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从零开始读懂心理学
10430100000021

第21章 轻松拥有好人缘的心理学--人际关系篇(1)

敞开心扉能给人好感--自我暴露定律

生活中有一种人是相当封闭的。当别人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总体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初次见面时待人接物的习惯所决定的,这称为社交性。社交能力强的人善于闲谈,但谈话中未必会涉及根本问题。二是由一个人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本意、内心展现给他人所决定的,这称为自我展示性。

这两个方面的开放性通常是完全独立的。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致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们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可见,一个健谈的人,也可能对自身的敏感问题,有相当强的抵触心理。相反,有一些人虽不善言辞,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反而很快能和别人拉近距离。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时,自己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就可以感到对方是信任你的,他想和你达到情感的沟通。这就会一下子拉近你们的距离。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较多,虽然他外表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有困难的时候,不知怎么总会有人来帮助他,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甚至在交际场中如鱼得水,但是他却少有知心朋友。因为他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功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却都不是很深。因为他们虽然说很多话,但是却很少暴露自己的感情。其实人人都不傻,都能直觉地感到对方对自己是出于需要、还是出于情感而来往。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对食物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一样。情感纽带下结成的关系,要比暂时的利益关系更加牢固。

实际上,人和人在情感上多少总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适度袒露,就会发现相互的共同之处,便能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对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

当然,"自我暴露不足"虽然不好,但过度也是不好的。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作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的面前,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之中。

得人好处会想着回报--互惠定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有一些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让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都有这样的特种兵,他们经常被派去抓俘虏。

有一个德国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无人区,突然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枪。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闯入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打动了,这个举动引发了他奇特的行为--他没有俘虏这个敌军士兵,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人的心理其实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种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甚至他根本没有接过那块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种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这毕竟是一种善意,是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并在一瞬间打动了他。德国兵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定律"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到了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而实际上他们并不认识他。

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自然地就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以为是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或者以为自己忘记了这个教授给他们寄卡片的原因。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时,我们总觉得应该回报对方。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或是给他送礼物,或是请他吃饭。如果别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并送我们礼物,我们也会对他这么做。

中国讲究礼尚往来,也是互惠定律的表现。这似乎是人类行为不成文的规则。

一个人向朋友请教一件事,两人一起吃饭,那么账单就理所当然应由请教人的一方支付,因为他有求于人。如果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让对方付,就很不得体。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合适。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的继续交往。

而且如果不及时回报,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你一直欠着这个情,如果对方突然反过来要求你一件事,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的话,就很难拒绝了。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以说,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当然,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可能反而显得生疏。但这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等到机会再回报。

朋友间维护友谊遵循着互惠定律,爱情里也是如此。其实世上没有绝对无私奉献的爱情,不像歌里和诗里表现的那样,爱情也是讲求互惠互利的,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严重打破,就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

对别人过好,对自己不利--交往适度定律

我们讲过互惠定律,就是人们对别人给予的好处,总想要同等地汇报。于是有的人便以为,他如果对对方特别好,对方也会对他特别好。其实,互惠定律如世间一切规律一样,就是适度最好,过犹不及。

你对别人过分地好,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投资",可能引起三个不良后果。

第一个不良后果是,对一个有劳动能力、智商健全的人来说,独立和付出是个性成长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就是人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这也是我们在互惠定律里阐释过的。

正因如此,虽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于付出的,但出于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失去平衡。因为这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对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对方的情。这种心理负担会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选择疏远。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更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如果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要留有余地,或者给对方回报的机会。

第二个不良后果是,对对方过好,会令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长了,就不觉得你对他有多好。中国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你对别人适度地好,对方会感激你,也会回报你;如果你对对方过好,时间长了对方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达不到原来的标准,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反而得罪了他。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对方给惯坏了。

这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显现得很多。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你对子女过好,会让他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一旦将来让他独立解决困难,他就觉得你对他太不好了。还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有时,妻子对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都对他百依百顺,反而让对方轻视你的感情。因为人们对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懂得珍惜了。而对方对你付出的不珍惜,反过来可能引起你的怨恨,结果在感情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很不利于夫妻感情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爱情关系里面,一个人不要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而应该适当地向对方提出索取,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

在公司里面也有这个规律。有的老板一开始比较仁慈,给员工较高的工资。可是市场风云变幻,后来生意发展不顺利,公司财务吃紧,只好又降低员工的工资,而这又导致了员工的抱怨。作为老板,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就避免过于乐观,不能把员工工资定得太高,因为你提高他的工资他高兴,你一旦降低,他就怨你,人大多如此。为了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许诺年底发奖金,但那要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为前提。

第三个不良后果是,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无所忌惮。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所以让自己有点威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自己更有影响力。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会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你会很容易被利用。尤其是作为领导一定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方法,既要有软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投射定律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

年轻人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户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走到那间房子前时,他敲开门,主人刚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就是劈头一句:"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以为来了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这个笑话是说,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因为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

在心理学上,那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加给对方的现象,叫作"投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有很多时候,人们不考虑别人的情况和自己是否相似,就胡乱推测别人。比如有时我们和别人交往,感到对方似乎不像以往那么热情,或者没精打采,就怀疑对方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意见?其实对方可能是身体不舒服,或者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而心情不好,当然无法像平时那么热情,但并不是对你有什么意见。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而要继续观察观察。

总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小世界,我们很难了解其他人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事,怎样影响了他的心情和状态。所以我们对别人的表现不要过于敏感,以己度人,疑神疑鬼。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时候的投射是正确的。因为人性有相通之处,有些事情不同的人的确会产生相同的感受。但是,人和人也有不同,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任何时候,都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主观想象别人会和自己一样,是会经常发生错误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向一个国王进献了一只珍贵的小鸟。国王从没见过这么可爱的小鸟,非常喜欢,就用金丝笼子把它养起来,天天给他吃山珍海味,给它奏最好的音乐听,让人伺候它的起居,对它进行细心的照顾。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这只鸟竟死掉了。这是因为,人喜欢的,不一定也是鸟喜欢的。而国王却犯了以己度鸟的错误。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别人喜欢的,爱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比如妻子喜欢逛商场,以为丈夫也喜欢,就强迫丈夫陪自己逛;家长觉得弹钢琴是好事,想让孩子多才多艺,就逼迫孩子学……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大相径庭的。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曾编制了一种测验人格的方法。他设计了十张墨迹图,有五张是黑白色的,三张是彩色的,另外两张除黑色外,还有鲜艳的红色。这十张图片都编有一定的序号,施测的时候每次出示一张,问被试者:"你看这像什么?"或者"这让你想起了什么?"结果每个人的描述都各不相同。这个有名的实验证明了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的事实。

也就是说,"人心如面,各不相同",俗语中还有"尔之砒霜,吾之熊掌",都是告诫我们不要轻易地以己度人。

对陌生人的最初印象比较深刻--首因定律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问总编:"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