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细节全书
10452400000054

第54章 做事的礼仪(7)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当与对方吵架之后,见了面后谁也不先开口,但实际上双方内心都在期待对方先开口讲第一句话。所以,作为下级与上司发生矛盾后,就应及时主动地开口问好,热情打招呼,以消除冲突所造成的阴影,这样给上司或同事留下一种不计前嫌,大度处事的印象。不要见面憋着一股犟劲不答腔不理睬,昂首而过,等待上司先开口。一般来说,作为上司在与下属的冲突中是不会先做出让步的,所以你应该丢掉幻想,采取主动的姿态。

3.冷却处理

就是说当下属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冲突之后,作为下属不计较,不争论,不扩散,而是把此事搁置起来,埋藏在心底不当回事,在工作中一如既往,该汇报仍汇报该请示仍请示,就像什么也没发生。如果双方的冲突不是十分激烈这种办法就是最明智不过的了。因为时间会让一切伤口愈合,天长日久,你与上司的矛盾也就无声无息地自然化解了。

4.请人调解

冲突发生后,你可以找一位在上司面前说话有影响力的同事,带去自己的歉意,在上司那里做一些调解说服工作。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当事人之间碍于情面不能说、不便说的一些语言,通过调解者之口一说,效果极明显。调解人从中斡旋,就等于在上下级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当然,调解人一般情况下只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重新修好,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要靠自己去进一步解决。

5.电话求解

打电话可以避免双方面对面的交谈可能带来的尴尬和别扭,这正是电话的好处所在。打电话时要注意语言应亲切自然,不管是由于自己的鲁莽造成的碰撞,还是由于上司心情不好引发的冲突,都可以利用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解释,在电话里,把话说开,求得理解,形成共识,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回到从前,甚至相互之间更加信任,合作更加愉快。

6.寻找时机

把握火候,选择时机,积极去化解矛盾,例如,当上司受到表彰或提拔时,你及时去祝贺道喜,这时上司情绪高涨,精神愉快,适时登门,上司自然不会拒绝,反而会认为这是对其工作成绩的同享和人格的尊重,当然也就乐意接受道贺了,你们之间的不快也就烟消云散。

7.能忍则忍

当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冲突后,运用这一方法要掌握分寸,要有原则性。一般来讲在许多情况下,遇事能不能忍,反映着一个人的胸怀与见识,但是,如果一味地回避矛盾,采取妥协忍让,委曲求全的做法,就是一种比较消极和压抑自己的做法了。这样,在公众中自身的人格和形象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现实一些,度量放宽,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适度地采取忍让的态度,既可避免正面冲突,同时也保全了双方各自的面子和做人的尊严。

但是,在你做出了最大让步后,上司仍然拒绝和解,那你就只能换个工作环境,再图发展了。

坦诚接受上司批评

追求晋升的过程中,有人充满信心,有人谨小慎微。但不管怎样,突然受到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训斥,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要处理的好,首先要搞清楚上级批评你什么。

有人说得好:领导批评或训斥部下,有时是发现了问题,促进纠正;有时是出于一种调整关系的需要,告诉受批评者不要太自以为是,别把事情看得太简单;有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与部下保持或拉开一定的距离;有时“杀一儆百”、“杀鸡吓猴”,不该受批评的人受批评,其实还有一层“代人受过”的意思……搞清楚了上级是为什么批评,你便会把握情况,从容应付。

1.最忌满不在乎

受到上级批评时,最需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从批评中确实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最让上级恼火的,就是他的话被你当成了“耳旁风”。很少有领导把批评、责训别人当成自己的嗜好。既然批评,尤其是训斥容易伤和气,因而他也是要慎重其事的。而一旦批评了别人,就又产生了一个权威问题、尊严问题。而如果你对批评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种效果也许比当面顶撞更糟。因为,你的眼里没有领导。

2.对批评不要不服气

批评有批评的道理,错误的批评也有其可接受的出发点,更何况,有些聪明的下级善于“利用”批评。也就是说,受批评才能了解上级,接受批评才能体现对上级的尊重。所以,批评的对与错本身有什么关系呢?比如说错误的批评吧,对你晋升来说,其影响本身是有限的。你处理得好,反而会变成有利因素。可是,如果你不服气,发牢骚,那么,你这种做法产生的负效应,足以使你和领导的感情拉大距离,关系恶化。当领导认为你“批评不起”、“批评不得”时,也就产生了相伴随的印象--认为你“用不起”,“提拔不得”。

3.不要当面顶撞

当然,公开场合受到不公正的批评、错误的指责,会给自己造成被动。但你可以一方面私下耐心作些解释,另一方面,用行动证明自己。当面顶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既然是公开场合,你下不了台,反过来也会使领导下不了台。其实,如果在领导一怒之下而发其威风时,你给了他面子,这本身就埋下了伏笔,设下了转机。你能坦然大度地接受其批评,他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靠公开场合耍威风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换取别人的顺从,这样不聪明的领导是很少的。如果你遇到的是这样的领导,你当然可能在适当的机会给他以“反批评”。其实,你真遇到这种领导,更需要大度从容,只要有两次这种情况发生,跌面子的就不再是你,而是他本人了。

和领导发生争论,要看是什么问题。比如你对自己的见解确认有把握时,对某个方案有不同意见时,你掌握的情况有较大出入时,对某人某事看法有较大差异时等等,但是,切记:当领导批评你时,并不是要和你探讨什么,所以此刻绝不宜发生争执。

4.不要把批评看得太重

决没有必要把一两次受到批评和自己整个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觉得一切都完了,天昏地暗,灰心丧气。如果批评了你,你就一蹶不振,打不起精神,这样会很让领导看不起。如果你是这样一种表现,以后领导可能再不会批评、指责你什么了。可是,他也就再不会信任和重用你了。

5.不要过多解释

受到上级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型的部下,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领导搞得精疲力尽的人,又谈何晋升呢?

受批评,甚至受训斥和受到某种正式的处分、惩罚是很不同的。在正式的处分中,你的某种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剥夺。如果你是冤枉的,当然应认真地申辩或申诉,直到搞清楚为止,从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受批评则不同,即使是受到错误的批评,使你在情感上、自尊心上,在周围人们心目中受到一定影响,但你处理得好,不仅会得到补偿,甚至会收到更有利的效果。相反,过于追求弄清是非曲直,反而会使人们感到你心胸狭窄,经不起任何误解,人们对你只能戒备三分了。

赢得上司的信赖

我们经常看到如下情形,某人问道:

“这句话讲得真不错,是谁说的?”

问话的人本来觉得那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却被下面一句话改变了想法:

“是小王说的。”

这时候,钻石也变成了石头。但如果是李处长说的,则某人一定会赞叹道:

“咱们处长真厉害!”

由上可见,同样一句话,但因说话人的身份不同,在听者心目中所占的分量就大不相同。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信赖问题,作为处长,他长期与下属相处,有一定威信,也有一定工作业绩,其说的话容易为人信服,而小王只不过是才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大家对他不了解,说话的分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即使是一个学识渊博或精明能干的人,如果没有大家对他的信赖感,要想取得成功也是很难的,也很难为上司重用。而任何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取得突出成绩,就必须得到上司的器重,得到上司器重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取得上司的信赖。信赖可分为两种,一是对其为人处世的信赖,一是对其工作能力的信赖。前者是指人格上的信赖,有些上司最看重这点,后者是业务能力上的信赖。

在这两种信赖中,最理想的,莫过于两者都具备,即既信赖你的人品,又信赖你的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却很难一致。有些下属,人品很好,但工作能力不佳,而有些下属,工作能力很强,但人品欠佳,还有些下属,人品、能力均很差。上司往往会信赖哪种人呢?一般来说,比较正统的自身能力也不太强的上司,对下属首先看重的是人品,至于工作能力只要不经常出大的差错,一般的工作能够应付,他就满意了。而对于开拓能力强,对下属驾驭能力也强的上司来说,他看重的往往就是能力,只要你能够做事,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能打开工作局面,他就喜欢。

1.如何知道上司对自己的信赖度

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因为谁都不愿意让上司不信赖自己。我曾认识一个20多岁的销售员,有一次他对我说:

“与上司相处,有些事情是需要说开的。”

原来他的上司只比他大两岁,两人的关系处得很随便,甚至经常在一起打牌,彼此交情不错,他以为上司对他很信赖。

但是有一次发年终奖时,他却发现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甚至比一些比他表现差的同事还少,因而百思不得其解,心想,都是铁哥们了,怎么这样对待我呢?为此,有一天下班后,他到上司家里去,一本正经地向上司说起他所工作与所发奖金不相称的事,令人惊讶的事,上司对他的工作情况并不很了解,甚至他曾经向他说过的一些事,他也不记得了。

“自从那次谈话后,上司改变了对我的看法,这一次发奖金还过得去。说真的,有时候,事情还是谈开了好。”他深有感触地说。

平常如果该讲的话不讲,该争取的事情没有争取,则自己工作能力也会被低估,最后会发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受信赖,这种情形屡见不鲜。

所以,不要因为与上司很要好,就以为一定受信赖,这是一种很天真的想法,他的情况就是个教训。

然而,如果上司对你说:“这一切全靠你了。”“委托给你了,好好干吧。”“对你有信心哟。”这些话时,你的想法如何呢?

说这种话的上司到底是何种人物,这点是很重要的。

假如上司不能信赖下属时,他一般不会率直地将前述的话说出口。假如他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上司,则他不但不会说出对你的真实看法,也不会表现在态度上,反而会装出信赖你的样子,那么他也会说出前述的话。

这时你如果不折不扣地相信这些话,而当有一天你识破是一句假话时,你所受到的打击将是沉重的。

为了验证上司说这种话的真假,你不妨对上司提出问题,看他采不采纳你的意见。说不定上司笑容满面的脸孔,会突然变得阴沉,或者不再说“一切全靠你了”的话,而吐露出“不能信任你所说的事情”一类的话。对此,也用不着用“原来这个人是这样”来责备上司,而应该更加努力充实自己,以逐渐增加上司对你的信任。

也有许多上司是为了鼓励下属,才经常说这种话,如果上司对下属说:“你到底会不会做?我不放心。”则有可能使软弱的下属不但失去工作干劲,甚至连不多的自信也一扫而光,稍微聪明一点的上司都不希望产生这种结果,所以才会说“我信任你”,“好好干”来激励下属。虽然没有必要产生自卑感,但也不必因上司说了“信任你”之类的话而沾沾自喜。宁可认为自己远未受到上司信赖,从而更加努力,以争取真正的信赖。

2.在工作中能说能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不少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但不善于用语言展示自己。

这样,尽管他们很本分地工作,实事求是地说,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一个管理很多下属的上司来说,他们实际做出的成绩却很容易被遗忘,更糟糕的是上司可能还会觉得“不知他们在想些什么,真是摸不透的人”。由此,不但自己吃亏,同时也让上司感到为难。

现代社会生活步调加快,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紧张而繁忙的,谁都没有多少空闲和余力去打听和了解别人做了些什么或正在做什么以及准备做什么。因此,如果你要想让别人了解你,你就必须抓住适当的时机,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主动地表达出来。

当然,若一个人经常夸夸其谈,说要做这做那,但一旦具体要他去做某件事,就迟疑不前,典型的“光说不做”,也是不会让上司信赖的。

要获取信赖,就必须信守诺言,大部分爱推诿的人,一般都会失去上司的信赖。为了得到上司信赖你一定要遵守下面的原则:

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确确实实信守诺言;

言行一致。

彼此要经常沟通;

替对方的难处作想。

3.不要去处不明

我们常可看到这种情况,当上司叫某个下属时他却不知所踪。一般来说,上司召唤其下属,必定有事,并且很可能是要紧的事。

比如:某个机关正在开有上级领导参加的会,与会的某局长从会议室外打电话叫下属小李来,可偏偏小李不在。与小李同办公室的小牛问局长别人来行不行。某局长说:“不行,有一些资料必须由他来说明,他到底去哪里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局长一定坐立不安了,一则需要他说明的事有可能就无法说清楚,二则在这么多与会者,特别是上级领导面前,让人感到连自己下属的去向都掌握不了,面子上也过不去。这位局长可能从此再也不会对小李有什么好感了。

当然,这并不是要每一个下属始终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但你起码要做到:第一,离开办公室时,要将去处给同室的人说清楚。第二,如果预先知道机关要开中干会,而且也知道会议的议题,你就应该能够预料是否会牵涉到自己的工作范围。如果是,那么你当天就最好不要走开。

学会与副职上司相处

究竟与副职上司应当如何相处呢?社交学家提出下面的建议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1.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平等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尊重上司,是下级必备的素质。不论是对正职还是副手,都须一视同仁。对正职上司热情有余,关心无微不至;对副职领导却视同可有可无,马马虎虎,最容易引起后者的反感。因为副职在心理上十分敏感,位不如人高,权不如人大,办事不能得心应手。心态就往往失衡。实际上,每位副职上司都有随时被提拔为正职的可能,如果你现在冷淡他,将来他也会冷淡你,所以,你应像对正职上司一样尊重他。

2.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