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458000000061

第61章 育才篇(8)

隋朝末年,天下纷扰,群雄并起各霸一方。镇守太原的唐公李渊,因为无法控制境内的局面,担心朝廷会治罪,便在太原起兵,与群雄争夺天下。公元617年,李渊高举义旗,所属州郡陆续相应,广大民众纷纷前来应募,很短的时间里就扩充了一万多人。李渊对所属将士不分贫富贵贱,统统以义士相称,使全军上下一心,和睦相处。

公元617年7月,李渊亲率三万人马和众多将领向隋都长安进军。大军进到霍邑时,遇到隋将宋老生的顽强抵抗,当时又值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粮秣供应不上,同时又传来了突厥兵进攻太原的消息。李渊顾虑重重,打算回师太原。后来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收回了撤军命令。8月,天气晴朗,李渊率军一战取胜,斩杀宋老生,攻克霍邑。为向长安进军打通了道路。

李渊攻克霍邑,好似绝处逢生,欢喜异常。进入霍邑城后,立即下令各部评议军功,奖励义士。这时问题就出来了,有些军吏提出疑问说:“虽然军中不分贵贱统称义士,可是这义士里面有主有奴,有贫有富,包含着许多等级。奖励军功,主人和奴隶也能不加区别么?”

这个问题使李渊十分为难,因为对这个事情是直接影响到内部关系的重大政策问题。他既觉得主奴不分不成体统,可是又有许多事实使他不便严格区分。

在李渊身边英勇作战、屡建战功的钱九陇和樊兴等人都是奴隶出身,能够埋没他们的功劳吗?李渊的女婿柴绍随军作战,他的家奴马三宝在关中响应起义,已发展到数万之众,对马三宝也不能另眼看待呀。李渊的军中应募参军的以奴隶居多,而且作战大都十分英勇,如果在奖励军功中不能一视同仁,必将使他们心灰意冷,削弱部队的战斗力。

李渊思潮起伏,权衡了利弊,李渊毅然把盛行的等级观念暂时放在一边,他当众宣布说:“两军争战中,刀枪弓矢从不分贫富贵贱,为何论功行赏时却要有高低之分呢?必须一视同仁,论功行赏!”号令一出,全军上下无不雀跃欢腾。

由于李渊能够坚持贯彻一视同仁的政策,所以有些奴隶出身的人,因屡建战功而获得了很高的封赏。钱九陇后来升任眉州刺史、巢国公,樊兴升任到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马三宝升任为左骁卫大将军。李渊的这种培育人才不分等级的政策,不仅对唐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以后的一些王朝的建立树立了培育人才获得成功的典范。

用人点拨

李渊通过对各种人才尤其是下层人才的重用与培养,通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以应有的奖励与荣誉,使得人人上进,尽全部努力来回报领导者的恩惠,这是领导者培养人才常用的方法之一。李渊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个案。

我们现在的领导者属下有各种各样的人才,这些人才来自四面八方,各有专长,需要领导者及时地去发现、引导、培育。这时候,出身、学历等不能再成为领导者的眼障。领导者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能力,因势利导地对人才进行培养,领导者也会是真正的成功者。

李世民教育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他在位23年,顺应形势,安抚民心,谋求稳定,赢得了贞观年间的一派繁荣昌盛,被中国各族人民誉为“天可汗”。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为了确保大唐江山永固,他不但要求有贤能的臣子,还要求有贤明的国君。,他十分重视对太子李治的教育,简直做到了遇物则诲的程度。

在处理政务时,李世民加紧了对李治的培养。在各种场合接见群臣时,都经常让李治陪同,以便他进一步熟悉君臣礼仪和增强办案能力,多方面了解国家大事和众臣情况。每次上朝议事,都让李治在一旁观摩,有的时候还询问他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如果意见正确就加以鼓励,如意见不对就耐心开导。李世民还亲自为李治写了《帝范》,作为他将来继位的行为准则,并且推心置腹地告诉他:“我继位以来,做了不少的错事。你要知道,取法于上,只能达到中等,取法中等,就难免其下。你要像古代的哲王看齐。我并不是你学习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李世民也随时对他进行多方面的教诲。有一次,李世民带着他坐船游玩,问他:“你知道坐船的道理吗?”李治摇摇头,李世民就耐心地给他讲解,告诉他:“船就像皇帝,水好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把船打翻。等你做了皇帝,要关心百姓疾苦,取得百姓支持,千万不要逼迫他们。否则,他们就会起来造反,祖上江山就会丧在你的手中。”

鉴于李治懦弱的性格,李世民还在人事安排上对他关心和指导,并且妥善安置了其他的皇子,忍着疼痛令武则天削发为妮,消失了可能对李治地位造成的威胁。临终前,还将功勋卓著的元老重臣李世赜贬到外地为官,并且深沉地嘱咐李治:“李世赜才智有余,我恐怕你不能驾驭他,我现在把他贬到远方,他如果听你的命令,我死后你就任命他为执政大臣,如果徘徊迟疑,就杀掉他。”后来,李世赜毫不迟疑就离开了京城去赴任了,李治就在他行到中途的时候把他召回来,重用了他。他对此很感激李治,并表示将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由于李世民的苦心抚育,李治在多方面都有很快的进步。在他即位后,他继承了父亲的治国路线,并在执政的最初几年中被世人称为“贞观遗风”。用人点拨李世民对李治的教导真是用心良苦,其效也佳,不仅从工作上对他指点,还从生活上、性格上对他进行教导,特别是他的“船水关系”的比喻,更是被后人称为教育人的经典,就这样,李治在李世民的精心教导下,成为了一个执政早期尚可称道的皇帝。

所以说:人不教无以为才。李治的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教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领导者不仅要会认识人才,还要学会教育人才,从多方面带自己的下属进行教育,使其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武后树直谏之楷

武则天刚代唐高宗行使皇帝权力的时候,朝中大臣刘仁轨就给武后上疏,谏劝武后要以刘邦的吕后为戒。眼下之意就是要武后避免走向权力之巅,避免身败名裂。这对当时一心想要当皇帝的武则天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武后暴怒,但随后冷静下来,考虑到刘仁轨也是一片忠心,于是就下诏慰勉了他,而且把他树为直谏的,号召大臣都要向刘仁轨学习。这样,不仅刘仁轨得到了保护,而且大臣们也都敢直谏了,武后的慰勉其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有一年秋季,武后宫内的梨花盛开了,这一现象使武后非常高兴,于是就高兴地出示给群臣看,群臣中不少人趁势讨好皇帝,对梨花大加吹捧,说这是武后仁德及于草木,所以梨花才越季开放,如此等等,武后闻言更为高兴。谁知这时偏有一个“不识时务”的大臣杜景俭独言梨花这时候开放,是阴阳失和导致的,根本不是什么仁德造成的,痛斥了那些阿谀奉承的人的胡说八道。

太后听到这种言论,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她立即表彰了杜景俭,说杜景俭能够大胆直言,不逢迎君主与大臣的意思,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武后赞其为“真宰相”,要求大家师范之,不能言不由衷。

武后当政了多年,“太子”已经长大了。这时,,于是上疏武后,请她把帝位归于太子。这对武后来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无异于谋反。但是武后认为苏安桓是忠良的,并没有私心,于是对这次上疏既不怒,也不听。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武则天最讳言的是她的三个内宠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武后平时对他们很好,。大臣苏良嗣这一天在朝堂上遇见了薛怀义,因为看不惯他那嚣张的样子,更看不惯他的品行,于是就命令随从上前打了薛怀义几巴掌,并强行把他轰出朝堂。薛怀义马上到武后面前哭诉,武后听后不仅没有怪罪苏良嗣,而是告诫薛怀义以后要收敛一下自己,不许再仗势欺人。武后从此对苏良嗣更加信赖,诏谕朝臣要学习他。

张易之被弹劾罢官,张宗昌也因为贪赃枉法被弹劾,按照刑律他们都应该下狱。武后护着他们,准备放过他们。这时,彦范联合一部分朝臣上疏武后说:“陛下因为和他们同床共枕久了,产生了感情,不愿意对他们加刑,这样就好了你一个人,却把国家大法废了呀。您这样做是把国家推向衰败的开端。”

这是把武则天的隐私公开说了出来,令武后感到非常羞耻,在朝堂上难堪莫极。但是武则天知道直谏人的重要,不仅没有责怪群臣,反而赏赐了大臣们彩缎百匹,并且说:“如果不是爱卿说这话,我是听不到这样的话的。”

大臣们见到如此的直谏还能得到保护与奖赏,于是贤直的谏言就更无后顾之忧了。只因为武则天如此善于秉公树楷,培养人才,才使得武则天时直臣安然立于朝堂,武后统治时出现了中兴的景象。用人点拨把给自己难堪者也树为楷模,这就是武则天的难能可贵之处。正是由于武则天对这些大臣的培养和器重,武后当政时才出现了兴盛景象。武后对杜景俭、苏良嗣等人的鼓励与信赖直接影响了朝臣,激励他们敢于发表意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每位领导者都有自己的一些小缺点,但是有时候又往往认识不到,如果下属给自己指出来,这正是对领导者的负责和尊敬。所以,优秀的领导者对于给自己提意见的人向来是非常重视、也经常给予鼓励的。这样既可以避免自己的过失也可以锻炼人才说真话,办实事。

武则天大度育贤

武则天自从做了皇后,大唐上下赞扬她和反对他的人同时增多。她凭借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气魄,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起初,皇上李治立燕王李忠为太子,她怂恿皇上李治废了李忠改立自己的长子李宏为太子,不久发现李宏背叛了她,就毒死李宏,让李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接着又感到李贤不能按照他的旨意行事,就借故将他贬为平民。并立三子李显为太子。三年后,李治病死李显继位,为唐中宗。但50天后,武则天又把他废为庐陵王,囚禁于深宫,自己过问朝政,举国大事都由武则天自己决断。

武则天的独断专行,引起了李唐宗室和忠于李唐王朝大臣的强烈不满,公元684年扬州司马徐敬业起兵,打起伐武旗号,很快聚集起十万多人,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还特地做了讨武诗,事发后,武则天急忙任命李孝意为扬州大总管,令他率领30万人马前去镇压,并很快平息了反叛,徐敬业也被部将所杀。而这次叛乱的主要谋士刘苑、王认却下落不明。武则天为消除隐患又下令全国缉捕。

六年后,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称胜神皇帝。刘苑、王认均被缉拿归案,武则天令人把二犯押上来亲自审问。刘苑一见武则天就破口大骂,弑君窜国,大逆不道,杀子害孙,惨无人道,争风吃醋,过河拆桥,诸如此类,没完没了。直骂得武则天恼羞成怒,忍无可忍,令武士狠狠杖打,直打得刘苑头破血流,皮开肉绽。刘苑并不屈服,他以血为墨以纸为笔,随手又在地上写诗,痛骂武则天。武则天气得全身发抖,又令人在他脖子后面割去一块肉。

和刘苑一起受审的王认,见刘苑鲜血淋漓,面目皆非,顿时吓得魂不附体。他怕自己也受此毒刑,就连连叩首,一再求饶,武则天鄙视地望了他一眼,便令武士推出去斩首。同时用手一指刘苑,喝令把他也拉下去。而刘苑毫无惧色,他挣扎着爬起来,理理散乱的须发,擦去血迹,又扯扯衣袖,准备慷慨就义。武士门正架着刘苑往,忽然听到武则天大喝一声:“慢”,就见武则天走了过来,亲自为刘苑解开绳索,令人送他出去。

刘苑出宫后,住在他的姐姐家中养伤。刚刚痊愈,大家便劝他另找地方隐蔽起来,以免武则天反悔后再翻旧账。但刘苑早已视死如归,他不但不躲,反而故意出头露面。人们正心急火燎地为他担忧,忽然武则天派人把他带到皇宫,大家都以为大势已去,张罗着如何取回刘苑的尸体,突然快马来报,刘苑被女皇封为礼部侍郎。

这出人意料的重大举措霎时间震惊满朝文武,也使刘苑感到迷茫。当他得知武则天欣赏他的才干,傲骨,而减其罪过时,不禁无限感慨,思绪万千,决定下决心改弦易辙,发誓为女皇效劳终生。

用人点拨

武则天并没有因为刘苑的侮辱而斩杀他,让人在深深折服刘苑的刚正不阿外,也不禁为武则天胸怀宽阔而感叹。不以刘苑大逆不道为然,反而重用他,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最终使得刘苑甘心为女皇效劳终生。

作为领导者不仅具有容才之量,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能够教育培养自己的下属,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启发引导自己的反对者,使之也为我所用。发现人才,就培养为我所用,不问其出身,领导者的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

王维苦心育韩干

著名的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17岁时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1岁就中了进士,担任了掌管音乐的“大司丞”。以后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做到尚书右丞,因此世称“王右丞”。

在绘画方面,王维又一个超越前人的“绝技”:对于山水画,以前的吴道子着重于线条的勾勒,对于色彩特别是线条和色彩的结合,似乎并不在意。展子虔、李思训等人工细严整,特别注重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色彩异乎寻常的绚烂、华丽。不施色彩,专用墨的浓淡渲染画作。这样的水墨效果,不仅显得清幽淡远,而且非常适合表现山水的神韵,别有一种洒落的情趣,更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宋代才子苏轼称赞王维说:“体味摩诘的诗作,诗中有画的情韵;观赏摩诘的画作,画中有诗的意涵。”

晚年的王维居住在蓝田别墅,,他欣赏农村风光,赋诗作画。一天,王维正在描绘一幅山水画,突然从院子里传来一阵呵斥声。他出门一看,原来是家人们正在围住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斥责。王维走上前:“怎么回事?”管家急忙跑过来解释:“这孩子是酒店来送酒的,不知好歹,在咱们的地上乱画。”王维一听“乱画”,非常敏感,不由得就凑过去看。

只见小孩子以碎石作笔,在地上画了不少人物,还有车马之类,虽然不是很严谨惟妙,倒是也形象动人。王维一询问,才知道这孩子叫韩干,是酒店的小伙计。他酷爱学画,便趁刚才送酒等人的机会,把沿途的所见画了下来。

王维把韩干略加打量,认为他虽然幼稚,但颇为机灵,又是如此的用心、好学,顿生喜爱之心,便把他领到自己的画室,让他参观各种画幅,还问了他一些绘画方面的问题。韩干如旱苗得雨,如饥似渴地观看每幅作品,一再表示大开了眼界。很喜欢他,就问他愿不愿意跟自己学画。韩干当然求之不得,眼含热泪,俯地而拜,说了些感谢与一定不负师望的话。随即,韩干就辞去了酒店的差使,搬到了王维院中。

王维对韩干寄托着很大的希望,把他多年来积累的绘画经验和技巧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韩干凭其聪明才智和异常的勤奋,在不少方面渐渐表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王维十分满意,就又把他推荐给了大名鼎鼎的画马专家曹霸,让他进一步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