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458000000037

第37章 择才篇(19)

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从甘肃来到河南后,见红娘子带着农民起义军来投,高兴极了。他听到红娘子讲到李岩为民请愿的事情后,对李岩非常欣赏。但在他得知李岩是富豪子弟后,又对他产生了偏见。他想李岩既是富豪之子,是不能与反富豪的农民起义军在一起的。他虽然为杞县灾民说了话,那只是出于一时的善心,绝不等于他就愿意与豪绅作对。他想来想去,怕留下李岩是个祸根,不愿把他留在起义军。

红娘子急了,忙把李岩用自家的粮食赈济灾民的情况作了介绍。李自成这才开始冷静考虑。他想可能是这位青年读过书,加上农村出身,懂得农民的痛苦,与直接鱼肉百姓的豪绅不同,是从豪绅家里分裂出来的为农民谋幸福的人。她想到反正起义军也需要读书人来帮忙,便答应将李岩留在自己身边做谋士。李岩也早知李自成是个有伟大抱负的农民领袖,也乐意跟李自成做助手。

李自成凡事都与李岩商量,采纳了他很多好主意,打过很多胜仗。他还采取了李岩的建议,对起义军所占领的地区,实行对农民耕作的自给土地免交税收,深得农民的拥护。他还采纳了李岩的意见,派出一批起义兵打扮成商人,混进官军所占领的城里,宣传“李闯王带的队伍是严守纪律的,不杀人也不抢东西”。人们对官军的乱杀乱抢早就愤慨至极,听到李闯王的部队这样好,自然心向起义军。这些派出去的“商人”还在广大农民中教唱李岩所编“吃他粮,穿他粮,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因而官军占领区的农民日夜盼闯王,还涌现了很多支援起义军打仗的事迹。

李自成的部队在李岩的帮助下,受到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河南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公元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潼关,打死明督师、兵部尚书孙权廷,很快占领了西安,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顺。用人点拨对土豪劣绅有深刻仇恨的农民领袖李自成,收留和重用了豪绅之子李岩,这说明他用人不拘一格,阶级出身并不是影响他择才的标准。可见他当时就有用贤不拘家庭出身贵贱的开明思想,这也与他善纳红娘子的正确表现有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时代早已远去不返了。

努尔哈赤化敌为友统一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王朝事业的奠基人,他之所以能和清朝抗衡,这里当然有很多原因,而努尔哈赤广揽人才、善于用人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最初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时就注意争取各部的人才,并能化敌为友,显示了广阔的胸怀,并被后人传为佳话。

明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努尔哈赤以报仇为名,揭开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序幕。当时,女真各部互不统属,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就处在各部势力的包围之中,几乎到处都是敌对势力。因此,最大限度地笼络人心、争取人才,是他面临的首要任务。而努尔哈赤恰恰体现了这种广阔的胸怀。

万历十二年四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刺客潜入努尔哈赤的住所,准备行刺。努尔哈赤听到窗外有轻微的脚步声,警觉起身,他佩着刀手持弓矢,潜出房门,伏在烟囱旁静静地等待。

这时,一道闪电划破黑暗,他看见那个刺客正在窗前窥视,于是一个健步跃上,用刀背将刺客击倒,然后呼人将其捆绑起来。侍卫洛汉闻声赶到,见此情况,提刀要斩刺客。努尔哈赤心想:杀人容易,可一旦杀了他又要树敌,于己不利,不如攻心为上,将其宽恕。

于是,他大声喊道:“你不是来偷牛的吗?”刺客一听,顺势回答是来盗牛。洛汉在一旁非常着急地说:“!明明是来害主子的,杀了你!”努尔哈赤非常冷静,而且若无其事地说:“实在是偷牛的。”

洛汉吃惊地说:“主子,他明明就是刺客,让我把他一刀宰了吧!”努尔哈赤不答应。

洛汉对努尔哈赤稍微有些不满了,皱起眉头说:“主子,您是怎么了,怎么反倒替刺客说起话来了,他是想害您啊,您还替他隐瞒,这……”

努尔哈赤也有些生气了,挥挥袖子说:“我说是偷牛的就是偷牛的,放他走吧。”

于是,洛汉只得眼睁睁地放刺客走了,他又是急,又是跳,可也无可奈何,真不知道主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好恶狠狠地对那个刺客说:“算你小子命大,这回是主子宽宏大量,放你一条生路,下回要是再让我看见你,胆敢夜闯府邸,小心你的脑袋!”

那个刺客吓得磕头求饶,连连对努尔哈赤感激不尽:“多谢主公不杀之恩,多谢主公不杀之恩。”头磕得邦邦作响。

五月的一个深夜,又有一个叫义苏的人潜入努尔哈赤的住宅,准备行刺。努尔哈赤像上次一样,迅速将刺客捉住,又将其释放。

这两件看上去似乎是很平常的小事,却产生了轰动性的效果。很多人认为努尔哈赤胸怀大度,愿意投奔他。这正是努尔哈赤所期待的结果。

努尔哈赤后来问洛汉:“,你现在还对我有怨言吗?”

洛汉跪倒在地,惭愧地说:“奴才不敢。主子的深明大义可惜奴才竟不能理解,现在才知道得饶人处且饶人,是我主得人心的所在啊!”

一句话说得努尔哈赤哈哈大笑起来。努尔哈赤多次不记仇隙,宽恕仇敌,化敌为友,不仅使自己的属下都齐声歌颂首领的大度襟怀,而且使他在女真各部获得了好名声,同时感召了敌人营中的人才。就此而言,努尔哈赤能以最初弱小的力量而统一女真各部也就不足为怪了。用人点拨努尔哈赤几次三番把刺杀他的敌人释放,不惜性命攸关承担被刺杀的风险,甚至在被敌人暗杀得手的情况下,忍着巨大的伤痛再一次将刺客赦免,一来是在他看来,通过刺杀这个行为,努尔哈赤见识了对方的胆量和身手,将他们视作勇士,惜才爱才,钦佩他们的勇气;二来是努尔哈赤考虑到当下最要紧的是统一女真,之所以几次三番这么多人想除掉他,就是因为统一女真太难了,斗争非常激烈,唯有化敌为友,宽宏大量,才能感化女真,让女真各族见识到自己对统一大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俗话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只有用自己的诚心才能克服矛盾,争取人才。

生活中也是充满矛盾,领导者必须立足于事业大局及时化解矛盾,化敌为友,得人心者得天下,同样的道理,得人心者得人才,只有争取到人才,包括与自己不合的人才,方能进一步择才。相反,专门打击与自己不和的下属,久而久之,人才都从自己这里跑空了。

顺治采纳外谏传玄烨

清顺治十八年,年满24岁的顺治皇帝福临患天花。当时由于医学落后,成年人患了天花,为不治之症。身患不治之症的顺治帝,在垂危之际日夜苦思着由谁做传人。

顺治帝有八个儿子。长子和第四个儿子早已夭折,四个幼子还在喂奶或刚断奶。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儿玄烨稍大,但都未满10岁。继承人当然只能在这两个稍大的儿子身上挑选。

朝廷里的官员有的主张立次子福全,说这是“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有的主张立玄烨,说他聪敏。也有人说这两人都不理想,主张在四个幼子中挑选一个有龙眼长相的来继承。

顺治在众见不一的情况下犹豫不定。他突然想起一个洋人。此人是德国的汤若望,精通科学,明末来京传教,清初封为“钦天监正”,掌握天文和历法,兼皇家科学顾问。他向顺治直言不讳地提过几次好意见,颇受顺治器重。顺治想此人料事较准,且敢于直谏,对他选择继承人,可能有独到的见解,便在自己的卧室里单独召见了他,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汤若望说:“我看玄烨比福全聪明伶俐些,他又能刻苦读书,尊敬长辈,在朝中很少看到他有什么爱玩、打架、欺人和其他不良习气。,玄烨过去患过天花,有了免疫力,成年以后,不会再患这个不治之症。福全不仅没有玄烨这么多的优点,而且他自幼没患过天花,难保他成年后不患天花,重演陛下目前的悲剧。”

顺治听了汤若望的话后,觉得问题大了。他说,中国有个“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的老规矩。玄烨是第三个儿子,比福全小。更重要的是,玄烨的生母冬氏不仅不是皇后,而且是一个汉族女子,不是满族。把皇位交给玄烨,显然是犯了祖传皇规,不仅皇后反对,福全反对,满朝文武官员都会反对。

汤若望说,大清刚刚建国,陛下考虑的大事应该是百姓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你的继承人,要看谁有利于黎民百姓和大清江山就立谁。什么祖传皇规都是小事,不能以此贻误大事。陛下在这个事关于千秋万代的问题上应该敢于自定乾坤,选准一个利国利民的传人。

顺治命侍从送走汤若望后,想了很久。他当然认定这位洋人的话是对的,他想大清建国只有四十多年,江山不应断在他手里。必须以长治久安和万民利益为重,其他的都不能想了。他越想越觉得汤若望的意见没错,毅然决定玄烨为继承人。

顺治在卧室召见了皇后、冬氏、儿子和大臣,不顾任何人反对,当众宣布八岁的玄烨即位,将皇印亲手交给玄烨。

这个玄烨就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且自秦以来称帝最长的君主康熙皇帝。

康熙当政的61年是国家统一,内无分裂,外无侵扰,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兴旺时期。

用人点拨

清朝颇有作为的康熙皇帝,原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其生母不是皇后,且又是汉人。他被立为帝是由于顺治采纳了一位老外之谏,摆脱了“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皇规枷锁,坚持任人唯贤的标准。可见别人的意见,只要是正确的,不论是什么人说的都应采纳,老外也不能例外。帝王世袭制已经废除近一个世纪了,但这位封建皇帝当时在选择接班人上敢于冲破旧制的精神,对于当今不断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很有意义。

自古英雄出少年

清圣祖玄烨也就是康熙帝,即位时才8岁。按照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可是,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四位顾命大臣来料理。四个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利用其他三位大臣的软弱退让,拼命扩张自己的势力。他野心勃勃,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贪赃枉法,自行其是。但是由于他把持朝政,党羽遍布天下,众人都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康熙虽然年幼,但他才华出众,志向远大,决心当一代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的有作为的明主。他对鳌拜擅权很是恼怒,决心改变这种大权旁落的局面。鳌拜成了康熙的心腹大患,康熙明白必须想办法除掉他,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清皇帝。

但是,鳌拜一人独揽朝政,他时刻谨防有实力的大臣接近康熙,并且不断派人观察康熙的一举一动,谨防康熙羽翼丰满。鳌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康熙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如此,鳌拜便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了躲避鳌拜的耳目,康熙把一些满洲贵族的子弟召来宫中,以陪伴皇帝玩武为由,让他们作为自己的亲信侍卫。鳌拜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只是在玩摔跤的游戏,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威胁,反而认为康熙胸无大志,只知道玩耍,便放松了对康熙的警惕。

一次鳌拜故意称病,好久不来朝拜皇帝,康熙便亲自来到鳌拜府中探听虚实。

他径直来到鳌拜的卧室,发现鳌拜的卧榻之下竟然藏有利刀,知道鳌拜心怀叵测。但他随机应变,非但不加责怪,反而安抚鳌拜说:“刀不离身是满族历来的风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鳌拜的所作所为,康熙忍无可忍,决定采取果断行为,除掉鳌拜。

回宫后,康熙就把那帮陪他练武的孩子找来,说:“大清朝已处于危急关头,你们就像我的手足一样,你们是听我的命令,还是听鳌拜的命令?”这些孩子早就不满足鳌拜专横跋扈的行为,况且天天跟在康熙身边,早就成了康熙的心腹,他们义愤填膺地说道:“我们听从皇上的!”于是,康熙历数鳌拜的罪状,布置捉拿鳌拜,只等他来自投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