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戒律、经营的戒律、营销的戒律大全集
10540300000058

第58章 文化经营的戒律(3)

(1)探索期:“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渴求。文化整合的探索期是指全面地考察整合对象原有文化的状况、原有文化同购并企业的差异和冲突的可能以及根据考察的结果做出初步的整合方案的时期。购并双方要努力缓解文化冲突,就得明确地承认购并企业中存在着文化差异,而不是无视或忽视这些差异,如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声誉等。了解双方的方法很多,从基本的展示和介绍会议、“企业简讯”上的文章或“跨企业会议”到更深入的跨文化分析等。在这方面,专业的咨询公司能提供对双方企业特性的公正分析。更简单起见,经理们和职员们可以把其企业文化“画”出来,即用图解来表示文化差异对他们的影响,这为随后的文化分析提供了可视化的起点。

(2)碰撞期:“障碍焦点”的监控。碰撞期为文化整合开始执行的阶段,也就是文化整合步骤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变革举措,如新的组织结构的建立、管理层的调整、人员的精简或启动较大的项目等。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是对于“障碍焦点”的监控。所谓“障碍焦点”,是文化整合过程中可能起到重大障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是某一个人、一个利益团体、原企业的一种制度等。随着文化整合步骤的执行,障碍焦点将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碰撞期由于新旧文化的直接接触或碰撞,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在碰撞时把握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强度的关系也是监控障碍焦点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被认为是“郎才女貌”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谈判的最后阶段,公司名称问题成了障碍焦点,因此差点谈崩。德国人开始时曾经坚决要求反映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历史和他们的公司是合并公司的较大部分这个事实,坚持取名为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公司。而克莱斯勒公司则同样坚决要求把他们的公司排在前面,建议取名为克莱斯勒-戴姆勒-奔驰公司。最后,还是由实际生活经验得来的理智占了上风。解决的办法是戴姆勒-克莱斯勒这个名称。奔驰公司虽然对去掉“奔驰”这个名称感到伤心,然而这个名称还将继续存在,因为,产品将保持“梅赛德斯-奔驰”的牌子。

(3)磨合期:“中立点”的寻找。磨合期是指两种文化逐步走向融合的一个较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新的制度或管理层的调整业已完成,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维护和调整这种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贯彻。试图寻找双方的“中立点”或许是一个有效的跨文化磨合方法。所谓“中立点”,是指与双方文化都不矛盾的第三点。

在时代公司与华纳公司的合并案中,时代公司为“过多的会议”而头疼,华纳公司则认为自己“缺乏交流”。时代公司倾向于“过多地强调总公司层面”,而华纳公司则“过多地强调分权”。于是双方开始寻求不用许多额外的会议就能改善人力资源交流的方法和不用开发新的项目而给组织以更多责任的办法。这样,华纳公司的人力资源功能带进了时代公司办公室,合并后公司的利益分配机制交由时代公司的专家和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管理。结果,时代公司给合并公司带来了它最强的技术和合作项目,华纳公司带来的是更多的企业能量和创造力。

(4)拓创期:“基因点”的交合。拓创期是在文化趋向融合的基础上,被购并企业开拓、创新或整合出新的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开始点相对前面三个时期来说是较为模糊的,因为很可能文化碰撞的过程就是一个开拓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结期显然也是不可预期的,它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下去。要融合两个可能有排斥性的组织文化,可解剖出其文化中的“基因点”,即双方文化中有价值的恒久存在的“基因密码”。对优秀的进行交合,对平庸和低下的进行摒弃,这样便能催生出一个整合的有勃勃生机的购并企业新文化,造就生生不息的新的细胞体。拓创期的文化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对于购并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补充,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原企业的肯定,只有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上开拓出更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融合。

3.并购企业文化整合中需注意的问题

(1)整合并非是收购方企业文化替代被收购企业文化。

其一,被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必然存在适合其经营环境与背景的合理成分,对于这些合理成分的处理不应当简单地抹杀,而应积极寻找一种途径,使其与收购企业的主流文化相融并蓄,共同发挥作用。毕竟文化整合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促进被收购企业尽快步入正常经营轨道的一种手段。如三九集团在并购雅安制药厂后,向后者移植了“三九模式”,但考虑到当地的特殊文化,三九集团将最高职位与最低职位之间的工资差额从18∶1缩小到5∶1左右。这一调整虽然与三九集团的企业文化有所冲突,却无疑更利于被收购企业人心的稳定与长远的发展。

其二,对于企业文化的整合一开始往往会遇到来自被收购企业员工的阻力,需要假以时日来找到一个切入点,以人们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完成文化的整合。企图一蹴而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加深被收购企业员工的成见与不满,不利于整合工作的稳定与顺利进行。

(2)必须得到被收购企业员工的通力配合。如何取得各级员工的信任,将此项工作平稳、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收购方企业需要针对被收购企业的不同员工群体采取不同策略。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说,采取较为直接的方式,使用细致的分析、详尽的资料,使他们充分意识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和整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向他们说明企业未来的前景和他们潜在的得益,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对于普通员工来说,他们对全局了解较少,情况不明,心存恐惧,对变革持抵抗心理,对于他们的工作重点就要放在增强沟通、加深信任上。

浙江金义集团在并购五家三峡库区的企业时,董事长陈金义提出了“三个一样”,即“对待退休职工要像对父母一样孝敬,对待待岗职工要像对兄弟姐妹一样平等,对待在职职工要像对自己一样严格”,巧妙地将关怀与要求结合了起来,不仅打消了职工持有的某些疑虑,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干劲。

(3)整合过程中对收购企业文化的宣传至关重要。

其一,要注意区别不同的宣传对象,各种宣传信息都必须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来制作和传递,不同的时间、媒介和侧重都要有所顾忌。

其二,采用多种宣传方式,综合运用报纸、标语、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把企业文化观念传达给员工,以免千篇一律的宣传手段使受众产生抵抗情绪。

其三,宣传要做到讲清楚、讲具体、反复讲。宣传内容绝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要员工了解他们原先不曾听说或不清楚的观念,宣传务必做到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反复讲是要强化企业文化给员工留下的印象,使之真正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内心深处。

其四,认真聆听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如何采取更好的方式使收购方企业文化渗透到被收购企业,以及如何对收购方企业文化做出一定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等。

企业文化建设忽视担当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回报社会。除了外部法律所加于企业的义务之外,企业的剩余目标也包含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社区、媒体、自然环境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

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形象就是企业家的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寡体现着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一个有境界、有见识的企业家,应当带领自己的企业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益处的,如有利于加强和社会各界的沟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有利于树立和弘扬企业的文化观念和核心价值,有利于吸引人才、促销产品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因此,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将社会责任上升为公司战略,将社会责任视为公司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社会责任竞争成为跨国公司继价格、质量、品牌竞争之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2008年新年伊始,中国南方就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受灾地区的天气牵动了青啤公司上下员工的心。

2008年1月29日,青啤公司组织上百名员工冒着严寒为久困在京珠高速湖南路段的春运返乡人员送上大量的食物和衣物,帮助受困人员渡过难关。

青岛啤酒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和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是“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之一,先后五次荣获中国社会责任最高荣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荣誉的获得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以及全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很久以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它的唯一目标是要赚钱,它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那么,企业在完成其经营目标之后,要不要完成其他的目标?企业承担其他目标(也即社会责任)后,会不会影响其竞争力?企业担当这个目标后是不是就可以讨价还价,并认为它是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呢?

企业经营组织,尽管要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但是,在现代社会或者说在当今国内社会,企业已经不能作为一个纯粹意义之经济组织存在了。本来,经济活动就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而企业也只能存在于社会背景之内,企业是社会之中的企业,企业是社会当中的主体,完成了纳税任务以后,并没有充分完成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担当不担当社会责任,这是社会的期望或者是周围大多数人的期望。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担当的社会责任就越来越重。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企业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定位认识不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对社会责任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企业的盈利甚至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给社会造成长久的不良后果。这表明,唤醒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伊利集团是全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连续四年销量第一,也是唯一一家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食品企业。伊利集团在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体现了集团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追求,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伊利集团始终坚持“企业与社会共发展”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社会价值高于商业利润、安全与健康大于物质财富”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在伊利集团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发生一起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为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健康、优质的产品。

十多年来,伊利集团累计纳税60亿元,相当于伊利集团现有的总资产规模。这也就意味着,通过上缴税金,伊利集团已经向国家又上交了一个“伊利”。

伊利集团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曾为养奶牛户发放奶款230多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20亿元。为确保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伊利集团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伊利集团设立了2000多万元的风险基金,以补偿奶农在养牛过程中的意外损失,解除奶农的后顾之忧,在伊利集团的带动下,数百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企业可以从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得众多益处:一是有助于企业规范经营;二是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忠诚;三是有助于赢得公众对企业及品牌的认可;四是有助于把参与解决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五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管控风险,使基业长青。可以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管理行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成本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