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10458100000009

第9章 饮马河套戍六盘—蒙古族进入宁夏

13世纪初,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兴起。1206年,蒙古贵族首领铁木真建立汗国,称成吉思汗。此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在亚洲以及欧洲的广大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征服。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蒙古族也随之入居宁夏地区。元代,今宁夏地区人口成分复杂,蒙古人、中亚、西亚人大量进入本地。特别是安西王府在开城的设立,使六盘山地区成为蒙古人的大本营、军事基地、军屯之地、皇室人口及属户的居住地。中亚、西亚诸国征调的军士被编为探马赤军的士兵,“随地入社”成为本地编民。蒙古族开始成为入居宁夏的主要民族。从成吉思汗始,蒙哥汗及其后妃先后驻跸六盘山,继之元朝的创始者忽必烈经营关陇,驻军六盘山,后来安西王一世忙哥剌、二世阿难答、三世月鲁铁木耳,这些成吉思汗后裔及其他藩王,长期居住在六盘山地区。除了皇族,还有蒙古族的官吏、士兵,以及平民阶层的游牧民等入居宁夏。

为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忽必烈明确了分封诸子,并与在军事方面实行皇子宗王总兵出镇的政策相结合。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封嫡子、皇太子真金同母弟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今陕西西安)、六盘山为封地,驻兵六盘山。同时在六盘山的开城修建安西王府。安西王忙哥剌有自己统辖的军队,这支部队曾经是忽必烈率领而转封给忙哥剌的,大约有万人。忙哥剌死后,其子阿难答和按摊不花分别袭安西王位和秦王位。阿难答是忽必烈的孙子,在其父忙哥剌死后承袭安西王爵。拉施特《史集》第二卷记载道:“因为阿难答的父亲忙哥剌的子女长不大,所以阿难答被托付给了一个名为蔑黑帖儿·哈散阿黑塔赤的突厥斯坦伊斯兰教徒,让这个人抚养,这个人的妻子名祖来哈,把他奶大,因此木速蛮的信仰在他的心目中已经巩固起来,不可动摇。他背诵过《古兰经》,并且用大食文书写得很好。他经常把时间消磨于履行戒律和祈祷上。同时,他还使依附于他的15万蒙古军队的大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

洪武初年,留下来的蒙古人参加了明政权在甘肃建立政权,驱逐元朝残部的战役“洪武七年正月甲戌,长兴侯耿炳文言:巩昌、庆阳、平凉三卫土著头目石抹、仲荣等39人随征甘肃等处有功,请授以职。从之。”固原时属于平凉卫。本地土达头目率本部族随征甘肃,有功者被授予军职。《嘉靖固原州志》载:“元万户把丹据平凉,洪武初归附授平凉卫正千户。部落散处开城等县,仍号土达。其民朴质强悍,选为兵者,类多骁勇善战。”据记载,永乐八年,固原土达兵参加了永乐皇帝明成祖第一次亲征漠北鞑靼战役,至斡难河。

从境外归顺的蒙古人亦称“土达”。明建国以后,有相当数量逃往境外的故元官民的蒙古人,由于在中原近百年的生活,已不习惯于漠北的游牧生活,他们决定接受王朝变更的残酷现实,归顺明王朝。从洪武初年至宣德年间,形成了一次长达60余年的境外蒙古人归顺明王朝的运动。他们携家带口,甚至整部落地赶着牛羊牲畜,陆续返回内地。在汉族为主体的封建中央体制下,蒙古人困难地、逐渐地融入了明朝社会。洪武初年始,安置西北归降的蒙古等少数民族成为明廷要政。洪武十一年,有凉州的故元朝蒙古族官吏和百姓约2000人归降,朱元璋命迁徙安置于平凉府(包括固原)一带,并给口粮安置。朱元璋认为“人性皆可为善,用夏变夷,古之道也。今所获故元并降人宜内徙,使之服我中国圣人之教,渐摩理义,以革其故俗”。

永乐年间,西北边境的蒙古人归顺明王朝的运动达到了高潮。先后归回的有故元“伪国公”“伪丞相”“王”“平章”“司徒”“同知”“知院”“太尉”等。他们率部而归,人数一批最多有时达数千、数万,牛羊驼马达数万至10余万。从携牛羊牲畜情况得知,他们并非完全无法生存,而是自愿回归。

固原为土达主要聚居地,以部落聚居。成化五年,总督陕西军务右副都御史项忠等奏:“固原地方延袤千里,水草丰茂,畜牧蕃多。内为土达巢穴之所,外为北虏出没之场……”部分土达已深受农耕文化的同化。据《明实录》记载:“宣德元年六月戊寅,镇守河州右军都督佥事刘昭言:奉敕选平凉、临洮、巩昌、洮、岷、河州等卫府士军土民如法训练以备用。缘土民素事耕稼,不习武艺,且敢勇者少,未见可用,请散遣归农,止以土军训练备用。上曰:古人寓兵于农,训练有时,但今边圉无事,姑从之。”土达已以耕稼为业。

明初以来大批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在宁夏地区的蒙古人后来被回族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