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458000000006

第6章 识人篇(6)

陈平非常坦率地回答说:“魏王咎非常固执,不纳忠言,我才投奔项王;项羽志大才疏,任人唯亲,他所信任的人,只是他的本家兄弟子侄,姻亲好友,即使无能也把他们当成栋梁之材。对于其他人,即使是天才、奇才,他也不予重用,所以我就离开了项王。听说汉王重视贤才,任贤使能,所以我才来投奔于你。离开项羽时,我把他赏给的东西和钱财,全部送还了他,现在我两手空空,不接受别人的钱财我就无法生活,这难道是我的错吗?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计策有可取的,就把我留下;如果听信别人的传言而不用我的计策,请大王准许我回家。这些金钱都还未用掉,我原封交回好了。

汉王刘邦听后,觉得陈平的话很有道理,便向陈平道歉,又赏赐了陈平许多钱财,并拜他为护军中尉,让他监督和考察所有的将官。从此,诸将不敢再说他的坏话了。

用人点拨

刘邦就是一位十分惜才爱才的君主。当有人中伤陈平时,他并没有轻易相信,而是坦诚地和他交谈,从而澄清了事实,避免了偏听偏信所造成的后果。

在任用人才时,人们往往把他人的评价当作一个重要的参考,殊不知,这可能会使人偏听偏信,从而扭曲事实,是非混淆,让人才蒙受不白之冤。,惜才爱才并不仅指善待人才,从生活的细微处关心人才的成长,还意味着不要因为某些谣言而否定人才,努力去了解他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有时甚至要接纳他的缺点和不足。

刘邦识别郦食其

郦食其本是当地的一个穷儒生。他自小酷爱读书,因家道中落,以做看门人为生。此人人穷志不穷,他从不把富贵人家放在眼里,既有抱负又有几分豪气,县中的地痞无赖都不敢欺负他,因其人性情与一般人格格不入,人们都称他为“狂生”。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各地将领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之多,郦生其与之接触,觉得他们眼光短小,心胸狭隘,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远志,讲究繁琐礼节还无视,自以为高人一等,郦生其跟他们交谈,发现道不同,志不合,因此,郦生其深自藏匿。

此时,刘邦急需人才,平时经常向部下们询问,让他们推荐人才,他手下的一名大将,是郦食其的同乡。一次行军经过高阳,顺道回家探视,遇到了郦食其。

郦食其对同乡朋友说:“我听说沛公为人傲慢,瞧不起人,尤其是对儒生。但他胸有大志,这种人才是值得追随的英雄。我想见见他,缺少一个引路的人,想请先生帮助引荐。”

朋友劝阻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他可能不感兴趣。”

他说:“你回去告诉沛公,我虽六十多岁,身体还很好,身高八尺,人称狂生,可惜他不认识我。”

朋友说:“沛公最不喜欢儒生,平时只要有人跟他提起儒生这两个字,他就要把儒生臭骂一通。你要是想去见他,就得把你那儒生的一套收起来,千万别自讨没趣。”

郦食其仍然很自信,并叮嘱说:“你只将我的话说给沛公就是了。”

朋友见郦食其固执不听其言,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刘邦那里一趟。他也是聪明人,他趁刘邦很清闲、心情又好的时候按郦食其所讲的内容,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

刘邦对这样的儒生,哪里提得起兴趣,可是有碍于这位手下和自己的交情,却不得不给个面子,敷衍一下,就勉勉强强答应见郦食其一面。这人当然看得出刘邦的心思,回去转告郦食其,并劝他说:“大帅工作繁忙,很难抽空见你一面,即使见了面也不一定喜欢您读书人这一套繁文缛节。”

郦食其生气了,他让同乡告诉刘邦:“你就说高阳酒徒来了。”

刘邦终于答应见他了。

郦食其进门后,只站立着懒洋洋地冲刘邦打了个招呼。刘邦看见面前的这个儒生如此大胆,刘邦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才,于是他睁大眼睛把郦食其仔细打量了一番。

郦食其问刘邦:“请问,将军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刘邦生气地说:“我是来替天下受苦的百姓打秦国的,这还不明白吗?”

郦食其笑了,之后又质问刘邦:“率队伍打仗要讲得民心,也要讲礼义,你不讲礼义,何以得人心呢?”

刘邦笑着说:“请,请你老人家坐下来说话吧。”

从谈吐来看,此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的确是一个人才。他所讲的治军之道,深深地打动了刘邦的心。于是,刘邦就将此人留在了身边。

郦食其分析了秦王朝的现状,及刘邦军团的优势与劣势所在,建议刘邦应暂时将军队驻扎下来,伺机攻打陈留。为什么要打这个地方?由于此地交通方便,城中有不少粮食,这正是刘邦所需要的东西。

刘邦攻克陈留后,果然获得了不少粮草,大获全胜。在后来的作战中,郦食其向刘邦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并主动担当起联系诸侯的使者,到处游说诸侯,来配合刘邦的西征。

后来,郦食其又向刘邦引荐了他的弟弟郦商,郦商这时已集聚四千多人的小军团在附近活动。刘邦接纳他后,封他为将军。在刘邦争霸立业中,郦食其和郦商各自都做出了无人可代替的成绩,创下了不朽的功绩。

用人点拨

刘邦在郦食其的责问和指点下,知错就改,礼贤下士。他的真诚和坦率使他获得了人才。正是因为这样,经过政治与军事斗争的反复考验,刘邦才成长为反秦起义武装中的一个非凡将才,肩负着直捣秦王朝心脏地区、推翻暴秦统治的历史重任。经过前倨后恭与郦食其的一番交谈,并在尝到大大的甜头后,刘邦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了。

领导者要想成功,需要团结和谐,善于识别和使用五湖四海的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有众才智之士为其出谋献策,而他能采纳。

刘邦日久识刘敬

韩王信,韩衰王的后代子孙,是汉高祖刘邦分封的一个异姓王。韩王信的封地本来在中原咽喉之地,但是刘邦认为他勇敢,便将太原郡改为韩国,令他前去镇守,抵御匈奴。韩王信到了韩国都城晋阳,认为晋阳距离边塞太远,无法有效地抵御匈奴,征得刘邦同意后,他又把都城建在马邑,在马邑挖壕沟,修城墙,招兵买马,训练骑兵,防备匈奴入侵。

冒顿听说汉高祖派人镇守,防范他们,立即组织20万人马蜂拥而至,包围了马邑。

韩王信见此情景,认为只可一时据守,不能长期固守,立即派人向刘邦求救。长安到马邑相隔千里,救兵一时难到。冒顿正要乘此机会攻占马邑。匈奴连夜攻城,韩王信激战几日,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城内伤亡日益严重,匈奴攻势却越来越紧。正当此时,韩王信心生一计,派使者求和。可是这个消息却很快传到了正在救援途中的汉军首领耳中。这些汉军首领不像原来那样日夜兼程救援,而是停下来派人向刘邦报告。刘邦自从当上皇帝后,最怕人谋反和通敌,得到报告后,便怀疑韩王信有二心,立即修书遣使严加斥责。韩王信思前想后,想到曾为刘邦曾立下齐天大功人有的都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终日心神不宁,欲说无言。外有匈奴几十万虎狼,内被刘邦无端怀疑,韩王信无奈之下,献出马邑,投降匈奴。冒顿有韩王信带路,很快攻到了太原郡。

刘邦听说韩王信反了,勃然大怒,御驾亲征。汉天子的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战将如云,谋臣似雨,共起马步军兵几十万。当时匈奴已经撤回,韩王信抵敌不住,战败逃往匈奴。

韩王信逃到匈奴报告情况,冒顿立即派左右贤王率领万余骑兵屯兵广武阻击汉军,韩王信率兵攻打太原。汉军再败韩王信于晋阳城下,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当年天气大寒,连日大雪飞扬。汉兵大都是南方人,怎能抵挡如此寒流,汉军将帅兵卒苦不堪言。可是匈奴之兵却习以为常。

刘邦驻军夏阳,听说冒顿屯兵代谷,准备发兵攻打,连忙派人前往窥探敌情。

刘敬是齐国人,本名娄敬,因劝谏刘邦建都关中,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刘邦叫来奉春君刘敬,让他再去匈奴处探听虚实。刘敬刚走,刘邦急于求成,兵出晋阳,向代谷进军。匈奴一遇汉军,不战而退。汉军所向无敌,直抵广武。

此刻,刘敬快马加鞭赶了回来,急报刘邦:“两国交兵,理当耀武扬威,增长士气,威胁敌人。可我去匈奴,只见到处是瘦兵弱马。冒顿仅凭如此兵马,怎么能够横行塞北,占领大片土地?冒顿常用骄兵之计,匈奴不能打,皇上应该紧急回师。”

当时汉军前队已经去远,刘邦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听到刘敬泼冷水,不觉大怒。刘邦骂道:“你这个齐国下人,凭一张巧嘴,老子已经封你为官。如今你竟敢对敌情妄加评论,扰乱军心。”

刘邦下令将他关押起来,自统大军,加速北进,几日也难遇到一个敌兵,求战之心更切。刘邦的骑兵把步兵抛得老远,战线长达数百里,前锋与刘邦不觉来到了平城。汉军已是人困马乏,正准备安营扎寨。

突然之间,尘烟腾空而起,匈奴骑兵从平静的旷野上分头包抄上来。刘邦急忙下令分头迎敌。

冒顿数十万凶悍之兵,刘邦数万疲劳之师,在这里厮杀起来。汉军不顾生死,奋力拼杀,激战半日。两军骑兵卷起的烟雾很快交汇在一起,战马的嘶鸣声,兵器的撞击声,弓箭的呼啸声,将士的喊杀声,回荡在平城上空,震撼着平城大地……可是匈奴兵马越来越多,越杀越勇,他们远比汉军更有耐力,更为凶残,汉军身陷重围,难以抵御。

刘邦就这样被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日,幸得陈平巧施妙计,刘邦才得以脱身。

回到广武后,他立即放出刘敬。

刘邦惭愧地说:“我不听你的金玉良言,果然被困平城;前几次那些探听不实的侦察,我已经全部斩首,以此谢你。”

刘邦随即加封刘敬为关内侯,食邑二千户,号为建信君。

用人点拨

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管理者也确有爱才之心,但是一旦发现所用之才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想法不一致,而事实证明自己错了的时候,嫉妒之心便油然而生。“小肚鸡肠的人是难成大事的。

管理者不可能是全才,下属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或者说的话不合自己的心愿是很正常的事。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要从发展的趋势中去洞察事物,考察人员,不可以自己的兴致和情绪作为评判人才的尺度。

汉文帝军营识将

汉文帝后六年冬,匈奴骑兵分两路侵犯边境,一路侵入上郡,一路侵入云中。匈奴6万多骑兵,来势迅猛,沿途掳掠。防守边境的将士,已有好多年不习军事,打过仗了,突然听到匈奴骑兵南侵,完全没有思想准备,顿时慌了手脚,忙举起烽火,向远近各处报警。就这样一处举烽,各处并举,火光冲天,一直传到甘泉宫。

汉文帝听到警报,急忙调集三路人马,同时派将统率三路兵马,驻扎在长安附近,准备以逸待劳,迎击前来进犯的匈奴军队。河内太守周亚夫率领一支大军驻扎在长安西南的向都;刘礼率领一支人马驻扎在长安东边三十里的霸上;徐厉率领一支军队驻扎在长安北边的棘门。三路大军成鼎足之势,守卫长安。

为了鼓舞将士的士气,过了几天,汉文帝乘车亲自到各处慰问。他先到霸上,再到棘门,都是径直进入军营。刘礼、徐厉两位将军,深居帐内,直至为汉文帝出行清道、禁止行人来往的卫队已经进入营里之后,才急匆匆出来迎接。因此,脸上都带着惊慌的神情,显得紧张不安。汉文帝虽然看在眼里,但也不加责备,简单慰问了几句就走了。两营将士,统统送出辕门,拜辞车驾,然后才回到营中。

当汉文帝的车驾来到向都军营时,远远地就望见营门外面,甲士森列,或持刀,或执戟,或张弓挟矢,如临大敌,一派战争气氛。汉文帝从没见过这样军容整齐、斗志旺盛的队伍,不禁暗自称奇,便叫打前站的随从前去通报,说:“皇上马上驾到。”

不料守营兵士却端立不动,喝令停车,并正气凛然地拒绝说:“军中只有将军的命令,不知道天子的诏书。”打前站的随从只好返回报告汉文帝。

不一会,文帝车驾浩浩荡荡来了,依然不许入营,文帝只好派出使臣至军营中向周亚夫宣诏:“天子圣驾亲来劳军。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入营时,守门将士说:“将军有令:军营之中,车马不得奔驰。汉文帝听了,也只好拉着缰绳慢慢地走。

到了营门里面,才见周亚夫披甲佩剑,从容出迎。周亚夫作了一个长揖,说:“甲胄之士不拜,臣照军礼施行。请陛下见谅。”

这种威严的军纪,使得汉文帝也不由严肃起来,他站在车上,躬身答礼,并派人传过话去:“皇帝敬劳将军。

慰劳完毕,离开军营,随驾的大臣都惊奇于周亚夫治军之严。文帝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前面那两所军营,简直如同儿戏,他们那里的将军,会很轻易地便遭人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谁能侵犯得了。不久,军营撤防,周亚夫被提升为中尉。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重,把太子刘启叫到床前叮嘱说:“国家如果有危难,周亚夫可以信任,命其将兵。”文帝死后,周亚夫被拜为车骑将军。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第三年,即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带兵叛汉,爆发了七国之乱,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汉景帝想起了汉文帝临终的嘱咐,便命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

周亚夫率精兵大破吴、楚军队,斩了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自来。之后,他又率军去援助攻打另外反王的汉朝军队。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平息了吴、楚等七国的叛乱。

在平定七国的叛乱当中,周亚夫出奇制胜,立了汗马功劳。而这,正是汉文帝巡营向都,慧眼识“真将军”,重用其能的结果。

用人点拨

识才,还必须走出一系列认识误区:不要把有主见、不轻易附和别人的意见看成是骄傲;不要把开拓创新、独立思考看成是出风头;不要把不安于现状、勇于进取、标新立异看成是有野心;不要把敢提意见、不人云亦云、敢发表不同意见看成是抗上;不要把口才好、善表达看成是夸夸其谈,等等。

必须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人才,切忌主观片面。具体地讲,就是不以偏概全、“爱屋及乌”;不先入为主、“一见钟情”;不把人看死,轻易下定论;不求全责备,“因瑕废玉;不偏听偏信,人云亦云;不忽视事实,只凭印象;不死搬教条,脱离实际;不唯我是则,凭个人好恶取人。

汉武帝考察公孙弘

汉武帝在位的54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人才盛世,群星灿烂,各尽其能。他们辅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造就了不朽的历史功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执政期间,曾先后八次下诏征选贤能良才。中间虽曾一度出现人才济济的局面,这和他兴办官学、广开仕途、注重奖惩、因材授职的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

名动当时的宰相公孙弘曾经是一个在海边放猪的贤士,因其知识渊博、才能出众而在建元年间曾被地方地官员推荐到中央,被封为博士。但他在出使匈奴时,因不能胜任而遭冷遇,于是公孙弘心灰意冷,称病还乡。公元前130年,公孙弘再次被举荐,这次是由汉武帝亲自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