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10442700000027

第27章 论坛纪实(1)

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圆桌论坛纪实

徐杰舜周大鸣范可陈志明王明珂等

徐杰舜教授(以下简称徐):我首先要交代和谈一下我们这个主题的背景,为什么这次圆桌论坛要讨论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大家都知道,自从讨论民族概念、族群概念以来,有一些学者就质疑这些都是西方舶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还去讨论,但是有时候也是没有办法,西方建立了这些体系,他就是一种学术规范的东西了,它就把你框住了,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啊、电视啊,你又不能不用。我记得我们银川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位代表是非常强烈的环保者,他坚决不用手机,在会上的发言他也是强烈反对那种过度的发展,会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发展还是不发展,连我们当时在座的一个本科生都抢话筒,跟李亦园先生进行辩论,李先生非常高兴、说大陆的本科生都这么厉害。但是后来这位不用手机的朋友都用手机了,大家强烈的建议他用手机,否则找不到他,所以民族这个概念我们也不得不用啊。虽然解放以后我们搞了民族识别、搞了56个民族,就像石开忠教授讲的还有很多没有识别、尤其是贵州没有识别,那你怎么去对待他,好,族群概念来了,民族概念讨论了一百多年还在那争论不休,族群概念讨论了十几年还是众说纷纭,要我说这个族群概念,尽管是舶来的,但就好像手机一样用着方便。有了族群这个概念,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会因为承认他是个民族,就得有政治权利、就得有人大代表,100万以上还得给他个常委,所以这些东西都使得我们对族群的概念和理论有进一步的了解。

这一次的会大家都谈的很好,一讨论到族群、讨论到民族,在当今的时代特别是21世纪以后不能不讨论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认同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文化的层面、学术的层面、政治的层面等等,甚至还有法律的层面,你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以什么来面对世界?汉族不能代表、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也不能代表,那只有谁能更好的面对世界、代表中国呢?所以在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开的第三届论坛的时候我就提出确立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当时就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批评的很多,中华民族、国族又讨论的不可开交。从此以后我就考虑这个问题:中华民族的认同为什么我们可以讲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那为什么不能在法律上、政治上给他一个认同啊?反过来还有个问题,认同中华民族,谁来认同啊?我们中国的56个民族、还有港澳台的不同的族群吧、还有海外的华人华侨都得要有一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所以经过上一届论坛之后,我跟有关的各个学者交流、最后确立了这样一个圆桌论坛议题。现在我们就开始,首先我们想请周大鸣教授发言。

周大鸣教授:好,谢谢,我想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这个题目,我们第一组的论坛已经就这个概念争论起来了,我想实际上这个也是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但是可能也是今天解决不了的话题。其实认同的话,刚才(徐教授)也讲了跟文化啊、甚至跟什么人啊,也有关系。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要认同的话就得建立一种认同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在形成的过程里面,我们究竟是不是有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我觉得只要找出这种中华文化的精神才有一个认同的东西,因为确实这个也是一个比较难的话题,因为作为一个这么大的国家和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这么大的一个人群,你要找到一个共同的文化的东西,让大家来认同,所以就是说去年我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华文化精神》,实际上我们就是想过去研究中华文化大部分都是从典籍、经典、我们的儒学经典,那么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从另外一个路径,我是从底层社会来看中国文化的精神,做了一个这样的尝试。那么实际上我也想因为现在我们讲儒学,实际上在大陆、经过这么多年的“文化大革命”啊,其实他已经没有什么根基,所以包括现在世纪大讲堂那些,讲什么论语啊什么的经典的这些人啊,很多人都觉得他好像不是在讲经典,是在讲故事、讲笑话,对不对?你想像笑话一类的这些东西,大家都是觉得可以接受的,我觉得就已经不能称为经典了。所以我觉得过去我们讲儒学是中国几千年来很重要的一个精神支柱,那现在我们的精神支柱到底是个什么的东西,还是很值得讨论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跨越政治的、因为民族本身就有很多政治的意味在里面,但是我们要做一个中华民族认同的话很多东西可能要跨越政治、超越政治的东西,所以我还是比较赞同陈志明先生说的从一种文化的层面来讨论可能会比较好一些,这样才能够超越政治、超越政体,这样涉及到港澳啊、台湾啊,还有其他的一些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里面,我们要怎么样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要有一个超越政治的东西,抛砖引玉吧,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徐:好,周教授简单的表达了他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认同中华民族的问题要从文化的层面上去做工作、去努力,超越政治。我理解他的意思就是很多问题可以避免矛盾、避免不认同的问题。下面我们有请范可教授发言。

范可教授:那我就随便讲点。现在讨论中华民族,就像周老师所说的,没有人认为中华民族不存在,大家如果记得费老的文章就知道他整个的形成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所谓自在的就是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存在一种走向,所谓多元一体的格局,但是成为一个自为的民族就意味着一定要有一个认同的东西。所以刚才周老师讲的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本身实际上、他的过程是一个nationalbuilding的过程,当然了nationalbuilding主要关怀的东西就是认同。那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像其他nationalstate民族国家那样,对中华民族一直存在争议,实事上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里面,真正的民族国家只有少数几个,我们都知道最典型的比如冰岛、葡萄牙、日本、朝鲜、韩国,除此之外几乎没有纯粹的民族国家。但是,虽然说不是纯粹的民族国家,但是相对来讲还是比中国,作为一个实体来讲,他们的同质性比中华民族还是要强的多。我们都看到了哪怕是汉族内部、汉族本身就存在巨大差异,地方差异、地方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已经非常强了,更何况整个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当然说欧洲形成民族国家的历史相当不一样,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当中呢,主要是过去的几个帝国。总而言之就是帝制崩溃以后出现了很多独立的国家,中国情况是帝制崩溃以后,没有像欧洲一样形成很多独立的国家。所以啊DennisSwong美国有个历史学家就讲了,实际上中国又是一个文明,所以他好像说要separationstate,就是说我们整个的历史跟欧洲出现民族国家过程是很不相同,帝制崩溃以后当然就面临一个国家建构和认同过程,那一开始他们延续了欧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那种观念,所以在最初的时候连少数民族他都要把他排除在外,当然这个过程跟当时民族主义是世界主流话语是有关系的。我们大家如果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在1938年以前的、大量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文件,我们就会发现,中共在当时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他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呢selfdetermination,叫民族自觉,而且很多文件里公开的宣称就是所有的民族在中国境内的、都有权利以中国作为本部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这是早年的中共文件。这个东西的改变,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以后,发现中国民族构成的一个很复杂的状况,还有一个就是当年就是抗日战争的需要,而且可能也包括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说当时中共在陕甘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那边还是有些少数民族,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才开始宣传民族自治,从民族自治走向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又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现状的进一步认识。当然到了解放以后实施民族识别当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在里头,我觉得他主要来自三个考虑:第一个是来自一种传统的考虑,第二个是一种好像原来以前匈牙利有个经济学家叫Kornai所讲的“弥赛亚”式的考虑,就是共产党人相信他们的意识形态高于世界上所有的任何主义,少数民族处于最悲惨的地位,那么就应该给他们非常特殊的解救,这是跟他们从事革命的初衷有关系。第三个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说出于对主权的考虑,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这个政策类似于一种社会契约,他给予少数民族一定权利的自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控制那个地区,另外可以强调国家对那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主权。所以我觉得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说要建立中华民族的认同,我在一些地方也强调过,我们尽量强调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1959年为了建国十周年大典民族文化宫的那些……

徐:时间到了,不能再讲下去了,最后一句话。

范可:好好,我就说当时实际上在过去我们国家的一些对少数民族的陈列设计这方面的展览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他把少数民族还是摆在一个在发展的阶梯上,因此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里头是处于一种落后的位置上……

徐:好好,打断你,不能让你再讲了,八分钟都过了,不好意思啊……范可教授的表达是非常清楚的,他从历史的层面,尤其讲了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问题的了解,我觉得长征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做的第一次田野,啊!我们中国还有这么多没见过的民族啊!除了蒙古族、藏族、壮族、回族以外,还有这么多不知道的,所以说我认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的人类学田野,他们了解到了这些。再一个范可特别强调了尊重少数民族,不要把少数民族当做博物馆里的那些东西可以看来看去的,但是他没有完全讲完,等会有机会再举手吧。下面我们请杨庭硕教授发言。

杨庭硕教授:我想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就是中华民族怎么认同的问题。大家知道既然要做认同,他肯定有一个依据,他是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这个是必须解决的。刚才周大鸣先生已经提到了,从文化层面,对政治进行超越来进行认同,我想这是不是可行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中国古代所讲的认同问题就是认同华夏,它的前提是说人的共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不断放大的、个人的本性,他认为他代表人的本性,所以接受了儒化就意味着是接受了文明的人,那么就意味着你认同我了。我们再举一个罗马帝国为例。罗马帝国的公民权问题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是一个不断的过程,诚如刚才范可教授讲到的那个问题,他这个认同不是今天一个任命大家都认同我,不是这个意思,他是逐步逐步变化的,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大家就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要取得一个认同呢,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思想,诚如周大鸣教授已经讲到的依据是什么,刚才我讲到的中国古代的认同那个依据是从人的共性出发,那么我们现在从什么出发呢?这可能是提到我们眼前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儒家经典不能指导今天的实践了,那么我们这个认同要依据什么样的精神理念,依据什么样的共性原则去建构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