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458000000042

第42章 任人篇(4)

秦国准备攻打齐国,但是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联盟,秦惠王有所顾忌,就派张仪假装不愿意在秦国做官而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怀王,以表示自己侍楚的忠心,并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仇恨齐国,但又考虑到齐楚是有合纵的联盟,如果楚国能与齐国绝交,秦王愿意把商于六百里的土地奉献给您。”由于楚怀王贪图秦国的土地,就相信了张仪的话,与齐国断绝了关系,过后派人到秦国去领受秦所许的六百里土地。张仪这时假装吃惊地说道:“我许楚王的是六里,没听说过六百里啊。”楚国的使者见张仪不守信用,就愤怒地离开秦国,回来把张仪失信的情况告诉楚怀王。楚怀王大怒,调集大军攻打秦国。秦国也出兵迎击,在丹、淅一带秦军大胜,楚军被消灭八万,将军也被俘虏了,楚国的汉中地区被秦国占领。楚怀王气愤至极,调集全国的军队攻打秦国,两军在蓝田一带决战。魏国听说秦楚大战的消息,立即派兵攻打楚国,一支打到邓城一带。魏国听到秦楚大战的消息,立即派兵从秦国撤回。这个时候齐国很生气楚国的作为,眼看着楚国失利就是坐视不理。从此,楚国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第二年,秦把汉中地区归还楚国想和解。楚王说:“我不要地,你把张仪送给我我就甘心了。”张仪听说楚王要他,于是就对秦王说:“用我张仪一人能换回汉中,我请求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借机会用大量财物贿赂大臣靳尚,靳尚用欺骗的手段说通了怀王最宠爱的妃子郑袖。楚怀王在郑袖的甜言蜜语的迷惑下,张仪。这时候屈原既被疏远又没有实权,正出使到齐国去了。听到张仪又到楚国的,就立刻赶了回来,规劝楚怀王:“您为什么不杀张仪呢?”楚怀王也很后悔,叫人去追张仪,可是张仪这时候早就走远了。

这时候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与楚王会面。楚怀王也想去,屈原却说:“秦国,像虎狼那样凶狠残暴,您不要轻易相信,不去为好。”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对楚怀王说:“秦国邀请您去,您怎能不去而使秦国扫兴呢?”楚怀王终于去了。当楚怀王一进入秦国的武关,秦国早就埋伏好了军队,切断了楚王后退的路,扣留了楚王,迫使他割地。楚怀王上当了,非常的愤怒,打算拒绝这一要求。后来,楚怀王跑到赵国,赵国迫于秦国的威势,不敢收留他,没有办法,楚王又回到秦国,因忧愤难平,最后客死秦国。用人点拨像屈原这样有才能、又德行高的人,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不加重用,而是重用靳尚、上官大夫这样的奸臣,自己不失败才怪呢。

作为一个领导者,谁有才谁无才,谁有德行,谁无德行,应该非常清楚,不能糊里糊涂,有些人虽然才能高,但是没有德行,也不能委以重任。尤其是那些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人,就更不能轻易相信。有的人可能会搞小集团,一起诬陷某个人,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轻易相信,除非自己看到,有真凭实据。如果任这些小集团横行,最后肯定搞垮你的整个集团。

错用赵括遭大难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截断了上党郡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贲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贲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贲几次三番向赵军,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贲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然后,范雎就使用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播言论说:“廉颇老了,不能打仗了,秦军最害怕的是赵国的赵括将军。”

赵王果然上当了,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贲,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次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用人点拨在用人的问题上,不知人善任,用错了人,其严重危害性,已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固守长平,赵王错用赵括换廉颇,不仅使赵括送了命,还使赵国四十万将士全军覆灭。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每一个领导者深思。

在我们选用人才时,不能光听他如何说,还要看他的实际作为,听取身旁的人对他的看法,只有经过详细考察才能使用他。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并没有实战经验,这样的人当然不能委以重任,他需要慢慢地磨炼,也许才能重用。

我们在使用人才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这个人的各方面素质,权衡利弊再做选择。

赵王信馋杀李牧

公元前229年,秦王命令王翦率兵攻打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兵马与他策应一起讨伐赵国。赵王迁令李牧、司马尚率兵御敌,李牧是赵国有名的智勇双全的名将。王翦急于求成,于是便派人使用反间计,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说李牧与司马尚的坏话,就说他们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赵王听信了他的谗言,当即下令撤销李牧和司马尚的职务,命令赵葱与颜聚去替换他们,李牧不服从命令,认为赵王对他的处置不当,赵王便派人把他逮捕并杀死了,司马尚也被撤了职。王翦见赵王中计,便进击赵军,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赵王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赵国。用人点拨这件史实告诉我们,人才是国之瑰宝,李牧是赵国久经考验的大将。赵王不知道爱惜、信赖,反而听信谗言,中了反间计,自毁长城。

另外就管理而言,一个组织的管理系统必须具备抗干扰的能力,才能发挥出良好的功能,赵王的管理系统中掺入了郭开这样的佞臣,贪赃枉法,惟利是图,因而就失去了抗干扰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赵国的灭亡和赵王的被俘。

秦穆公迎接败军之将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趁晋文公病死之机,打算派兵经过晋国去攻打晋国的盟国郑国。当时秦国的主要大臣百里奚和蹇叔都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秦国出动这么多的军队,行走这么远的路程,肯定会走漏风声,还不等秦军到了郑国,郑国早就得到了消息,事先准备好防御的攻势了。那时候秦军一路舟车劳顿,再去迎战早已准备好的郑军,肯定不会占优势。可是秦穆公不听劝告,坚持要派兵攻打郑国。而且派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郑国进发。

晋国果然很早就得到了这个情报。晋国大将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最好机会,于是就建议刚刚登基的晋襄公在崤山一带拦击。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来到崤山。崤山地势险要,晋军在这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孟明视率领军队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秦国的将士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都被晋军俘虏。

晋军把这三员大将捆到晋襄公面前。如何处置这三个人呢?晋襄公一时发起愁来。晋襄公的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对晋襄公说:“秦国和晋国本来是亲戚,一向彼此帮助。孟明视这几个武夫为了给自己争功劳,才挑起这场战争,伤了两国的和气。要是把这三个人给杀了,恐怕两国的仇怨会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吧,让秦国的君主亲自去惩治他们吧。”于是,晋襄公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把孟明视他们三个放了回来。

孟明视三人垂头丧气的回到秦国,本来想秦穆公一定不会饶了他们三个,可是没想到,秦穆公听说晋国放了孟明视三人,亲自出城迎接他们三个败军之将,而且还为死去的将士和孟明视等人所受的屈辱而痛哭流涕。

三个人顿时受宠若惊,大臣们不解,问秦穆公这是为何,败军之将,理应斩首啊,为什么还这样礼待他们。秦穆公说:“出征之前,蹇叔、百里奚都极力劝阻我,要我不要派兵,但是我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孟明视他们三个都是非常杰出的将领,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要不是我这次一意孤行,他们也不会吃败仗,这都是我的原因啊。而且对于将军,打了败仗就杀他们的头,这哪能安定军心呢,将士们肯定不会全心效忠啊!再说我也不能因为他们打了一次败仗,就抹杀了他们这么多年来所立的战功啊!”秦穆公不但没有处罚他们三个,而且好言安抚,仍旧让他们担任原来的官职。孟明视三人感激得痛哭流涕,发誓一定誓死效忠秦国。

当年冬天,晋国联合宋、陈、郑三国攻打秦国边界。孟明视认为自己的准备还不充分,不许自己的部队与他们交战。晋国又趁机夺去了秦国两个城池。附近的小国见秦国连连失败,也纷纷脱离秦国。秦国也有人趁机说孟明视的坏话,孟明视在众议非非的情况下,也感到压力很大。

可是,秦穆公却丝毫不受这些议论的影响,继续安慰和鼓励孟明视,对他说失去两座城池,将来还可以得回来,带兵的人要打有准备的仗,这次由于准备不充分,决定不战是对的。你不要担心那些闲言闲语,只要我们准备充分了,下次一定可以取胜。

孟明视为能够在这样一个信任下级的君主下做事,感到大幸。他好像欠了穆公一样,更加努力地做好战备,决心以奇胜的战果报答穆公。

,孟明视等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请求去攻打晋国。大军刚刚渡过黄河,孟明视就下令士兵烧毁战船,以表示勇往直前的必胜决心。大军长驱直入,打败了晋国的军队。然后,孟明视又带领军队来到他们曾经失败过的崤山,收敛和埋葬了阵亡的将士,为秦国报仇雪恨。从此,秦国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强大,并最终统一中国。用人点拨敢于自责,并信任败军之将,这是秦穆公功成名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有才能的人,不要对他们要求过于苛刻,不容许他们犯任何错误,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只有如此才能出现人才济济的局面,才能让这些人才真心实意地效忠于你。

作为现代的领导者,爱惜人才,就要正确看待人才在工作中的失误或失败。领导者最先应该检讨自己的行为,下属的过错,有可能是自己工作的失误造成的,不要一味地怪罪下属,应先从检讨自己开始。

要给人才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并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为集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秦孝公破格用商鞅

商鞅,卫国人,公孙氏,又名卫鞅或公孙鞅。因有功于秦,封于商地,史称商鞅。

他曾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来来到秦国向秦孝公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秦孝公破格重用他,任他为左庶长,并在孝公三年开始主持变法。

秦孝公在他21岁的时候便即位做了国君。当时,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地位比较低下,势力比较弱小。因此,不被诸侯大国所重视。对于秦国当时所处的地位,秦孝公十分不满,决心奋发图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他下令求贤,广招人才,公开宣告:“不论外来宾客或国内群臣,凡能出奇计强秦者,加官晋爵,委以重任,厚赏土地。”此令发出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而且在国外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商鞅正值青年,空有一身报复,但是却得不到有识之士的认可。他曾投奔魏国但是却没有得到重用。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他便满心欢喜地急忙奔到秦国。

商鞅自幼喜欢“刑名之学”,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很有学问和才能的人。商鞅一到秦国,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便把商鞅推荐给了秦孝公。秦孝公求贤心切,便以极大的兴趣三次召见商鞅。第一次召见他,商鞅大谈帝道,就是五帝兴起的道理,但秦孝公却听得昏昏沉沉,毫无兴趣。第二次召见他,商鞅又大讲王道,就是三王之道,秦孝公还是不感兴趣,边听边打哈欠。看到秦孝公的这些反应,商鞅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在秦孝公第三次召见他的时候,他便大讲霸道,他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原因,向秦孝公介绍了富国强兵之术,并说明了变法变革的需要。对于如何称霸于天下的理论和方法,这次秦孝公十分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竟然忘记了时间。两个人在一起一连谈了好几天,秦孝公不但不觉得疲倦,而而越听越有精神,兴致勃勃。通过谈话,秦孝公发现商鞅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尔后,商鞅就向秦孝公提出秦国要想富强,必须破除陈旧的框框,实行变法的建议。但是,秦国贵族认为变法会侵犯他们的既得利益,因而对于变法坚决反对。他们不断地上书给秦孝公,说明变法的种种害处,弄得秦孝公也有些动摇,迟迟不肯下定决心。为此,在一天群臣上朝的朝堂上,商鞅以精辟的见解和滔滔不绝的雄辩,为秦孝公深入地分析变法的利与弊,并重申自己变法的观点,还严厉驳斥了守旧派的思想,从而坚定了秦孝公实行变法而强秦的决心。并立即下令由商鞅负责变法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