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10458100000029

第29章 走进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新时代

—引进人才、劳务输出、商业移民、科教人才流失与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人才流动的国家计划性逐步被人才流动的市场性所取代,人才与用人单位逐渐具有双向选择的自由,人才竞争在不同的经济体、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地区间展开。宁夏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地区,在新时期,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到宁夏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才交流服务工作是从1984年开始的。1984年6月,自治区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主要的工作职责是管理、指导、协调全区各地、市、县人才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此后,宁夏积极开展了引进人才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到银川人才市场成立前的1992年12月,全区人才交流机构共接待区内外专业技术人员来信来访10200人次;前来登记申请流动的人员有5800人;区内交流安置工作的有400人;从外地引进人才700人。1992年银川人才市场成立后,具体的引进外省区人才的数字不详,据《宁夏人事劳动志》记载,1992年人才市场成立后至1998年12月,共接待各类流动人员6万余人次;接待招聘单位1000多家,承办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活动1800场次;推荐交流人才5000人次。其中有部分外省流动到宁夏的人员。

改革开放,东部发展加快,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导致“孔雀东南飞”,全区科教人才大量流失。据1993年9月的一次调查,全区1983~1993年,共有1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流向东南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这对宁夏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宁夏与东部沿海及大城市社会发展差距比较大,使宁夏人才的发展环境受到制约;宁夏知识分子政策吸引力不大,和发达地区相比待遇较低。以宁夏社会科学院为例,从1995~2004年,共流失34名专业人员,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就有33人,大多数流失到外省,主要是中青年骨干力量,占全院现有科研人员的1/3强,影响了社科院的发展。

计划经济时代,禁止个人、私营从事经营活动,不存在个体、私营工商业者大规模地外出经商及从事经营活动的情况。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农民甚至城市市民从事个体或私营工商业和服务业,其中许多人远离家乡和居住地到其他地区从事各类工商业和服务业经营活动。宁夏银川市等城市在改革开放后,从浙江、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迁移来许多农民和一些市民从事各类工业、建筑工程及餐饮、食品、制作家具、缝纫、装饰材料、电器配件、水暖配件、装修房屋等经营活动。其中,以浙江人开办的裁缝店占据了银川市缝纫业的主导地位,在银川等地从事修鞋补鞋者以浙江、河南省农民居多,以浙江、河南人等占据了银川市家具、装修业的主导地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赚了一定的钱后便回到自己的家乡。还有相当部分人,在宁夏的经营活动一直在进行,事业得到了发展,如温州商城的建设和开业,便是温州人在宁夏商业发展的一个体现,他们已融为宁夏社会的一部分。

民工潮,从人口统计来说,称为流动人口,也是一种短期的临时性的不稳定的移民。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经济独立性增强,由于人多地少,承包的土地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实际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城市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再加上粮食销售的放开,城市打工工资待遇的吸引(因土地太少,种粮收益太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打工)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从事商业、饮食业、建筑业、工业等劳动,形成了庞大的民工移民潮。其特点为暂住性、流动性较强。从80年代初开始,宁夏也出现了民工移民现象。

宁夏民工潮在一个大方向下还有三个不同方向的流动,一个大方向是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在城市务工,这是民工潮总的方向,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这个大方向下的三个不同的方向是:第一个方向是由本地农村向本地城市流动;第二方向是由本地农村向外地外市外省的城市流动,这两个方向一般又称之为劳务输出;第三个方向是外省外地外县的农村人口向本地本市本省城市的流动。

以固原地区(现为固原市)为例,2000年,全地区通过政府牵线、自发联系、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向自治区内外输出劳务46万人次,增长23.4%。(《宁夏年鉴》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以同心县为例,2000年建立劳务输出基地34个,全县共输出劳动力12.3万人次,劳务收入1.26亿元,劳务人员人均收入1024元。

以石嘴山为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石嘴山市3个区长期居住的无户口人员有10684人,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8.27%,市区流动人口占市区总人口的4.52%。此外,市内还有临时居住的流动人口5万人左右。长期居住的无户口人员和流动人口基本上是农民工。

1987年,石嘴山全市共有暂住人口13554人,已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的6276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全市流动人口28896人,已占市区人口总数的7.72%。流动人口在这个移民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2000年为例,在迁移流动人口中,外省迁入宁夏的人口有19.19万人,占25.16%,宁夏迁往外省的人口为9.02万人,占11.08%。省际间迁入率为34.98‰,迁出率为16.43‰,净迁移率为18.54‰,净迁移率在全国排在第11位。宁夏省际迁移人口,迁入多于迁出的格局没有改变,省际间迁移人口呈以下特点。

一是全国各地的人来到宁夏,流动人口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宁夏川区的自然条件较优越,社会经济发展余地比较大,本地人口商品意识及竞争意识较弱,从历史上看一直是迁入人口比较多的省份。宁夏流动人口来源不是集中在一个省,而是来自全国各个省份。以2000年人口普查为例,反映出由外省流入的人口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一半以上的省外迁移流动人口(10.08万人)在银川市辖区居住。

2000年省外迁入宁夏的人口来自东部地区2.88万人,占迁入人口总数的14.96%;中部地区4.42万人,占23.02%;西部地区11.90万人,占62.02%。其中,迁入人口最多的是甘肃省5.59万人,占迁入人口总数的29.12%;其次是陕西省4万人,占20.84%;再次是河南省2.45万人,占12.74%;第四是四川省1.26万人,占6.58%;第五是安徽省1.09万人,占5.67%。五省共迁入14.38万人,占74.96%。

一般来讲,人们趋向于近距离的迁移流动,在宁夏却不完全是这种状况。河南、四川、安徽并不是宁夏近邻省,但迁入的流动人口比重相对较高。而近邻的内蒙古自治区迁入的流动人口比重却只有3.99%。宁夏省外迁入人口主要是因职业而引起的迁移流动,特定的社会网络是形成这种迁移流向的主要原因,经过十几年的迁移流动,主要迁出地、迁入地之间建立起不同程度的移民关系网络。迁移流动一般会遵循以往的迁移流动者走过的道路,他们把有关的信息传回原居住地,为后来者的迁移流动提供方便。河南迁入宁夏的流动人口大部分从事废品回收职业;四川省迁入的流动人口主要从事饮食业、木工等职业;安徽省迁入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建筑业、街头摆摊职业等。他们以家族为中心,带动同村、同乡甚至同县的人来到宁夏。

二是宁夏人走向了全国各地,迁出人口呈现出分散性特征。宁夏人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流出去的人口相对较少,只有9.02万人。宁夏迁往省外的人口中,迁徙东部地区2.36万人,占迁出人口总数的26.15%;中部地区0.36万人,占3.94%;西部地区6.30万人,占69.91%。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进度不断深入,10年来宁夏人口也走出去谋求发展,迁出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区、市,其中迁往新疆3.23万人,占迁出人口总数的35.88%;内蒙古1.39万人,占15.47%;陕西0.74万人,占8.16%;甘肃0.64万人,占7.13%;北京0.54万人,占6.02%。与省外流入相比,宁夏流出人口来自城镇的多于乡村,城镇人口占57.50%,乡村人口占42.80%。

以2000年为例,宁夏省内迁移流动人口为48.06万人,占迁移人口总数的71.47%。其中市、县之间迁移为17.45万人,占省内迁移人口总数的36.31%;市、县内迁移为30.61万人,占63.69%。省内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是市、县之间人口迁移以城市为主。银川市是宁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据2000年普查显示,市、县之间迁移人口8.18万人,占市、县之间迁移人口总数的46.89%;石嘴山市是工业城市,市、县之间迁移人口1.37万人,占迁移人口7.84%;灵武市是新开发的煤炭基地,市、县之间迁移人口1.03万人,占迁移人口5.89%。其他市、县之间人口迁移流动不足万人。

二是市、县内迁移人口比重高。据2000年普查显示,市、县内人口迁移超过万人的依次有银川城区(4.69万人)、郊区(3.15万人)、新城区(2.76万人)、固原(1.85万人)、中卫(1.6万人)、平罗(1.5万人)、青铜峡(1.37万人)、吴忠利通区(1.35万人)、中宁(1.33万人)、盐池(1.3万人)、同心(1.13万人)、石嘴山大武口区(1.05万人)、惠农县(1.03万人)等14个市、县,占宁夏市、县总数的56.0%。市、县内迁移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改造、拆迁搬家、择校入学或婚姻嫁娶所致;另一方面是因迁移人口近距离迁徙,成本较低所致。

三是市区内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市内的人户分离是指那些同一个市区内居住在某个街道,因种种原因(主要是因城市改造、拆迁搬家、择校入学、婚嫁等)户口登记在另一个街道的人,这种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流动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宁夏银川市辖区和石嘴山市辖区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分别有28.87万人和5.7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35.75%、18.26%。其中,属于市内街道与街道之间人户分离的两个市辖区分别是9.48万人和1.83万人,分别占各市辖区自治区内总迁移流动人口比重的50.49%和55.24%。

四是山区人口主要在境内迁移流动。宁夏南部山区各方面条件相对比较落后,越来越多的山区人口外出谋求更好的发展。由于山区回族人口占大多数,他们向省外流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所以,出省迁移流动人口较少,只能在自治区内向条件比较好的川区市、县流动。这种近距离的迁移流动,具有迁移前后社会环境变化较小,迁移的成本较低,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具有较高的社会关系等优点。从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南部山区8县共有10.58万人流出原地,其中4.20万人流出省外,其余的6.38万人流向自治区其他市、县。

五是农村人口流入市、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山区农村人口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人们为了改变基本的生存条件,向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川区迁移流动;而川区农村人口的迁移流动,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他们迫切需要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宁夏区内迁移流动的人口中,由原住地农村流出的占61.63%,城镇流出的占38.37%。其中,流入到银川市的自治区内迁移流动人口中,流出地是农村的占42.10%;流入石嘴山市的自治区内迁移流动人口中,流出地是农村的占38.52%;流入吴忠市的自治区内迁移流动人口中,流出地是农村的占86.15%;流入固原地区的区内迁移流动人口中,流出地是农村的占83.25%。这些情况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