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的忠告(智慧生存丛书)
10523200000032

第32章 永远做个智者(4)

书要一本一本读,不要一本没完成便开始第二本,要有决心,更要有恒心。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本书。现在我希望你能好好阅读它。你将会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在以往任何一本出版的书中都找不到的知识。所以,千万不要为了一本书而放弃一次与许多出色人物的聚会,因为你获得的将是数倍于书本的知识。然而事实却是,我们都奔波于忙碌的工作和喧嚣的娱乐中,一天中难得有闲暇时间。因而许多学者自然把在那段时间读书当作一种最美的享受和愉悦。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何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第一,那些毫无意义的书只会起到一个作用——浪费你的时间。这类书的作者常常是那些缺乏思想深度的慵懒的人,他们专为那些同样懒散而又无知的人写书。规模稍微大一点的书店都会有这种书。鉴于它们毫无阅读意义,你还是不碰为妙。

第二,书要一本一本读,不要一本没完成便开始第二本,要有决心,更要有恒心。我建议你先从现代史中挑选几个特别重要而且又合你胃口的时代,再按时间一一罗列,深入调查。因为我觉得现代史与你的未来关系很大,在搜索资料时要注意分清主次:与中心事件相关的书应当先考虑,不要管其他的书;然后做一些资料补充工作,包括阅读一些比较可信的史书、档案、回忆录等,并作好比较分析。

注意,我这里想强调的是你在做这些工作时一定要做到集中精力,而不是让你把它像学问一样研究。当然,你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来利用时间。但要记住,读书时有主次地做系统的研究比同时对几个主题进行研究更有效。

有时你会发现,不同的书的内容会产生矛盾,甚至还会截然相反。这时候你就需要另外的资料了。这样做会使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绝非自找麻烦。因为有些事件的内容绝不是靠看几本书便能了解透彻的,你往往还需要了解一下当前政界和学术界的争论,不断地向别人请教,这样你的脑海中才会出现有关这一事件的综合印象,你的这方面的思绪也便源源不竭地汇入脑海。这样得到的知识将异常完整,而且使人记忆深刻。

你踏入社会后,依然要读许多书。我把在你这个年龄段应该如何读书的方法归纳了一下,有这么几条:

1.踏上社会之后,你并不需要读太多的书,有时利用多方交往得到的信息远比一本书更能增长你的见识。

2.无益之书勿碰。

3.围绕一个主题,多方参阅相关书籍。

如果你能踏踏实实地做到上面几点,那么每天30分钟便可成就你一生。

实践出真知

人们常常批评一些年轻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是因为他们性情浮躁,注意力涣散,从不用“心”做事。如果凡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还不如不知,即使知道了也属枉然。

当你打开这封信的时候,你大概正准备动身离开威尼斯前往罗马。你可以按照我上次写信告诉哈特先生的话那样,到了罗马之后,沿着亚得里亚海到利米尼、罗列多、安可娜等地去看看。每一个地方都有观赏价值。只不过不用花太多时间,大致观赏一下便已足矣。不过对于一些不容错过的古罗马遗物,举世闻名的建筑物和绘画雕刻,我还是希望你能认真地观赏。如果你想少花点时间,那就只能看表面了。那些必须靠近前去仔细欣赏的东西是需要你多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

人们常常批评一些年轻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是因为他们性情浮躁,注意力涣散,从不用“心”做事。如果凡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还不如不知,即使知道了世属枉然。

看过你寄来的旅游随笔之后我很放心。因为你似乎仔细观察了每个景点,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也算是不枉此行。

只有一个从头到尾都是傻瓜的人才会把旅行当成是一项不停地转换目的地的活动。这些人旅行时关注的只是旅行的下一站会在哪里,或者有关食宿方面的问题。旅行中简单地满足于教堂的尖塔、大钟或是豪华别墅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收获。那还不如闭门不出。

与此相反,有的人却会处处留心当地的人文及地理环境。通过交往,他们便对当地的政治环境、社会风貌、商品贸易、风俗特产等有了深入地了解,也有人通过与当地知名人士深入交往来了解当地独特的礼节或当地人的民族特性。这样的人能从旅行中受益无穷。所以他们每旅行一次,智慧便更上一层。

在旅游上,我有一个忠告:把你要旅行的地方变成“好奇心的聚会”。比方说你即将游历罗马。罗马是一个艺术之都。它凝聚了人类的各种感情,并用栩栩如生的形式来表现这些感情。几乎没有第二座城市有它这样的艺术成就。希望你对罗马的游览不要仅仅满足于古罗马神殿、梵蒂冈宫殿或万神殿,但愿你能使需要十天才能获得的信息在一分钟内便能被牢牢掌控在你手中,这个城市值得你探究的问题实在有太多太多。例如罗马帝国的本质,教皇权力的兴衰,宫廷的政策,主教的措施,教皇选举会议的秘闻等一系列有关于这个被称为强大的国家的罗马帝国的问题。

在到达一个地方之前,你应该先利用一些简介该地历史和现状的小册子来熟悉一下当地。或许它们并不完美,但也可以在某个时候帮你指明方向,至于想进一步了解,那就需要向当地人请教了。

还有,对于一些不清楚的事情,你最好请教那些对此事经验丰富又曾经进行反复思考过的人。

再详尽的书本也不可能完整。因为那些书的作者都是一些并不是透彻地了解该国情况而抄袭他人作品的人。而他们抄袭的对象往往又是同样不求甚解的人所写的书。

我当然不是在否定那些书的阅读价值。它们还是有阅读价值的。至少它们可以帮你解除一些疑惑。没有它们,你便会对那个地方一无所知。当你知道一些原本不明白的事情后,那就最好去向当地一些熟知内情的人询问了。例如,你可以向士官打听有关军队的知识。因为一般说来,不管什么人都不至于会讨厌谈论自己的工作,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总有一份特别的热情。再者,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事很容易扯上一些相关问题。因此你若在一个集会上遇见军人,不妨问他各种问题。只要你想知道,任何问题——训练方式、军服分配方法、军饷、检阅、宿营地等——都可以发问。心之官则思

你应该及早开始运用你的心,牢记“心之官则思”。学会思考和推理,以避免将来后悔。当然,人类的推理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但事实却证明它是你所能依靠的错误最少的向导。

现在的你应该能够做到对事情深思熟虑了。虽然在你的同龄人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但我仍旧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并热爱思考的人,这样你就可以学习真知,到达真理的殿堂。

说句心里话,这样的要求对你而言确实有点苛刻。因为当初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做不到上面的这些要求。为了能让你从中吸取教训,我今天就把我当时的不足之处说给你听。至于面子问题,我早已抛之脑后了。

事实上,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如何独立自主地思考。以后虽然稍微懂得一点,但思考的对象却都是一些零碎琐事。对于书本,我不求甚解;对于朋友的话,我来之不拒,从不知道进行分析评判。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自己花大力气去探寻真实有意义的东西这么麻烦,还不如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简单省事。产生这种草率行事的习气的原因,我觉得有两方面:其一,我觉得做人太较真活得很累,没必要;其二,我贪玩的天性使我沉迷于享乐之中。对于上流社会,我不免有点反抗情绪,至于好感,那就不用提了。正由于如此,我一直被偏见牵着鼻子走,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判断力。不知不觉中,我对谬论的满足已取代了对真理的追求。不过,自从我立志花时间去独立思考、推理,并开始尝试后,你都无法想象我对事物的看法有了多么惊人的改变。与过去我总是用权威的观点,或是那些自欺欺人的观点看问题相比,此时的我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有条不紊。不过话虽如此,由于受以前长久习惯的影响,我还是犯了许多错误。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单凭个人力量是很难将其改变的。

我曾经有一些偏见,除了孩提时代和关于女人们的那些偏见——诸如对怪物、幽灵、噩梦等的错误观念——之外,就是对于古典的狂热的信任,这是我读过许多古书、接受许多老师的教诲之后自然形成的。以前我深信,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早已没有了理性和诚实;而这二者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却是很出色的。你永远也想象不到当时的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多么绝对。我竟然认为,荷马与维吉尔不会有错误,因为他们是古代的;弥尔顿与塔索的作品缺乏思想,因为他们是现代的。我甚至还狂妄地叫嚣,按照古人观点,西塞罗多么荒谬,多么不符合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当然现在我的看法已不是这样了。我不需要凭借所谓天才的努力便深深了解到:现代人与3000年前的人本质其实是一样的,要变的或许只是时尚习俗而已。如同我不再以为3000年前的动植物比现在的更好一样,我再也不认为3000年前的人类比现代人更可靠、更勇敢、更英明。现在我不会去担心会违抗古人的爱好。阿喀琉斯是荷马的英雄,但事实上他却是个残暴的人,还是个恶棍无赖,他一点也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为了一个妓女与同伴争吵后,他就不愿为国家而战。后来又在个人仇恨的驱使下滥杀无辜。他自认为是刀枪不入、无懈可击的,但事实上他却有着致命的弱点——“阿喀琉斯之踵”。因而古人与现代人之间其实是没有什么分别的,美德与恶习同时并存于一个身体。那些以学者自居的人明显信奉古典,而那些虚荣无知的人却狂热地鼓吹现代。

古典情结会深深地影响着宗教偏见。有一段时间,我曾认真地相信,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英国国教作为基础,恐怕连最正直的人都毫无希望了。我当时并不了解,人们的想法或意见并不完全相同,就像自己的意见会和别人的意见不一致一样,别人的观点与我的观点也会有区别,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只要双方都怀着一颗认真而又诚实的心,即使意见不同,也不应受到责备,而应当彼此尊重,互相容忍。

我的第二个偏见,便是对所谓的“现代文明”极力推崇,以为这样就可以在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一看到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在社交圈最引人注目,且常听到有人恭维这样的人,我便毫不犹豫地把他当作自己的目标,并期待着可以以此吸引众人的目光,但我却没有进一步探求这么做的结果。其实,我这样做的真实动机无非就是不想被那些“出色的”绅士们嘲笑。当然我现在再也不担心这种事情了,到了这种年纪,那也是当然的。我现在可以不感到羞耻而又坚定地说,无论那些大人物多么博学或多么具有优雅的绅士风度,他们所引以为豪的“玩世不恭”不过是他们的一个污点。如果你希望以此来引荐自己,并期待着对方的肯定,那么你反而会适得其反:在别人心中,你的形象早已一落千丈。

为了得到一个合理成熟的判断,首先便要谨记:勿被“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所迷惑。尤其是要提防那些有较强理解力和缜密心思的人在努力奋斗过程中因一时疏忽而产生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往往披着温和的面纱。这样的错误早已数不胜数。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专政统治下,无法孕育出真正的艺术和科学”,我不禁要问了,人类头脑中的艺术细胞难道会随着人生自由的限制而被封闭吗?不见得吧。至少我尚未听到过实例。或许像诗人和雄辩家这一类人会被剥夺掉自由抒情的权利,但是他们胸中的满腔热情是永远都无法被夺走的。真正有才能的人根本不会担心有一天自己的才能会被别人夺走。许多法国作家,如: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包华洛、拉·封丹等,在公认的堪与奥古斯都时代匹敌的路易十四的压制下,将自己的写作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这足以证明上述观点的错误。不过,你千万不要误解我偏祖专制政治。其实我最讨厌的便是独裁专制,在我看来,它是一种侵犯人类基本权利的犯罪行为。

其次要注意的是,对于脑海中突然出现的想法,要充分运用你自己的反思、检验,看它是否真是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你一些时间,但却是绝对值得的。很多人都会因为排斥随之而来的麻烦而远离思考,到头来只会感叹“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所以你应该及早开始运用你的心,牢记“心之官则思”,学会思考和推理,以避免将来后悔。当然,人类的推理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但事实却证明它是你所能依靠的错误最少的向导。书籍和谈话可以为你弥补一些过失,但也不能盲目地全盘吸收。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帝赋予人的判断力的补助。

世上的麻烦事很多,“深思熟虑”尤其是多数人想省掉的麻烦。但是,孩子,我衷心希望你不会因为怕麻烦而轻易放弃独立思考。凡事皆有“度”

凡事皆有度。不道德的行为固然要避免,但对原本有的优点与美德也同样不可轻视放任。

人少不了学问,否则便会无立足之地,但如何对待学问,则必须十分谨慎。应该说,这是一门关于学问的学问——一门更高深的学问。

真理再向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任何优点或符合道德的行为,都有与其相对的缺点和不道德的形为。任其发展,优点便会成为缺点。比方说,宽容会变成宠溺,节约会变成吝啬,勇敢会变成鲁莽,谨慎会变成懦弱。由此可见,凡事皆有度,不道德的行为固然要避免,但对原本有的优点与美德也同样不可轻视放任。

不道德的行为的真实面目是丑恶的,因而它根本就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也无法抓住人们的心。当然,那些喜欢戴“美德”这个面具的人例外。合乎道德的行为本身是那么美好,以至于人们一接触它便怦然心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的迷恋程度也大大增加,最终变成一种盲目的崇拜。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并不难理解,因为人们对美的追求总是如此。

到了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正确的判断力了,它可以使道德永远合乎道德,优点永远成为优点。如果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学识丰富”也会成为一个“温柔”的陷阱,因为它会使人陷入盲目自大、卖弄学问的境地。一个处于这种境况中的人,很可能被人贬为“俗不可耐”,或者是“假道学”等。所以我希望你既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又拥有能够把握住这些知识的判断力。学识丰富的人常常自负于自己的知识,一个“决定”常挂在嘴边,从来不听从别人意见,甚至还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灌入别人头脑中,结果,受到侮辱和伤害的人便开始愤怒、反抗,甚至采取法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