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10455100000062

第62章 历史故事(16)

苏子容是个杰出的外交家,他巧妙的回答了辽人的提问对两个国家的历法都做了肯定,既表达了对辽国的尊敬,也无损于自己的国家。一位使者代表本国出使外国,当遇到对方刻意的刁难、挑衅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应该毫不留情的予以还击;而对于一些突发的事情和问题,也要从容面对,以免陷入尴尬境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要想不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要有临危不乱的心里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

利剑须磨,好弓须矫

明朝初年,出了个著名的神童,他的名字叫做季子壮,由于他小小年纪便能将所读过的书背诵如流,学过的东西过目不忘,稍微受到一点启发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加上吟诗作画无一不能,没过多久,季子壮的名字就传遍了全国。他的父亲季丘,看到儿子如此有出息,就整天把儿子奉若神明似,真是捧在手里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逢人就夸耀说:“你看我的儿子,他真的神啦!天下的书,没有他不懂的;天下的人,没有比他更聪明的啦!”

当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叫庄元臣,他曾经做过太子太保,知识渊博,知书达理,是个著名的教育家。庄元臣和季子壮的父亲季丘是多年的好友,经常来季家做客,和季丘在一起饮酒聊天。看到季丘如此将季子壮视为掌上明珠,整天的吹嘘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让他好好的读书用功以求上进,就对季丘说:“贤侄确实天资聪慧啊,像他这样的孩子还真是不多见的。应该让季子壮好好的用功读书,从小培养他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教育他要谦虚,要尊师重道,这样才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才能够日后为国家出力,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作贡献啊。如果只顾四处宣扬他的长处,夸耀孩子如何如何的聪明,而忽视对孩子各方面的启发和教育,必然会贻误孩子的前途,你整天四处夸耀子壮,又不教他好好的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我看如果继续下去的话,这孩子早晚会吃亏的。”

庄元臣的良谏并没有引起季丘丝毫的重视,季丘心想,我有个好儿子,他聪明好学,比同龄人强出一大截,给祖宗争了光,给家里添了彩,我当然要好好的表扬他了;你没有这样的儿子,是不是嫉妒我们家呀!想到这里,季丘便把庄元臣的话当作耳旁风给忘记了,他依旧每日里四处宣扬自己儿子的聪明,觉得季子壮现在就如此声名远播,将来肯定能够成就一番了不起的大事。整天沉迷在夸耀和赞扬声中的季子壮根本就不学习新的知识,而是每天跟着父亲四处走亲访友,和别人高谈阔论。过了大约十年的光景,不求上进的季子壮已经变得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了,那个昔日的神童,已经被他的父亲培养成了一个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年青人了。这个时候,做父亲的季丘才想起当年庄元臣说过的话,只好登门求教。庄元臣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虽然有质地精良的剑,如果不好好的磨砺它,它也不会削铁如泥;虽然有上好材料制造成的弓,如果不用器具矫正,它也不能够百发百中的啊。孩子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子壮小的时候天资非常聪明,是个好料子,可是你并没有好好的培养教育他,所以长大以后,他就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了。”

一个幼时便无所不能的所谓神童,其实并没有太过神奇的,由于只顾宣扬一时之名而忽视了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培养,不去发掘他的潜能和智慧,不锻炼他的意志品质,最终他也只能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个非常沉痛的教训。

人的天资是有区别的,但其一生的成就绝对不是取决于天资如何,而是取决于其后天的努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造成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需要像利剑那样经常的磨砺,需要像良弓那样好好的矫正,只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其巨大的潜能和威力,否则就只有“泯然众人”了。

王守仁巧收弟子

王守仁,字伯安,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其经常居住在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王龙溪,字汝中,明朝的进士出身。王龙溪年轻的时候,非常的聪明,远近闻名,但他为人豪爽仗义,天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馆和赌场饮酒下棋,寻欢作乐,每每喝得酩酊大醉,输得一塌糊涂。

著名学者王守仁听说王龙溪是个难得的人才,又听说他整天游手好闲,出没于酒馆赌场之间,就想和他当面谈谈,并想收他为弟子,教他好好的读书用功,将来能够功成名就。可是由于王龙溪整日的和那些乌七八糟的人混在一起,像王守仁这样有谦谦君子之风的儒者是没有机会接近王龙溪的。经过冥思苦想之后,王守仁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他再也不找机会试图接触王龙溪了,而是每天让自己的弟子们学着玩棋赌博、饮酒作乐,像王龙溪那样游手好闲,把功课和学问都放到了一边。过了一段时间,王守仁派了一个弟子偷偷地跟踪王龙溪,这个弟子平日里就不喜欢读书用功,而是每天淘气玩耍,性情脾气比王龙溪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师傅让他们整天下棋饮酒时,这个弟子高兴得不得了,其它弟子没有一个在这方面比得上他的,师傅要派人跟踪王龙溪的任务大伙早就知道了,于是他就主动请缨,要求去跟踪王龙溪。他随同王龙溪来到一家酒店,要求与王龙溪一起赌博。王龙溪一看是个书生,大声的笑道:“你们这些迂腐的儒生,每日只会摇头晃脑的吟诗作对,舞文弄墨的,竟然也敢来和我赌博,看我不把你的老本全部赢光!”那个弟子说:“那我们就试试吧。”结果是王龙溪输了个精光。王龙溪觉得有些奇怪,心想,我整天的吃喝玩乐,下棋赌博,怎么会玩不过他呢?就问那人有什么高招。那个弟子说:“没什么,我们在老师家里天天赌博,下棋喝酒是经常的事情。”王龙溪听说如此,感到十分的惊讶,便想拜访王守仁,并请求那个人为自己引荐。王龙溪跟着那个弟子来到王守仁的学馆,两个人刚一见面,王龙溪就被王守仁气宇轩昂的神态气质所折服了,当即便拜王守仁为师,做了他的弟子。

在王守仁的悉心教诲和循循善诱下,王龙溪的学业突飞猛进,没多久便考取了进士,成为王守仁众多弟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个,每当别人提及他年轻时候拜师的往事时,王龙溪总是感慨万千的说:“老师的高明之处,我这辈子是赶不上啦。”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动机和手段不一定非得一致,也就是说想要做成什么事情,不一定要遵循所谓的常规方法,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办法有时候却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些循规蹈矩的思维定势,有时候反而很难奏效,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及时的变通思想,开发思维,这样才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最终采取最有效的途径把事情做好。

周忱日记

周忱,明朝人,曾经担任处理案件的刑部郎,后来任江南巡抚,谥号文襄。周忱做过县令、知州、知府等官职,最后被皇帝任命为江南巡抚。巡抚管辖很大的范围,如现在的几个省市那么大,因此周忱每日的工作都很繁忙。再说江浙一带乃天下粮仓所在地,江南巡抚是个人人眼红的肥差,朝廷里多少人都盯着这个差事,可见朝廷对周忱的器重。

周忱这个人有个习惯,就是平日里总随身带着一个记事的笔记本,对每天发生的事情,不分巨细大小,或者重要与否,统统详细的记录下来,即使每天天气的阴晴风雨,周忱也绝不放过,而是把手下汇报的每一个具体情况都一字不漏的记录,很多人对周忱此举非常的不理解,认为此人思想似乎有问题,作为一个巡抚,哪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呢,这样还不把人给活活累死;再者,假如每件事巡抚大人都要亲自过问并详加记录下来,那还要那么多官员当差干什么呢,岂不浪费国家的俸禄?

但是周忱并不这样认为,他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也并不向人们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和好处。但是只要他在任上一天,他就把每天发生的事情和手下人对他所讲述的情况以及他亲自向老百姓所了解的事实一一记录在案。直到有一天,江南有一个县的人前来报告说,一艘从远方运来的粮船突然遭遇风暴,被大风给吹跑了,所运的粮食也全部落到大海里了。其实一船粮食并不重要,江南这个地方,最富产的就是粮食,不过要知道那可是朝廷征收的官粮,如果丢失,事情的严重程度不是个人所能承担的。周忱早听说有人通过各种途径侵吞国家的财物和粮食,但一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查处那些徇私舞弊的犯罪者,这次的粮船事件让周忱灵机一动,他顿时想到此事大有蹊跷。周忱就召集了所有的管理人员,然后把那个报告粮船丢失的人提来大堂问话,周忱让他说出粮船是哪天丢失的,是上午还是下午,当时究竟天气如何,刮的是东风还是西风,海上有多少船只在航行等等。那人就依照周忱的提问一一做了回答,而且回答的非常迅速和圆满,丝毫没有停顿。周忱翻开记事本,查看自己所记载的当天的天气以及海上船只的出航情况,结果那人回答的全都对不上。这个时候,那个人才知道自己的事情败露了,就立即跪下来招认了自己贪污粮船的犯罪事实,还主动招出了同伙以及其他以权谋私的官吏,众人这时才明白周忱每天记载那些日常琐事究竟有何用处,从此对他大加佩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