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学生心理咨询
10425200000012

第12章 社交心理咨询(1)

50.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1.孤独心理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只有不断结识新的朋友,旅程才不会孤单。长期的缺乏交往、孤守自我,会让人感受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凉。培根说:“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朋友,世界不过是一片荒漠。”孤独是一种心灵上的寂寞,找不到知音,缺少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沟通,表现为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究其原因,有的人对交往缺乏兴趣;有的人不善于交际,不知道如何接近他人;有的人自视清高,不屑与周围的“凡夫俗子”交往;有的人惟恐交往时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交往。孤独心理使一些学生成天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圈子中,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嫉妒心理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人努力去超越别人。当个体无望获得成功和不能超越别人时,有的人就会产生一种愤怒、怨恨的情感,即嫉妒心理。黑格尔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骄傲、嫉妒、贪婪是三个灾星,它们使人心爆炸。”在人际交往中,嫉妒使人心胸狭窄,与人交往难以真诚、持久。嫉妒者常中伤他人,打击别人的进步,破坏人际关系。北京大学一女生因为嫉妒同宿舍另一女生即将出国留学的事实,竟冒用该女生之名,向美国的接受学校发出电子邮件,声称已另外找到学校,最终导致该女生留学一事泡汤,其自己也因此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青少年学生必须克服、控制交往中的嫉妒心理,通过正当竞争、自我努力来发挥自身的优势。

3.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过低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上看,是自我认识不足。自卑者总是习惯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相比,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学习成绩比他人差,相貌、身高、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结果必然是越比越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从外因上看,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挫折的经历是主要的原因。惊弓之鸟的例子众所周知,因为飞雁曾经被射伤过,恐惧的阴影犹存,飞行中一味哀鸣,没有达到目的地的足够信心,所以,一闻弓声便惊慌失措,导致丧命。如果一个人在交往中屡战屡败,得到的总是消极的反馈,就会逐步导致自卑心理。

克服自卑心理,着重在于正确对待社会和他人的贬抑性评价,充分认识、肯定自我的长处和优势,改变对自己的认识。他人仅凭一时一事作出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的。科学巨匠牛顿,在学生时代是有名的“懒汉”;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的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认为是“智力迟钝”’,刚念三个月书就被开除了;创立了震撼世界的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被老师认为“懒狗”,“永远不会有出息”,这一切说明,社会的评价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切不可屈从它,否定自己的过人之处。

4.多疑心理

多疑是由主观推断而产生的不信任情感体验。多疑的人一般对周围的事过分注意,对别人的话特别敏感,以至于对别人产生不必要的疑心。多疑者经常无中生有,甚至把别人的善心曲解为恶意。多疑会影响身心健康,也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克服多疑心理,首先,要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周围的人;其次,要与周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第三,要经常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是否又多心了,只要能自觉意识到多疑心理的坏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5.羞怯心理

“怕羞”、“怯场”,是逃避行为的最常见形式,是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特别是与陌生人或异性交往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拘束乃至尴尬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往往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之不敢在集体中发言,一到大庭广众中讲话就脸红心跳,遇到陌生人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等等。

克服羞怯心理有以下办法:

(1)径直迎着别人走上去。

(2)训练自己盯住对方鼻梁,让人感到你在正视他的眼睛。

(3)开口时声音洪亮,结束时也会强有力;相反,开始软弱,那么闭嘴时也就软弱。

(4)学会适时地保持沉默,以迫使对方讲话。

(5)会见一个陌生人之前,先列一个话题单。

(6)熟记演讲的首尾,那么你从头到尾都会口若悬河。

(7)想方设法接触伟人,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这样,你会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观察强者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增强信心。

(8)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获得克服怯懦的方法。注意,这些只是些窍门,重要的还需精通本职工作,有能力才会有信心,也才有自己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

51.中学生的友谊有哪些特征

友谊是中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朋友,既可以分享你的喜悦,也可以分担你的忧愁。中学生谈论友情、歌颂友情、追求友情。他们从友谊中品味着幸福和愉悦,也吸取着营养。

友谊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优美的感情。正由于此,它成了古今中外哲人的谈话内容,也成为难以计数的诗文的主题。我国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吟咏友谊的千古佳句。

那么,人为什么需要友谊呢?这是由于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要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友谊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社交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精力旺盛、社会活动量大,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因此,喜欢交际、广交朋友几乎成为中学生的共同特征。有人曾对11所中学1600多名同学的友谊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交往既不同于七八十年代中学生的交往,也不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学生的交往,更不同于五六十年代中学生的交往。相同的特征不是没有,而不同的特征尤其明显,形成了当代中学生的一系列交往特点:

1.交往需要的迫切性

当代大中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他们一起玩,也没有兄弟姐妹一块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他们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一起玩的兴趣也逐渐降低,因此与同窗、同学、朋友打交道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

2.交往观念的开放性

人在孩童阶段,其交际观念被父母的教育所左右,进入中学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开始摆脱父母的左右,也不愿受以往交际观念和传统习俗的束缚,呈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开放性,尤其在今日喧哗的社会环境下,中学生都希望广交朋友。

3.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当代中学生观念解放,他们已不像50年代和60年代那样交往是“清一色”,即多数只和同性朋友交往,或只与本年级、本班同学交往,而是呈现出交际的拓展趋势。他们不仅与同性同学交友,也和异性同学交往,既与低年级同学一块玩耍,也能与高年级同学凑到一起乐。

4.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头脑灵活、聪明活跃,因此,他们言语交谈的内容涉及面宽,什么国内外大事、政坛新闻、奥林匹克运动会、流行病、时装模特、流行金曲、影视舞歌、球星;什么“太空隧道”、“米老鼠·唐老鸭”、“特种兵”、“圣斗士”、“全力无敌”等都可成为他们交际的主题。

5.交往手段的多样性

由于当代中学生生活内容的丰富,他们的交往便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通过数学、语文、英语、理化等科目的学习进行联系;通过唱歌、跳舞、打乒乓球、打篮球、赛跑、跳高、跳远等文体活动进行联系;可以通过琴棋书画等活动联系起来;此外,有的朋友还可通过打台球、摄影、集邮、参加各种竞争游戏等现代形式联系起来。

6.交往的日趋深刻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友谊开始呈现出选择性,而不再像童年期那样主要是生活的朋友,他们开始侧重心灵的沟通,在交友过程中,他们讲究志同道合,认为对朋友应理解、尊重、谅解、宽容。

7.交往的差异性

一般地说,中学生的交往开始有明显的性别及个性差异。如女孩对深厚而密切的交往一般比男孩要求要早,而男孩交友要略晚一些,男孩在交友方面的要求也不像女孩那样“细腻、深刻”,而是比较粗糙、实在,带有冲动色彩。另外,不同性格气质类型的人在交友方面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来。

上述可作为当代中学生交往的“画像”。的确,交友是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友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友谊则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尤其是能交几个知心朋友,可以使你获得友情的温暖,为学习和生活增添光彩。假若一个人没有朋友和伙伴,没有友谊,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很难顺利地航行并达到胜利的彼岸。因此,古往今来,人们都特别重视交友,珍惜友情。

但是,要提醒中学生朋友们注意的是,一定要慎重择友并正确对待友谊。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汲取力量,获取养分,完善自己和修正自己。那么,什么是中学生建立正确、健康、崇高友谊的根本内容和标准呢?具体说来,可有如下几点:

1.交友要以共同的远大理想和追求作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四十年革命友谊是以对人类社会命运的关注为基础的;毛泽东曾在他青年时代写的《征友启事》中明确提出:“邀请对爱国工作感兴趣的同志与我联络,并特别提出要有决心而能为祖国牺牲。”在这里,毛泽东以是否怀抱救国之心,以天下为己任作为交友的基础和前提。

2.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

在共同理想的前提下,朋友之间还要相互信赖,做到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彼此心心相印。信赖的条件是双方的真诚及无私奉献。此外,朋友之间要勤沟通、勤交流,即所谓“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那种“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状态是与真诚的友谊大相径庭的,是为挚友所不齿的。

3.交友应直率、坦言

老革命家陈毅曾写道:“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可见,诤友对人生的可贵,它表现为敢于当面批评,这一点中学生往往难以做到。他们往往可以同吃、同玩、花钱不计较,不分你我,但若朋友做了错事,却不能当面直言批评或劝阻,甚至明知不对,也不肯劝谏,惟恐伤了“哥们儿义气或哥们儿的和气”。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朋友在错误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酿成大错而不能挽回,最终不仅从根本上伤了朋友,又亵渎了友谊的纯洁。

中学生朋友们,只要你在交友过程中认真履行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就标志着你的友谊是正确的、健康的、崇高的。只要在我们的内心树立了正确的友谊观,以我们的理想之水、奋斗之光、真诚的雨露,定会培育出绚丽多彩无比芬芳的友谊之花。

52.如何进行择友心理分析

生活中,你肯定会有很多交往关系:同性交往,异性交往,家庭交往,同龄交往,日常交往,业余交往,定期交往……。交往未必产生友谊,有的萍水相逢,初交即散;有的朝夕相处,淡如陌人,有的鸡犬相闻,同床异梦。

不同的交往,产生不同的友谊。从友谊的范围分,同交往一样,也可以分成个体间的友谊和群体中的友谊两大类。个体间的友谊比较简单,A、B两人相好,尽管各自对彼此友谊程度的评价会有不同,但友谊的对象单一、直接。群体中的友谊相应复杂得多,如A、B、C、D、E五个人组成的小群体,A同B、C、D、E的关系均不错;B同A、C相处融洽,同D一般;同E则侧目而过;C呢?同A、B可以,同D、E就不行了;D除同A关系不错,同B一般外,同C、E都有矛盾。这样,A同B、C、D、E的友谊,就不能不受B、C、D、E间的相互关系影响。比起A、B个别交往时的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干扰因素多,对交往技巧的要求也相应的高些。但友谊模式的分类应以个体间的友谊为对象区分出不同的友谊形态。常见有以下三种:

1.按友谊的程度分

(1)点头之交:互相认识,但不熟悉,彼此没恶感,也谈不上多少好感,人际心距在0~1级,这是友谊的初级形态。

(2)泛泛之交:彼此认识,也有了解,但暂时还不具备发展友谊的条件,人际心距在1级上下,这是友谊的低级形态。

(3)朋友之交:互有往来,亦有好感,或同事同窗,接触较频,常有互助。如球迷,兴趣相仿,言谈投机,人际心距在2级左右,这是友谊的中级状态。

(4)手足之交:即以同胞兄弟相待的好朋友,亲如手足,主动互助,人际心距已达3级,这是友谊的高级形态。

莫逆之交:又有刎颈之交、至交之称。彼此的友谊经受过考验,心心相印,无所违逆,为了对方不惜作出自我牺牲,人际心距达4级,这是友谊的最高形态,鲁迅先生有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友谊发展到知己,已经是心灵相通了。手足之交,莫逆之交,都达到了知心朋友的程度。

2.按建立友谊的途径分

(1)总角之交:也就是从小结识的朋友,我国古代小孩束发为髻,叫做总角。三国时东吴的先主孙策与大将周瑜幼年相识,终身为友。儿时的朋友,一般是人一生中最感亲切的友人。

(2)同窗之友:在学生时代建立的友谊。由于中学生单纯、质朴、同窗友谊一般是纯洁的。走上工作岗位,在共同的生产、工作中也可能产生友谊,则属同事之交,亦可归为此类。

(3)忘年之交:即老幼相交,不计较年龄差异的朋友。作家罗曼·罗兰同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孙女——比他大整整50岁的梅琛保的友谊,是典型的忘年交。

此外,还有病友,医院里结识的朋友;茶友,茶馆中相好的伴侣;难友,在逆境中产生的友谊;战友,戎旅相交,共同战斗的朋友;以及文友、诗友、棋友、琴友等由于兴趣,爱好相同而建立的友谊。这些朋友可统归于“趣友”之列。

3.按友谊的性质分

(1)工作型:工作、生产中,互相切磋,相识相好。这种友谊是生活中最普遍的。

(2)兴趣型:前文所讲的文友、戏友、棋友、球友、茶友等均属兴趣型朋友。

(3)理想型:共同的理想、追求成为友谊的桥梁与纽带。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的友谊,就是建立在对中国的明天有共同的抱负和理想上。

(4)利害型:共同的利害关系牵动了友谊的纽带,如“文化大革命”中的派别之交。这种朋友关系是不稳定的,随着利害关系的变动而变动。

(5)利用型: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某人手中有权有物,有些人则趋之若鹜,以友相称。可以预见,一旦对方无“利”可“用”,友谊关系多半是自动中止的。

(6)生活型:甲善缝纫,为乙制衣,乙善木工,为甲修补,互相帮助,遂成朋友。也有邻里之间,关照频繁,相得益彰,友情渐生,这些都是生活型的朋友。

(7)义气型:友谊的目的就是讲义气,过去你对我好,今天无论你做错事、做坏事,我都站在你一边,助你一臂之力,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

以上各种分类,只是相对的,实际上朋友的模式一般是交叉的,但亦有高低洁俗之分,合作型、兴趣型、理想型、生活型的朋友是健康的,“义气型、利用型”的朋友关系一般是不健康的。友谊是人生观的体现,因此,当我们踏上友谊之路的时候,应及时为自己确立正确的目标,不能忽视朋友的类型。

53.成绩下降还要不要当干部

当今的学生,学业负担已够重的,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