,也会使才华过早地埋没,而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例如,田汉的一生,“悲”多于“喜”,“苦”重于“乐”。他生于乱世,死于乱世,品尝过追求理解的兴奋与快乐,也忍受过幻灭的悲哀与苦闷。他胸无城府、不谙世故,不会保护自己。他浪漫多情、痴迷艺术,在复杂的现实人生中他注定要吃苦受难。像田汉一样不会保护自己的有才之人受挫者不乏先例,让世人为他们惋惜。为了避免再受挫折,凡是棱角较强的人都必须学会保护自己。那么,如何保护自己呢?这就是要学会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是处事中最经典的哲理。人无论处在何种地方都喜欢听赞扬之辞,即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为人处世者,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别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之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魅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误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嚣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会累及身家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这便是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并不是要违背人格去圆滑地做人,而是要你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究说话的艺术和方式,这样既可以表明自己的见解,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会伤害别人,同时也保护了自己。尤其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外圆内方更加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