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10458100000030

第30章 大迁徙、大流动、大进大出—宁夏当代移民历史阶段特点剖析

统计资料表明,建国后50多年来,由外省迁往宁夏的人口为282.57万人,年均迁入率为16.98‰,迁入外省的人口为194.33万人,年均迁出率为11.68‰,净迁入人口为88.24万人,年均净迁移率为5.30‰。一个500多万人口的省份,竟有如此浩大的移民队伍,而且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都很庞大,大迁徙、大流动、大进大出的特点十分明显。

不同的时期支宁人数不尽相同,纵向来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的几年时间是支援宁夏的移民人数最多的时期。据记载,1958~1960年两年中,外省市来宁支援建设人数达23万多人。其中仅自治区成立前后,党中央、国务院从北京、河北、山东、黑龙江、河南、云南、江苏等地调给宁夏6557名各级干部。

1.解放初期移民历史的特点

解放初期,宁夏红色政权需要大量的各领域的干部充实到各个领域岗位上。为解决宁夏的干部问题,除留用了一部分旧政权的业务干部和技术人员之外,从十九兵团、三边支队、陕北根据地、回民支队、回民骑兵团及外省区抽调大批干部,掀起了干部大迁徙的浪潮。

另外,这一时期为开发大西北,从北京等地陆续迁移了大量的民众来宁夏参加到宁夏的经济建设中,其中以从事农业的人为多。

1958年前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际,宁夏移民又掀起了一个大浪潮。一是中央为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发展从全国各地抽调干部和技术人员、知识青年支援宁夏。二是宁夏和浙江省协议大规模从浙江省移民宁夏从事农业开发建设。

整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为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尤其是1958年和1959年,两年迁入人口高达44万人。10年间,由区外迁入人口为106.51万人,年均迁入率为67.18‰,迁往区外为54.16万人,年均迁出率为34.16‰。净迁移人口为52.35万人,年均净迁移率为33.02‰。20世纪50年代净迁移人口占建国后51年净迁移人口总数的59.33%。

2.20世纪60年代移民历史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宁夏移民浪潮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的兴起,使大批浙江、北京等地的知识青年来到宁夏,从事农业劳动,也使宁夏城镇的知识青年开始迁移到宁夏的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二是“三线”建设的需要,大规模地从外省整体迁移工厂及人员到宁夏,使宁夏的工业获得迅猛发展;三是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及宁夏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等条件较差,使大量浙江等地移民回流;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的中央机关干部“下放”到宁夏从事农业劳动,进行所谓的“改造”,使高级干部云集宁夏。

20世纪60年代为迁出人口最多的时期。受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大量压缩城镇人口,严格控制乡村人口进城。50年代迁入人口大量返迁。1960~1962年是迁出人口最多的年份,三年共迁出人口近53万人。1965年后,尽管宁夏接受大批外省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等,但因受60年代初迁出人数多的影响,致使60年代净迁移人口为负数。10年间,由区外迁入人口为86.11万人,年均迁入率为38.52‰,迁往区外为96.53万人,年均迁出率为43.18‰,净迁移人口为-10.42万人,年均净迁移率为-4.16‰。

3.20世纪70年代移民历史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为迁移人口增幅较小的时期。这期间,宁夏体力劳动力趋向饱和,迁入人口绝对量明显减少。主要为一部分外省农村人口通过投亲靠友等渠道迁移至宁夏引黄灌区的农场、农村,也有部分迁移至城镇工作。到外省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返迁宁夏。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外省迁移至宁夏的大部分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又陆续返回。总体上看,迁入人口还是比迁出人口多。10年间,由区外迁入人口为25.13万人,年均迁入率为7.93‰,迁往区外为12.92万人,年均迁出率为4.08‰,净迁移人口为12.21万人,年均净迁移率为3.32‰。

4.20世纪80年代移民历史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为迁移人口增幅较稳定时期。这期间,宁夏在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人口迁移变动的管理工作,使人口迁移工作趋向制度化、正常化、计划化。迁移人口由过去偏重于劳动型迁入转为偏重生活型迁入,重点解决了长期在宁夏工作的职工、知识分子等家属子女的随迁问题。1982~1985年批准5万余名煤矿职工家属来宁落户定居,1981~1985年又批准相当于工程师一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家属1.4万人落户团聚。10年来,由区外迁入人口为31.92万人,年均迁入率为7.02‰,迁往区外为16.25万人,年均迁出率为3.57‰,净迁移人口为15.67万人,年均净迁移率为3.12‰。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土地承包制度的普遍实行、粮食等食品的放开供应,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非户籍性人口迁移呈现热潮。城市中的农民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成为新的移民现象。由于二元的户籍制度仍然存在,这些农民工的绝大多数人的户口仍然在农村。由于大部分人的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其迁移地区经常变动,相当部分属于半农半工的现象,农忙时回农村务农,农闲时进城务工。这种迁移具有季节性的候鸟迁移特征。

5.20世纪90年代移民历史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为迁入人口明显增多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银川市及各市县纷纷出台户籍改革措施。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户口管理机制束缚逐浙弱化。人口迁移表现出强烈的经济型、自主型。政府从干预型、组织型向引导型、服务型转变。10年来,由区外迁入人口为32.89万人,年均迁入率为6.45‰,迁往区外人口为14.47万人,年均迁出率为2.84‰,净迁移人口为18.42万人,年均净迁移率为3.61‰,区外净迁入人口多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总体来看,宁夏当代省际间迁移人口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移民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一是移民来源地呈现多元化。宁夏当代省际移民来源不是集中在一个省,而是来自全国各个省份。建国初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际从全国调干部到宁夏,涉及到许多省;“三线建设”时期迁移到宁夏的诸多的工厂和人员,涉及到许多省;五六十年代,动员文化教育领域知识分子支援宁夏,涉及到许多省;改革开放后来宁夏从事个体经营、商贸活动、打工的移民,来自全国各地;一批批响应号召支宁的大学毕业生来自全国各地,一批批军队转业干部来自全国各地。二是移民来源的阶层、职业呈现多元化。宁夏当代省级移民来源包括有大量的干部、大批的知识分子、大批的知识青年、大批的农民、大批的工人、大批的经商者,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职业。

从大股的移民来看,宏观上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初从陕北调来大批干部;20世纪50年代陆续从北京迁移到宁夏的大批移民;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际从浙江省迁移到宁夏大批青年;20世纪60年末从天津迁移到宁夏的大批医生;因支援三门峡水库建设而迁移到宁夏的大批陕西、河南省移民;响应党和政府号召,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来到宁夏“上山下乡”的大批知识青年。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类型以不同的省份为主。

从不稳定性移民(流动人口,又称为农民工)的情况来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2000年人口普查反映出由外省流入的人口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一半以上的省外迁移流动人口(10.08万人)在银川市辖区居住。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省外迁入宁夏的流动人口来自东部地区2.88万人,占迁入人口总数的14.96%;中部地区4.42万人,占23.02%;西部地区11.90万人,占62.02%。

另外,从移民的迁入区域的分布来看,呈现遍地开花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即移民遍布全区各个区域,所有的市县都有迁入人口,但最为集中的是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形成典型的移民城市。以银川市为例,80%以上的人口为外地人及其后裔。这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量的移民涌入银川所逐步形成的格局。据统计,从1952到1958年,6年中银川市全市人口共增长107660人,平均每年增长17942人。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增长人口多,达64274人,平均每年增长10712人,形成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再来看看石嘴山市的情况:1949年解放初期,石嘴山市区人口仅有1486人,到2000年底,市区人口已达328515人,人口猛增了220倍,占全市总人口的47.49%,成为在全区人口数量仅次于银川市的中等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即移民迁入)是石嘴山市区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前来石嘴山地区参加工业建设。1949~1990年间,石嘴山市迁移人口增长18万人,占纯增人口的37.5%;1971~1990年市区迁移增长占纯增人口的52.3%。据20世纪80年代调查资料显示,市境外省人口及其后裔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60%~80%。

以上我们简要地勾勒了宁夏移民的历史脉络。回顾宁夏历史与现实,移民潮滚滚而来。这一浪潮并未结束,展望未来,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宁夏的移民历史将谱写出新的更加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