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0479200000025

第25章 二十年代世界各国的局势(5)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卷入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间较晚。1931年秋,巴黎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法国始卷入经济危机。这一年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翻了1番,与最好的年份1929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23%,钢铁产量下降37%,百人以上机构中的工薪人员减少14%,食品批发价下降12.7%,营业税下降28%,各种有价证券下降60%。

在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下,各种法西斯组织利用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乘机扩大影响,以求发展。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是“法兰西行动”、“爱国青年”、“法兰西团结”、“法兰西化”等组织。这些组织成员大多数是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他们人数众多,有很大的煽动性。他们在报端骂街,组织游行示威,冲击国家权力机构。他们甚至提出“宁愿要希特勒,而不要勃鲁姆”。他们的目的是要推翻共和国,建立一个由他们控制的法西斯政权。这些组织得到了垄断资本家和官僚的支持,拥有大量资金,有的甚至可以获得武器。

在这些法西斯组织中,影响最大的是“火十字团”。它于1927年成立,当时是个非政治性的荣誉退伍军人协会。1931年,弗朗索瓦·德·拉·罗克上校接管该组织后,很快便把它改变成一个反议会的、准军事性组织。该组织与其他组织一起,在1934年2月6日发动了巴黎武装暴动。参加暴动的4万名法西斯分子,有14人被打死,655人被打伤;共和国卫队方面死1人,伤1644人。

对于这次暴动的性质,战后法国国民议会的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认为:“2月6日的暴动是一起反对议会的事件,企图推翻政权;其意图是利用群众暴动,赶走众议员,占领众议院,然后在巴黎市政厅宣布成立极权主义政府。示威游行队伍向波旁宫的进军,在一市各区散发的传单和下达给民族主义帮派组织的命令都可以证明这一点。示威游行不是自发的,而是精心策划的真正的暴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法国军方就开始考虑下一次战争的应急措施,其焦点集中于边境防御问题上。1920年1月23日,法国陆军最高军事委员会在重新建立时就郑重声明:法军必须研究“对国土或海岸线防御体系的总体编成”。这句话,实际上是日后法国最高统帅部提出和确定构筑绵亘防线的基调。

经过将近10年的研究论证、勘测和设计,1930年1月14日,经参众两院批准,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在东北边境建造防线的法令,并用1929~1931年任陆军部长的马奇诺的名字命名,称马奇诺防线。同年初,防线主体工程全面动工,负责施工的是贝拉居将军主持的筑垒地区组织委员会。到1935年底,防线峻工,前后耗时5年有余。

马奇诺防线位于法国的东北部,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筑垒地域和贝尔福筑垒地域,其中尤以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防御工事最强。在重要地段筑有地上和地下工事,沿莱茵河一线设有两道防御体系,以适于环形梯次防御。地上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筑有数层地下室,包括指挥所、体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水电站、通风过滤室等。工事之间由地下暗道相连接,便于人员或车辆机动。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共构筑永备工事约5800个。防线内设有反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岩等反坦克障碍物。防线前面有地雷场、金属桩、木桩铁丝网、通电铁丝网等防步兵障碍物。

马奇诺防线耗资60~70亿法郎。它的建成,使法国人相信他们可以轻易阻挡德军的进攻。法国军事学院的一位著名教授肖维诺将军在1938年明确指出:“在法国,快速的入侵战争也称运动战已成为历史……今天防御力量已成10倍的增强,准备打短期战争的国家是去自杀……坦克是给短期战争带来新的回响。他们的缺陷是显然的……正是连绵的防线折断了战斗的翅膀……对连绵防线的担忧已组成了和平的因素。”肖维诺根据自己的计算断言,由于法国整个东北边境线上(400公里)有连绵的筑垒正面和拥有必要数量机枪的及时展开的军队,将能“遏制德军3年之久”。不仅如此,法国官方文件还极力宣称:“为掩护国家领土免受外来入侵而建造的整个永备工事体系,使我们现在就能做到:在只需动用较少人员的可靠掩护下进行动员;更好地保障我国的大工业区和边境重镇;为我军作战保证有坚强设备的基地。”

马奇诺防线成了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实行消极防御战略的基础,其后法军制定的一系列作战计划均以马奇诺防线为中心。其中,最为有名的是1933~1935年付诸实施、后来在大战中为法军所采用的“D”字作战计划。

“D”字计划是在甘末林将军主持下制定的,它的思想核心是阵地防御。计划拟制时,法国设想德军将要像1914年那样,经过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因此,计划规定,集中法国东北战线左翼联军基本兵力,其中包括一些机械化部队,在德军入侵比利时时向比利时腹地作远距离的机动,以便在阿尔贝特运河和戴尔河一线迎击敌人。由于比利时和荷兰保持中立,在德军入侵前与英军联合作战计划,这就意味着直到德军发动进攻时,英法联军才能进入比利时。

为配合这一作战计划的实施,法国还制定了“布雷达”计划。该计划要求集中大部分机动部队(2个摩步师、2个机械化师和3个机动师)进入荷兰南部布雷达地区,实施更远距离的防御。法国最高统帅部深信,这个计划为法国的防御体系增加了深度;同时,远距离防御可以迟滞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从而有利于稳定马奇诺防线,并把战场引向国外,既可保护比荷等盟国免遭侵犯,又可保护法国边境工业区。然而,这个作战计划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实施远距离防御必须进行远距离机动,而在机动过程中,很难设想英法联军肯定不会同德军发生遭遇战,而且在马奇诺线末端与英军防线间的缺口处,防御工事特别薄弱,一旦被突破,联军后路被敌切断,其结局是不堪设想的。更为重要的,它摒弃了机动防御和主动出击等积极作战手段,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给了对方。所以,这是一项招致兵败国破的糟糕计划。

1930年5月,法国外长白里安就曾向欧洲27个国家建议,组织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联邦,但拒绝邀请苏联参加。英国不愿看到法国在欧洲事务中唱主角,遂提出组织欧洲合众国的反建议。德国急于扩军备战,不愿在行动上受约束,它既不接受法国的建议,也不同意英国的建议。意大利持折衷意见,即推迟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结果使法国的建议落空。

法国1930年6月30日把它的最后一批军队撤出德国的莱茵兰,这一做法也许是得不偿失的。法国比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日期提前5年撤出军队。这主要应归功于德国的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斯特列斯曼,他是一位谈判能手。法国从这一行动中,将会得到什么好处现在尚不清楚。法军驻在莱茵兰是为了保证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不再重新武装。德国人一直在反对占领军,但是现在他们被不断增长的失业率和政治上的不稳定弄得惶惶不安,他们对法国的提前撤军不见得会表示感谢。法国军队一走,德国就不得不向莱茵河左岸派遣部队。德国还必须尊重莱茵河以东30英里的非军事区。这是凡尔赛和约原文所规定的,并且由德国在洛迦诺加以确认。负责监督占领的法国高级专员保尔·蒂拉德受到外交部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