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15

第15章 冷却法——控制好你的情绪,赢得孩子的合作(3)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我今天在这里却谈父母也要尊重子女。我们很多作父母的人会认为我发疯了,或者老糊涂了。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所以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千百年来历史如此。千百年来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三娘教子”、“孟母择邻”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美谈。却从没有听说过要尊重子女的责任,子女也应该要虚心地接受父母的训诲并尊至父母。然而,这并不是说受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不应该也受到应有的、起码的尊重。当然,这个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的人)的独立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一个孩子养到八、九岁,他就会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他已经有了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而对孩子的这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作父母的就应该尊重。而且事实上,我们作父母的也大都是这样作了。而且谁也不会有意去侮辱孩子,自己子女的独立人格。孩子如果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都会十分愤愤不平。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时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侮辱了孩子的人格,却并不少见。只是常常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罢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有些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又不放回原来的地方。于是父母有时要拽一个东西用,找不到就会问:“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拿到哪里去了?”如果亮亮真的拿了,而且经母亲一问马上就记起来,那当然很好,很快就可以把剪刀找出给母亲送去。

有的孩子好奇和调皮,总觉得大人的一切都好些,都新鲜,于是喜欢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拿他的钢笔写一写或做功课。等爸爸发现了,才要了回去。这些小事发生多了,就会在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一时找不到了。他们马上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或某一个孩子拿了。

“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在哪里去了?”母亲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我没有拿你的剪刀。”母亲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问:“你没有拿,怎么我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那次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妈。”这时,有的比较冷静的母亲可能就不再追问下去,独自寻找。但也有一些比较主观,尤其是性情暴躁的母亲,却会不由分说,凭过去孩子拿过后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丢了,不敢认帐:“撒谎,一定是你拿了,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没有拿,母亲不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痛苦;而且还说他是撒谎,这实质上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侮辱。然而主观武断的母亲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或什么地方发现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原处。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不少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而且也易造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

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一个好的父母还应该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和没有人格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旦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勇气。

2.让他知道你的苦衷

有时候,作为父母责备、惩罚孩子也是不得已,但孩子已经学会了反抗,这让一些父母极为伤心。其实,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他们的反抗意味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没有必要悲观,而应感到高兴。只是我们应该让他们了解父母的苦衷,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理解和关心别人。

事实证明,当孩子学会反抗的同时,说明了孩子已经具备了对事物进行评判的能力。我们相信,当你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时,你的孩子肯定会大受感动。

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家长必须以坚定的语气说出你的期望和真实的感受,以及以令人信服的眼光直视着你的孩子,而且不要立刻对孩子微笑,(如果冲突发生之后马上就微笑的话,就好像在说:“请不要生我的气”一样,这只会令孩子不那么认真的看待事情。)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非常听话。但是孩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你在想什么的。家长要在这方面给他指导。

首先家长必须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是什么,这里不是去假设其他的父母亲的反应,或是书上怎么说,而是你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什么才是重要的。除非你真的知道自己的想法,否则你说出的话将不具信服力。

最重要的是家长不仅要说出自己真正的意思,此时的表情和说话语调也必须一致。如果坚定的语气中带有矛盾的微笑或叹气,那就一点用也没有了。生气的语气也是如此,若生气的语气带有太多的情绪,就会盖过你所想要传递的信息。

家长必须以坚定的语气说出你的期望和真实的感受,以及以令人信服的眼光直视着你的孩子,而且不要立刻对孩子微笑,(如果冲突发生之后马上就微笑的话,就好像在说:“请不要生我的气”一样,这只会令孩子不那么认真的看待事情。)

假如家长要想惩罚孩子,而且你感到相当生气的时候,暂时先别说出惩罚的方式,只要简单的说:“你这样做必须要接受处罚,但是我希望找出一个合理的惩罚方式,等会儿我再和你一起讨论”。如此一来,你就可以避免脱口说出体罚的方式(比如说:“你被禁足一个月”),事实上你并不是真的想要这样做。当然假如你很坚决和肯定的说出了罚则,但后来你发现不合理的话,你还是可以稍作让步的。但是你必须用特别的方式来处理,许多父母亲懊恼自己做得太过分时,就会说:“好吧!我承认我有点太严厉了,过了今晚你就可以看电视了。”结果到头来你只惩罚了孩子一天。你应该要让孩子了解,接受惩罚是很合理的,即使你罚过了头,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忘记这整件事。

“我想三个星期不准看电视是太严厉了一点,因为我太生气了才会这样说,我认为一个星期应该足够了。”

假如你对许多事物都含糊其辞,想要改变这个状况该怎么办呢?假如你是这样的父母,不要试着想将所有的事情都立刻变得坚定明确,否则你和你的孩子都会承受过大的压力,你自己也会陷入争辩之中。事实上,即使是只有一个你以为可以含糊处理的问题,你也很难说清楚,所以孩子会抗争,直到他了解你是当真的。接下来你才能有系统的着手其他的问题。

这个技巧的最后一点就是,有许多的父母亲一直被一个想法——应该和孩子讲道理——所束缚,他们向孩子解释所有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不需要,有些时候协议只会把事实搞混;有时候有些事就是应该这么做,不管别人怎么想。那就是这个技巧的重点,你要有勇气和信服力的对孩子说:“听我说,我是认真的,虽然这可能会伤害你,看起来也似乎不公平,但是现在没有讨论的余地。”

这技巧会奏效的原因是只要孩子了解家长的感受,他就不会迟疑,因为你说话做事很坚定。他也不会尝试逃避,因为他知道你会说到做到。此外!孩子不喜欢受到大多的控制是奏效的另一个原因。

不论多大年纪的孩子都有冲动和害怕的本能,他们有太多想要的东西,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压力,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事物,但是他们总是会模糊地意识到有个危险区域存在,也就是来自外界的危险(惹上麻烦)以及源自内在的危难(从兴奋和忧虑的混杂情绪中爆发)。坚定的态度会剥夺孩子自我控制的全部责任,直到他长大较能调整自己的步调。你的孩子需要这,而且他心里也明白。

了解冲突和设定界限之间的连结是很重要且非常有帮助的。不论孩子如何抱怨你。这种被控制和牢牢牵制的感受,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假如父母不断对孩子有求必应,那么孩子将不会体会到失望、悲伤以及挫。他所获得的只是个扭曲的不真实的人生。由于他不了解某些情况,就会使事情无法尽如人愿。他有可能无法遵循学校及工作场所的规定,也不愿慷慨对待朋友。父母严守坚定的防线等于在教导孩子认识人生的真实面貌。

没有人能拥有所有的东西;没有人能做好所有的事情;也没有人可以在任何时刻都能如愿;但是人仍能够感到满足和快乐,即使没有整个世界供他倚靠和呼唤。

控制自己的情绪。看着某人失去控制是件很不愉快的经验,而自己失控的感觉更是糟透了。最后,记住两件事,你的孩子正渴望亲近你却又希望离开你,结果有些孩子就会想引诱你,反抗的行为帮助他独立,但是这也可能是他隐藏心底不安全感及烦恼的方式。如果他反抗你,你必需去注意他这种行为的真正原因。

日常生活中,父母常会因各种事情的影响而使心理波动,心境、情绪不稳,并波及到孩子身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心情好时,对孩子亲近爱怜、关怀备至;心情坏时,对孩子视如路人,或动辄训斥打骂,往孩子身上撒气。随自己的心情好恶变化而对孩子忽冷忽热,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一些家长会大发脾气。这些做法都是有害的,例如:

容易造成孩子的心情不稳定。孩子的心理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父母心情的变化转而变成对孩子态度的变化,时间长了,会使孩子的心理不稳定,感情易冲动,脾气变化无常。还容易使孩子优柔寡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孩子不能完全明白。当孩子没有做错什么事,却受到父母的冷遇或训斥,父母的反复无常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有时又感到万般委屈,在父母面前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在言行上优柔寡断,遇事六神无主。

有时还容易造成孩子对成人产生不正确的认识。父母对孩子时冷时热,往往使孩子认为大人们情绪古怪,不可信任,不值尊敬,而疏远父母及其它人,看不起周围的成年人,容易养成孤僻、清高的性格。

所以说做父母的就应该注意少犯或不犯这样的错误。不管自己的心情好坏,空闲还是忙碌,对孩子要一如既往,该指导的指导,该关心的关心,使孩子感到父母永远在爱着自己,关心着自己,从而给孩子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任何人都有控制不了怒气的时候,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小心你对孩子不乖行为的情绪反应太过夸张。

有的时候,孩子做的事情家长实在是不能容忍。但是,当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矛盾,剑拔弩张时,家长觉得自己不良情绪即将爆发时,请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这点是很重要的。你必须了解生气的原因至少有部份是来自外在的压力、沮丧和紧张,而且要知道把累积的怒气,强出在孩子身上是非常有害的的,更别提它的破坏性了。但是当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要让孩子知道爸爸或者妈妈现在究竟在做什么。

第一个可取的方法是家长可以暂时离开。

假如你的孩子还不满六岁,在你离开之前,你应该花点时间先安顿孩子,你可以让他看电视,玩游戏,或是让其他的孩子陪他玩。一旦安置好孩子,告诉你的小孩说,“我很累,我需要躺一下,我不想对你大吼大叫。”然后再说,“我很快就会回来!”这样你就不会引发孩子被抛弃的恐惧感。可以这样说:“我现在要去我的房间,你没作完功课让我很烦,可是我今天也很劳累,我需要休息一下,等我比较平静后,再来处理你这件事。”

一旦自己独处时,打电话给朋友发泄一下,听听音乐,或是洗个热水澡,做任何可以让你身心平静下来的事。然后问问自己:为何吉米的表情让我这么生气?我曾在谁的脸上看过同样的表情吗?小琳有没有吃完豌豆,有那么重要吗?假如彼得的功课写得很草率,那是他的问题,我为什么要担心别人对我的看法?我是不是对某些根本不问吉米的事感到很生气?

当你觉得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也意识到你生气的原因是来自于什么时(你的工作、令人厌烦的朋友,或只是你的孩子不合作),再回去面对你的孩子。根据问题所在,用平静的态度和孩子讨论,什么样的行为让你生气,然后寻找新的解决之道。如果是对较幼小的孩子,你可以用比较轻松幽默的态度或是保留面子的作法来解决冲突。

退出现场会让你比较能控制自己,避免破坏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情绪的爆发只会造成感情上的伤害,增加忿恨,让你们之间连结和沟通的桥梁崩塌。

退出现场也是一种控制情绪的模式,先解释,再处理你的愤怒,展现你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态度。总而言之,你是在示范给你的孩子看,如何用尊重他人的态度来处理不好的情绪。

此外,你的孩子也会冷静下来,当孩子不再抵抗你的“攻击”时,他一开始可能会很不高兴,但是过一会儿,他也会用比较公正的态度来看待整件事情。

孩子对你的离去会有点惊讶,但也教育了他,等他情绪缓和后,他可能就会先用讨你喜欢的方式接近你,平静看待你的离去。他可能会了解,他也需要一些相处的时间。

最后,当你的孩子面对的是你的离去而非怒气时,他才真的会比较认真的去思考任何不好的行为。他会了解必须“付出”某些东西,但不会觉得自己陷入不利的困境。你们两位都有时间想想。下面是一个例子:

小文坚持早上要自己挑选衣服,问题是他会将所有的上衣从抽屉里拉出来,直到他发现他要穿得那一件为止,然后将成堆的衣服留在那里。你已经一再告诉他不要这么做,最近他似乎也在努力,只留了一两件衣服在地板上,他甚至还会试着将衣服叠起来收到抽屉里。

可是今天早上妈妈走进他的房间,一方面自己睡眠不足(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又发现他的房间看起来好像被廉价大拍卖的地下室里的每个人都来翻过了。

妈妈的情绪一下转向。小文很明显地正努力抓着他牛仔裤的裤头,那是他刚学会很令他自豪的技术。可是妈妈现在根本不在意,妈妈看到的只是这一团乱,然后妈妈就全然失去控制。

“我告诉过你不能够再这样!”妈妈在小文的房间大声的说。

小文被妈妈惊吓到,眼泪一下就流了下来。他哭着说:“妈妈吓到我了,别这样。”

妈妈强迫自己镇静下来,有些东西不太对劲,小文只有四岁大,妈妈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团乱的地板,而不是破碎的明朝花瓶,而且妈妈面对的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事实上,他浑然不知妈妈必须在忙碌的早晨还得拨空替他处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