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10458100000026

第26章 特殊的火热时代—“三线”建设与工业移民

解放前,宁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解放后,一方面立足自身,大力发展工业,另一方面,国家也从外省迁移工厂和技术人员、工人支援宁夏工业:宁夏煤炭工业基地的建设就得到了国家和其他省份的大力支持,调配了大量的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和设备进入宁夏,支援宁夏煤炭工业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为“三线”建设而迁移到宁夏的众多工厂和随迁的大量技术人员、工人,为宁夏工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宁夏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移民情况。

1956年1月,煤炭部决定成立石嘴山煤矿筹建处,大规模开发石嘴山煤炭资源。到1957年年底,先后从西安煤矿基本建设局土建队、铜川工程处、北京基建总局、峰峰矿务局、山东泰安以及银川等地区调入职工近千人。1958年矿区基本建设全面展开,按照劳动计划,又从铜川、山丹、兰州、徐州、大同等地区调入建井工人1720人,其他地区调入311人,河北招工2600人,就地招工2922人(大部分也是外地人),年末职工总数达9066人。1959~1961年接受转业军人152人,外省招收340人,就地招收11333人(多数为外省区自愿来宁人员)。到1961年末,石嘴山矿务局共有职工13718人。“到1964年底,石嘴山矿区的职工队伍已经是一个两万人的煤炭生产和建设群体。这是一支不分来历、不讲地区、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矿区的强大队伍”。这支队伍大多数为外省人。

从1994年出版的《石嘴山煤矿志》人物简介中所介绍的石嘴山矿务局局级领导干部的籍贯来看,全部为外省人。从此书所载的石嘴山矿务局第一任负责人孙昶的回忆录中,也可以了解到外地移民对宁夏煤炭工业的贡献。

又据《石嘴山市志》记载:根据不完全统计,1956~1957年,市境接受成建制调入的外省职工22000余人(不包括随迁家属和分散前来的职工和亲属)。部分企业的老职工及家属来自外省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工厂的现象突出。如石炭井矿务局一矿老职工主要来自本溪;二、三矿主要来自鹤岗、双鸭山;白芨沟矿主要来自甘肃山丹;大峰矿主要来自抚顺;乌兰矿主要来自阜新。由于矿区布局分散,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一些方言、生活习惯方面明显区别于周围地区的“外省人文小区”,形成石嘴山市鲜明的地方特色。

除煤炭工业的大量移民外,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国家也在其他工业领域给宁夏调配了许多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有些工厂甚至整体迁移到宁夏。1956年,上海福康制毡厂由上海市迁到宁夏银川市,并入银川毛纺织厂,为银川毛纺织厂制毡车间,1980年制毡车间从银川毛纺织厂分出,成立银川制毡厂。80年代中期有职工280余人,迁移时有多少职工随迁不详。银川市红旗服装厂是于1958年由南京迁到银川,当时有职工150人和几十台脚踏缝纫机,以批量生产各式男女服装为主。1959年1月11日,《宁夏日报》报道,由上海、南京等地迁来支援宁夏建设的银川被服厂、银川五金厂、银川电料厂、康乐木器厂等15个工厂,短期内纷纷投产,产品上市;1959年,国家农垦部从北大荒军垦部队抽调干部120多人,与宁夏合建银川磷肥厂;1959年12月23日,由辽宁省沈阳沈河区橡胶二厂迁建的银川橡胶厂建成试产。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为三线建设而迁移到宁夏的大批工厂及其人员,使宁夏工业得到飞跃性的发展。1965年7月1日,由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迁建的吴忠配件厂建成投产,批量生产东方红-54型和4146型活塞。这是“三线”建设中在宁夏建成投产的首家企业;1965年,由沈阳市第三橡胶厂和青岛橡胶二厂部分迁建,并于1965年12月31日基本建成新的银川橡胶厂;1965年2月,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435室、436室、215室合并迁建的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在石嘴山大武口开工建设,年底建成;1965年10月1日,由北京仪器厂迁建的青山试验机厂在青铜峡县建成投产;1965年10月25日,由大连机床厂迁建的长城机床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965年11月15日,由大连起重机器厂迁建的银川起重机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965年12月1日,由辽宁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大河机床厂在中卫县建成投产,随迁职工663名(《宁夏通志·工业卷》纪事中记述此事的时间为1966年3月10日);1965年,青铜峡铝厂在山东铝厂、郑州铝厂、抚顺铝厂、兰州冶炼厂等厂家的设备、技术和人员支持下,再度上马。石嘴山钢铁厂于同年改建和扩建,鞍山钢铁公司、天津市冶金局、本溪钢铁厂支援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1966年2月,由大连仪表厂迁建的宁夏银河仪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966年3月30日,由上海自动化仪表七厂迁建的吴忠仪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1966年7月18日,在中央“三线建设”方针指导下,煤炭工业部决定,按照国家关于“靠山、分散、隐蔽”以及“工农结合、厂社结合”的建设方针,在宁夏大武口兴建西北煤矿机械厂,生产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运输设备、金属结构产品和防爆电动机,企业主要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部分工人分别从张家口、淮南、抚顺等煤矿机械制造厂抽调,到1970年年底,150共调入1400多人,其中张家口600人、淮南500人、抚顺300人;1969年9月12日,由沈阳市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长城机床铸造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969年10月1日,由辽宁省瓦房店轴承厂迁建的西北轴承厂在平罗县建成投产;由天津市红旗仪器厂迁建的吴忠微型试验仪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1970年4月10日,由山东省732厂迁建的胜利阀门厂(代号9922厂)在银川建成投产,并于1984年3月更名为兴庆机器厂;1970年9月15日,由张家口煤矿机械厂、淮南煤矿机械厂、抚顺煤矿机械厂分别迁建的西北煤矿机械一厂、二厂、三厂在石嘴山市大武口附近建成投产。1973年,成立西北煤矿机械总厂,统一领导。1976年10月1日,由吉林省524厂迁建的红卫机械厂(代号5233厂)在固原县建成投产,于1980年8月改名宁夏清河机械厂。这是“三线”建设中从外省最后迁移到宁夏的工厂。至此,浩大的“三线”建设工厂迁移结束。“三线建设”中有多少人员随迁不详,但是所有工厂的搬迁都是包括人员随迁的,其数量十分庞大。

“三线”建设中迁移大量的工厂及工业队伍,对我区工业发展意义重大。第一,使我区工业门类增多,规模扩大。1978年与1964年相比,工业企业单位数增加1.4倍,达到1072个。其中大中型企业发展到27个。第二,工业经济获得高速发展。1978年与1964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9.5倍,达到14.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3%,固定资产(原值)增长8.7倍,达到20.2亿元。第三,工业职工队伍得到迅速扩大。1978年与1964年相比,全民所有职工人数增长3.8倍,达到14.3万人。第四,工业成为宁夏的主导产业。1978年我区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64年的24.8%上升68.9%。工业已发展成为宁夏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