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的忠告(智慧生存丛书)
10523200000006

第6章 让你的生活更快乐(6)

后来,休斯又推出电锅、电壶等家用电器,很受家庭主妇们的欢迎。这位新闻记者出身的人,在芝加哥设立了“休斯电气公司”,正式开始生产家庭电器。从此,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报馆的大门。

“妇女适合做什么?”这是1885年匹斯堡《快报》上的一篇社论。里面写道:体面的女人,只能深居简出,等待男人们来娶。如果哪个女人不幸没能嫁出去,她只能呆在父母或亲戚家中,当一个不要报酬的管家或做一个保姆。

当读到这时,一个女孩子被气得满脸通红,她抄起笔,立即给编辑写了封信,痛斥社论的观点。信中写道:国家正把一半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技巧白白地浪费掉,妇女应该在社会上占有与男人同样的地位。这位18岁的女孩子没敢在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不过这是她最后一次没有理直气壮地做妇女应该做的事。

她就是伊利莎白·科克伦。

《快报》的编辑乔治·麦登被这封没有署名的信深深地感动了。无论里面的文体,还是逻辑都是上乘的。他马上在报上发了条广告:“邀请那位写信批评我们社论的先生”和他会面,商讨今后为该报写文章之事。

科克伦来了,麦登吃惊了。从没有女人胆敢闯进报社的办公室,麦登干脆地说:他的报纸从不雇用女人。科克伦据理力争,麦登只得让步,建议她写些花边新闻。科克伦拒绝了,她坚持要写严肃体裁的文章。麦登又让步了,但他要求科克伦必须用个男人的名字。科克伦再次拒绝。正在两人争执不下时,报社的一个小伙计走过,吹着美国民歌大师斯蒂芬·福斯特的流行歌曲《内莉·布莱》,科克伦灵机一动,便用内莉·布莱作了笔名。

科克伦开始做妇女从没有做过的事。她到工厂、医院、救济院去采访。

一次,她在一个制瓶厂找到了个工作,在老鼠乱窜的车间里,科克伦与女工们一天干14个小时的活。为了挣到5美元,她们每星期得干满6天。女工们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向她倾诉她们的疾苦。科克伦仔细昕着,认真记着,她所写的揭露文章震动了匹斯堡。

19岁时,科克伦到墨西哥去采访。在那里,她写贫困,写吸毒,写政府的腐化。这一切触怒了墨西哥政府,她被迫离开墨西哥回国。回国后,她继续写,告诉美国人民墨西哥妇女的遭遇。

没多久,科克伦去纽约,在约瑟夫·普利策办的《世界报》里当了记者。她想写一篇关于布莱克韦岛的文章,这是一个坐落在纽约东河上的疯人院。她向普利策建议说:最好的调查办法,就是她自己装扮成疯子,这样她可以与其他疯子作伴,以掌握第一手材料。普利策同意了。

科克伦开始做准备。她练习尖叫,做鬼脸,目光呆滞地盯人。然后她到纽约南部找了个供寄宿的房间。她用在墨西哥学到的几句蹩脚的西班牙语告诉房东说:她是古巴一家大财主的继承人,她现在就在这儿等从哈瓦那开来的卡车送她回家。随后她又哭又叫,呼唤着仆人。如愿以偿,科克伦被送到了医院,从那儿又被送到布莱克韦岛。

在布莱克韦岛,科克伦发现了一切:这里医生是冷酷无情的;护士是心狠手辣的;食物是令人作呕的;居住条件是肮脏不堪的。病人们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她还发现,这虽说是一所疯人院,但里面关的并不都是疯子。有些人仅仅是因为年老多病,而他们所受到的是同样残酷的待遇。他们挨打,挨饿,被关在像牢房一样的屋子里。

10天后,科克伦被“保释”出来。一回到家,她就写了一系列篇名为“在疯人院铁栏的背后”的文章。这些文章轰动了纽约,轰动了全国,迫使政府对疯人院进行调查,并拨了一笔款子用以改善疯人院的条件。

科克伦下一步的对象是美国,当时存在的一种工资低,劳动条件差,残酷剥削工人的小工厂——“血汗工厂。她看到一家纸盒厂在报上的招工广告,便去了,并被雇用了。于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6点,她被关在只有煤气灯照明的小屋里干活。厂里不少工人是12岁的女工。头两个星期,她们是没有工钱的。这样,工厂经常只雇佣她们两个星期,然后再解雇她们,分文不给。科克伦又以她那犀利的笔,写出揭露文章,并敦促法律要保护这些女工。

科克伦以自己的勇气,为美国妇女争取了不少荣誉和权利。但她并不因此而满足。她还要征服更大的世界。1872年,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写了著名的畅销小说《80天环游地球》。书中的主人公菲利斯·福格经过各种困难,用了80天做了一次环球旅行。科克伦宣布她要打破这个纪录,《世界报》同意支持她。就这样,1889年11月14日早上,科克伦从新泽西州出发了。

不顾狂风暴雨,不畏疾病骚扰,科克伦不停地走着,不间断地给《世界报》发回电报和信。全国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好奇注视着这个女孩子。美国欢腾了,有人为她写书,有人为她歌唱。多少种鲜花,多少列火车,多少匹赛马都以科克伦命名。当她抵达旧金山时,成千上万的人到码头上去迎接她。妇女们举着旗帜走在她的马车前,乐队为她奏乐,观众为她欢呼。在乘火车横跨美国时,每到一站,人们都热烈地欢迎她,在堪萨斯州,甚至有人让她竞选州长。

她回来了。经过72天,她回到了新泽西州的码头。她创造了环球旅行新记录。美国妇女为她感到自豪。新泽西州的州长就此说过:“美国妇女再也不会受人歧视了,她们将被看做是有决心的,有独立精神的,并能在任何情况下照料自己的人。”

以后的一生,科克伦也一直在为改善美国妇女的地位作斗争。她自己办了报纸,还经营了工厂。后来她的厂子倒闭了,她又回到纽约,在《纽约晚民》当了名小记者。

1922年,伊利莎白·科克伦去世了。她的一生为美国妇女的解放做出了贡献。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十九条修正案,承认妇女有选举权。妇女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时代变了,妇女不再满足只是呆在家中,她们走向了社会。

充满挑战的生活时常很艰辛,但艰辛过后便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不断挑战生活,超越自我,世间才会留有你我生活的足迹。

你愿意过平庸的生活吗

不要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有钱人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他把仆人们叫到一起并把财产委托他们保管。依据他们每个人的能力,他给了第一个仆人十两银子。第二个仆人五两银子,第三个仆人二两银子。拿到十两银子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十两银子。同样,拿到五两银子的仆人也赚到了五两银子。但是拿到二两银子的仆人却把它埋在了土里。

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主人回来与他们结算。拿到十两银子的仆人带着另外十两银子来了。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奖赏吧。”

同样,拿到五两银子的仆人带着他外加的五两银子来了。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奖赏吧。”

最后拿到二两银子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把钱埋在了地下。”主人回答道:“又懒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到银行家那里,以便我回来时能拿到我的那份利息,然后再把它给有十两银子的人,我要给那些已经拥有很多的人,使他们变得更富有;而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人,甚至他们有的也会被剥夺。”

这个仆人原以为自己会得到主人的赞赏,因为他没丢失主人给的那二两银子。在他看来,虽然没有使金钱增值,但也没丢失,就算是完成主人交待的任务了。然而他的主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想让自己的仆人顺其自然,而是希望他们能主动些,变得更杰出些。

不要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人类永远不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是在我们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会越来越高。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本性。

对于我们来说,顺其自然是平庸无奇的。平庸是你我的最后一条路。为什么可以选择更好时我们总是选择平庸呢?如果你可以在一年之外弄出一天,那为什么不利用这365天呢?为什么我们只能做别人正在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超越平庸?

不要总说别人对你的期望值比你对自己的期望值高。如果哪个人在你所做的工作中找到失误,那么你就不是完美的,你也不需要去找借口。承认这并不是你的最佳程度。千万不要挺身而出去捍卫自己。当我们可以选择完美时,却为何偏偏选择平庸呢?我讨厌人们说那是因为天性使他们要求不太高。他们可能会说:“我的个性不同于你,我并没有你那么强的上进心,那不是我的天性。”

超越平庸,选择完美。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手头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

在某大型机构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上,有句很让人感动的格言。那句格言是:“在此,一切都追求尽善尽美。”“追求尽善尽美”值得作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格言,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这格言,实践这一格言,决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竭尽全力,以求得尽善尽美的结果,那么人类的福利不知要增进多少。

人类的历史,充满着由于疏忽、畏难、敷衍、偷懒、轻率而造成的可怕惨剧。不久前,在宾夕法尼亚的奥斯汀镇,因为筑堤工程没有照着设计去筑石基,结果堤岸溃决,全镇都被淹没,无数人死于非命。像这种因工作疏忽而引起悲剧的事实,在我们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无论什么地方,都有人犯疏忽、敷衍、偷懒的错误。如果每个人都能凭着良心做事,并且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那么不但可以减少不少的惨祸,而且可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

养成了敷衍了事的恶习后,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人们最终必定会轻视他的工作,从而轻视他的人品。粗劣的工作,就会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做着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还会使人丧失做事的才能。所以粗劣的工作,实在是摧毁理想、堕落生活、阻碍前进的仇敌。

要实现成功的惟一方法,就是在做事的时候,抱着非做成不可的决心,要抱着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而世界上为人类创立新理想、新标准,扛着进步的大旗,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就是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尚佳”为满意,或是做到半途便停止,那他绝不会成功。

有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许多年轻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轻率这一点上。这些人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从来不会做到尽善尽美。

大部分青年,好像不知道职位的晋升,是建立在忠实履行日常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的。只有尽职尽责地做好目前所做的工作,才能使他们渐渐地获得价值的提升。

相反,许多人在寻找自我发展机会时,常常这样问自己:“做这种平凡乏味的工作,有什么希望呢?”可是,就是在极其平凡的职业中、极其低微的位置上,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己全部的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使自己有发挥本领的机会,满足心中的愿望。

做完一件工作以后,应该这样说:“我愿意做那份工作,我已竭尽全力、尽我所能来做那份工作,我更愿意听取人家对我的批评。”

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水岭在于: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地,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疏忽。

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在工作中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允许自己只做到次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不能只完成百分之九十九。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工匠,应该永远带着热情和信心去工作。

威廉·格斯曼跳了无数次槽,有人问“跳槽那么多对吗?”威廉·格斯曼说:“我换工作很快,但有一个线索。因为期待一个更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可能给你的是以货币的形式,或者是以其他的方式。”他认为心理的满足是最重要的,他无法忍受平庸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他做了一个其他人认为很冒险的选择:一家美国公司派他去印尼工作,当时印尼经济很落后,而在美国本土他满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我觉得在那里工作我能一眼看到未来的样子,也就是未来是可以预期的,所以,对我来说,我想超越自然和平常。”

在印尼工作了一段时间,威廉·格斯曼被一家美资跨国药企挖走,又回到了美国。“公司给我做了很大的栽培,她把你的前途都给铺好了。”但这又不是他想要的,威廉·格斯曼只为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半。接下来他开始了金融分析师和投资经理人的工作。

任何的选择事实上都有一个机会成本,威廉·格斯曼在转化的过程中提倡一个目标,“我要求我待的地方要有发展前景和机会。如果我在的位置没有可能成功,或者无聊,我就会离开。”

这是威廉·格斯曼给自己现在工作达到目标的时间,他的目标是一年内树立品牌,“如果到那时品牌还没有出去的话,说明本身就是失败的。”

现在他的公司做的是电信增值服务,一端联系的是终端客户,另一端是网关,所以公司处在一个连接的位置上,深入的技术,高度的协调能力,都是必须的。威廉·格斯曼的担子很重。

威廉·格斯曼说他非常同意人必须为组织创造价值而企业所做的事要给社会提供价值,他注重结果,“消费者不会因为你的设备先进或者工程师厉害而原谅你的错误。出了问题责任就在于领头人。”

百分百投人才可能百分百成功,威廉·格斯曼把生命浓缩了,持续了这么多年,他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都不会少于12小时。

要想活得精彩,必须有超越自我、超越平庸的勇气和魄力。美国著名学者乌尔曼曾说过:“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破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超越平庸首先要有自信。自信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品质,那就是相信自己未来的存在会更有价值,在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都充满实现这种价值的热忱、毅力与决心。自信者有一千个成功的理由,自卑者却有一万个失败的借口。其实,每一粒入土之后的种子都无法选择阳光和温度,最终破土而出的只能是那些不屈不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