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10458100000006

第6章 丝路上的重要枢纽—突厥、西域胡人在宁夏的足迹

隋朝时期,今宁夏地区成为突厥、铁勒、吐谷浑、粟特、党项等民族聚居区。北魏时期,生活在今中亚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入居中国。至隋朝,粟特人“昭武九姓”定居宁夏。20世纪80年代,在隋唐考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固原南郊隋唐墓地的挖掘,首次揭示了这种情况,共发掘隋唐墓7座。固原这批粟特人墓地,最早者史射勿埋葬于隋大业六年(610年),史射勿及其以后的史姓人都是入仕隋唐王朝的武将、官吏。据史射勿墓志记载:“公讳射勿,字磐陀。平凉平高县人也,其先出自西国。”西国指昭武九姓中的史国。这些流寓中国的中亚粟特人均以国为姓,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康、米、史、曹、何、安等姓,统称为“昭武九姓”。这些民族的到来,说明了隋唐王朝国力兴盛,丝绸之路畅通。宁夏南部固原地区成为丝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突厥族起源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之北,还有一说突厥的祖先是十六国末期的“平凉杂胡”。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正式建立突厥汗国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不久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汗国。553~572年,西魏末北周初,突厥汗国达到全盛,有控弦之士数10万,完全控制了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突厥汗国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胁。连年入侵,给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军队大败突厥,颉利可汗率10万多人归降唐朝,灵州分别接受并安置了突厥降户,按部落由其酋长统领,在灵州设受降城。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在平高县(今固原)北部之他楼城设置缘州,以安置突厥降户。神龙元年(704年),以他楼城为萧关县(《旧唐书》卷38),隶属于平凉郡原州(今固原)。这里的突厥降部基本上都以其酋帅为都督管理事务。

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唐太宗令江夏王李道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代州都督薛万彻等分数道出击薛延陀。回纥首领在唐军的支持下,大败薛延陀,其部众遂南过贺兰山直抵黄河,回纥拨野古、仆骨、多滥葛、阿跌、斛薛等各部遣使至灵州相会。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赴灵州,大会突厥、铁勒、回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首领。诸少数民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为五言诗勒石以序其事”。唐太宗至灵州时,铁勒诸部落的俟斤、颉利发等所遣使人陆续到灵州的数千人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太宗从其请,并写五言诗,一首内有“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句,勒石立于灵州,以纪其功。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在灵州境内以南设置宥州以安置来降的突厥人,设鲁、丽、含、塞、依、契六州,即史书里记载的“六胡州”。与缘州不同的是,宥州六州以唐朝官员为刺史,自治的权限相对缩小。六胡州,是为降附之突厥而设,后来西域的康国人也入住这一地区。唐人李益有诗:“圣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说明进入灵州的少数民族已经不少。六羁縻州的人口,据《旧唐书·地理志》载,燕然州190户、978口,鸡鹿州132户、556口,鸡田州104户、469口,东皋兰州1342户、5182口,燕山州430户、2176口,烛龙州117户、353口,共计2315户、9714口。贞观二十年(646年),薛延陀部为唐所败。之后,铁勒诸部内附。第二年,唐政府设立六都督府及七州,其中以浑部置皋兰州。武后时期,浑部又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甘、凉间,一部分迁于灵州。开元元年(713年),为迁入灵州的铁勒浑部立东皋兰州,侨治于鸣沙。此后,还有铁勒部迁入宁夏,主要在北部灵州都督府辖境内。20世纪90年代,在宁夏青铜峡市境内玉泉营农场出土有唐代铁勒人墓志,为研究唐代民族迁移提供了珍贵史料。据《新唐书·地理志》,在灵州都督府下的回纥羁縻州有:燕然州,隶属于燕然都护,侨治回乐;侨治回乐者,除燕然州外,还有鸡鹿州、鸡田州;侨治鸣沙者有东皋兰州;侨治温池者有烛龙州、燕山州。东皋兰州即原来的皋兰州,回乐、鸣沙、温池皆当时灵州所辖县。咸亨二年(671年),凉州的吐谷浑诺曷钵部落移居鄯州后,不安其居,又因鄯州地方窄小,不久再徙于灵州之境,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来管理事务。

安史之乱后,河、陇陷入吐蕃。徙党项民族所存者于灵、庆、银之境,灵州是重要地区之一。党项民族开始入居灵州。贞元二年(786年),吐蕃攻占灵州以东的银、夏等地区,宁夏境内的盐州一度成为吐蕃人屯驻的地方。宁夏,特别是灵州,成为防御吐蕃的前沿。692年,有党项羌内附者20万人,唐政府设朝、吴、浮、归等10州以处之,其地在灵、夏之间,即今宁夏、陕西横山一带。

唐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军乘机攻陷河、陇地区,攻占原州、秦州、安乐州(今同心下马关)和木峡、石峡、制胜、木崝、石门、驿藏、六盘等原州7关。从此,上述地区落入吐蕃之手长达80余年。吐蕃军长驱直入,占领长安。15天后,吐蕃军退屯原州、会州、渭州等地。郭子仪从叛军仆固怀恩手中收复灵州后,吐蕃军对宁夏北部地区进行轮番进攻。郭子仪率大军会同回纥,大破吐蕃军,并收回掠去的妇女4000人,获马、牛、羊、驼等牲畜不计其数。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吐蕃10万大军进攻灵州,吐蕃大将尚悉摩攻邠州,邠宁节度使马璘领兵将其击破,破吐蕃军2万余众。九月,吐蕃军又攻灵州,为朔方骑将白元光领兵击败。继之,白元光又破吐蕃军解灵州之围而去。大历六年(771年),吐蕃军攻陷青石岭,屯兵朝那城,旋即退出。大历年间(766~779年),吐蕃军频繁围攻灵州,唐军和吐蕃军之间的战斗互有胜负,虽有郭子仪、马璘、浑瑊等名将镇守,但朔方军镇实力已大不如前。吐蕃军频繁进攻,首先是掠夺人口,其次是进行破坏,在灵州一带破坏水利设施和营田,使汉渠、御史、尚书等渠道毁坏堵塞。

唐建中四年(783年),唐蕃于清水(今甘肃清水)结成会盟。此后不久,吐蕃军便毁约进攻唐境。唐将朔方士兵屯于邠、宁、庆州,于方渠(今甘肃环县西北)、马岭等县选择险要之地设置烽堡,以确保环庆路安全。北部灵州地带,虽屡遭攻击,但吐蕃军未能攻陷。吐蕃军事行动,只能绕过灵州,进攻盐、夏等地。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宰相尚结赞攻陷盐、夏等州后,每州只留守千余人,尚结赞则率大军屯兵于灵州西南的鸣沙。唐大臣崔浣到鸣沙与尚结赞会见,谴责吐蕃违约攻盐、夏州的行为。吐蕃军攻陷盐、夏等州以后,再次与唐会盟。唐会盟使侍中浑瑊与吐蕃宰相尚结赞会盟于平凉川时,吐蕃军伏兵万人劫盟,副使崔汉衡以下军官60多人被俘,浑瑊只身回京。吐蕃军趁机占据原州并以此为据点,向四周掠抢。唐以会盟失利为由,罢免马璘、浑瑊二将兵权,朝廷陷入一片混乱。吐蕃军于该年十月修筑原州城,并屯兵据守。大中三年(849年)一月,吐蕃内乱,宰相论恐热愿以秦、原、安乐3州和石门等7关归唐。唐廷命灵武节度使朱淑明等各率本道兵马前往接收。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接管原州和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木崝、石峡等关,邠宁节度使接管萧关,灵武节度使朱淑明接管长乐州,李钦接管安乐州。至此,宁夏全境重归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