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14

第14章 冷却法——控制好你的情绪,赢得孩子的合作(2)

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大人不但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美国父母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伟大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已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有人怀疑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大多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了应有的尊重的良好反应。

另外,家长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很重要。孩子虽小,但和大人一样,其自尊心很强。父母应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权利,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积极乐观地做每一件事情。当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孩子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这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从而令他产生反感情绪或叛逆心理。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平和的交谈让孩子懂得他的不足之处,以及怎么改。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所谓自尊心,是指个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有的人以为小孩子不懂事,不懂自尊心,其实不然。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一次幼儿园排练节目时,被老师淘汰了,但老师当时并没注意到自己的言语,只是随便地说:“你回班上去吧,老师不要你了”。这样,给孩子的印象是她被老师赶出来了。结果,在其他孩子的讥笑声中,这个小女孩哭着说:“我以后再也不跳舞了”。显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自尊心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增强的,儿童在1岁半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3岁左右就能进行一些自行其事的活动,并表现出不听话、拒绝成人帮助和干预,甚至执拗;5-6岁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评价不再是成人评价的翻版,而开始对成人评价持有怀疑的态度;6岁儿童可以说出一些较抽象的品质,进行一些内心品质的评价;进入小学后,儿童不但能指出自己的优点,还能提出自己的缺点,并力图改正这些缺点。

可见,儿童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我们在教育儿童时忽视他们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对他们横加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常在孩子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有的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总之,家长不应把儿童单纯看成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语,指责,而应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多采用表扬、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其自尊心健康发展。

用冷静的态度处理事情。你根本不须要那么悲观,他终究会改掉这些习惯的。你应该对他有信心。这是一项长期的课题,须要不断的信心。你对孩子的信心和信任对他是一股很大的激励作用。总之,如果你不要太在意,保持轻松的心情,容忍不完美的存在,你会发现亲子之间的气氛缓和多了。

妈妈正在晾衣服,无意中看到她四岁的儿子小克和他两个小伙伴,并排站在一起,身体一半躲在一面墙后面。妈妈觉得奇怪,走近一看,她发现他们都脱下裤子,光着小屁股在尿尿。她冲到他们身边,把另外两个小朋友送回家,然从大喊小克进房子去。小克开始哭起来。妈妈一边责骂,一边狠狠打他:“我教你不要做这种丢脸的事。看你还听不听话,尿尿要到厕所去。现在你回房去,你这几天都不准出去玩。”然后妈妈便打电话给另两个小朋友的妈妈,把刚刚所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几天之后,小克又可以到外面去玩了,他的妈妈不久接到隔壁太太打来电话的电话,说小克在前面的人行道上尿尿,旁边站着一群小朋友,包括两个女孩都在看他。妈妈挂上电话,马上冲出去把他拉回屋子里,又是和以前一样,一顿狠打和责骂。当天晚上,妈妈将这件事告诉他爸爸。爸爸于是又责骂小克并警告他:“如果再听到你做这种事,我一定会打得你满地爬。”然而整个夏天,这种现象仍陆续不断的发生,每一次小克都被挨揍,而且关在家里好几天。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处罚不但没有制止小克公开尿尿的行为,相反的使他对这种行为更觉得有趣,而且如果侥幸不被妈妈发现,那他就更高兴了。

妈妈遇到这种问题时最聪明的方法就是不动声色地叫小克进来,不要激动、生气或责备他,只要告诉他如果他在外面不乖,那就要留在家里,此后妈妈每次再发现小克又在外面尿尿时,她就一定坚持这个原则。长久下来,小克就会知道,他这么做是不对的。像这种时候,妈妈根本不须多费唇舌解释,采取解决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该保持平静的态度来处理孩子的“坏”习惯,愈小题大作,只会使情况变得愈严重。所有和性行为有关的习惯都属于这一类的问题,如尿尿、吮手指、咬指甲。我们特意把“坏”字括孤起来,其实这些行为并不是真的“坏”,他们也和其他行为一样,隐藏着孩子的潜意识。这些特殊的行为在大人的心目中代表着很多的含意。因此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必须先降低它的严重性。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这些行为会使父母感到不寻常的困扰时,他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打击父母最好的武器。所以只要不大惊小怪,不太在意,我们便能顺利的解决问题。

每一个心理学家都认为,小孩子之间大多数的性行为都是无伤大雅的,只要成人不去管它,并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或不良影响。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子有类似性的行为时,最聪明的反应就是假装不知道,如果我们不去制造冲突,这种手淫的行为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这和吸吮手指一样是一种单纯的取乐行为,表示孩子生活中缺乏某种满足感。如果我们想阻止他这种行为,惟有提供更有趣的游戏,增加孩子的娱乐方式,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让孩子学习面对问题。

咬指甲的孩子通常是在表达生气、愤怒或讨厌纪律的情绪。而且这种习惯是一种症状,本身并不是个问题。所以我们打他、骂他或使用任何预防的方法都没有用。我们不能强迫他改过,只能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有偷东西或撒谎习惯的孩子通常是想要“使人留下印象”,如果小孩子故意安排让我们发现他所犯的错误,我们便可以肯定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万一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也可以断定他是想要表现自己的权力。小孩子可能认为他有权力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或老觉得偷拿东西没有被逮住是一种无上的乐趣。说慌或偷东西的行为是内在反叛心里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他终究会把偷去的东西还回来。但是我们一定要谨慎的保持不在看的态度,“减低”事情的严重性。父母可能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教导孩子不可以偷东西。然而责备、辱骂和处罚并不能达到教导他不说谎、不偷东西,相反的,为了要争取权力和打击父母,他们可能会掩护得更周全,更想做坏事。其实小孩子并不须要任何“指点”,他自己很清楚偷东西和说谎是不对的。但是他潜意识认为宁可犯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小孩子说话使用了一个“不好”的字眼时,他会观察听者的反应,如果我们显得震惊,或者做出他所期待吃惊的表情,甚至采取行动,我们等于在鼓励他再使用这些字眼。其实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问他:“你说那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不太了解,那是什么字啊?”这样孩子可能会放弃他的企图。

你必须了解孩子的“坏”习惯,并帮他改掉。习惯通常是一种症状,你不能使用任何攻击的方法而得到正面的结果。你必须知道行为背后的潜在原因是什么?通常你可以从亲切而轻松的谈话中找到答案。偶尔在上床睡觉前,如果妈妈和孩子的心情都非常轻松时,妈妈可以和他玩一种游戏,问他:“今天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孩子回答完后,妈妈也说出自己最高兴的事。然后妈妈再问:“最不喜欢的呢?”从孩子的回答中,她就可以发现孩子所讨厌的事,这可以作为她和孩子相处的依据。她不必做任何评论、不要为孩子解释并试着打消他不喜欢某些事物的念头,但是她可以问他的意见,妈妈可以当个“好听众”。如果孩子没有说出任何不喜欢的事,妈妈可以继续这个话题,说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但是千万不要是有关他的问题,否则这席谈话可能会就此结束。你绝对不要让孩子知道你在试探他,这会使他关起门来,拒绝沟通。

你可以常常和孩子做这种轻松、愉快的沟通。你当然不会期望小孩子在一夜之间就改掉所有的坏习惯。然而,你可能会因为几天的努力却发现小孩子仍然表现同样的坏习惯、动作而感到沮丧。你,或他自己也因此相信他不可能改掉这些坏习惯。不过再仔细的想想,他长大到高中后还会吮手指或尿床吗?当然不会!你根本不须要那么悲观,他终究会改掉这些习惯的。你应该对他有信心。这是一项长期的课题,须要不断的信心。你对孩子的信心和信任对他是一股很大的激励作用。总之,如果你不要太在意,保持轻松的心情,容忍不完美的存在,你会发现亲子之间的气氛缓和多了。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中国人讲面子。大人重视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他们生活和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们的这种尊严被伤害,他们的耻辱感会比大人还厉害。

当然,作父母的一般不会去有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则是常有的事。

我曾听见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件孩童时的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像个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听了烦躁,就说:“你这哪里是唱歌,只在嚷叫!”这句无意中的话,使他不但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唱的是嚎叫,你唱的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所以其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作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样样他们可以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孩子的同学来了找他出去玩或者上街。母亲也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加思索地代他说:“小波要看书,他不去。”母亲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却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他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母亲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的面前指导或者指示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扫面子。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还会故意不听话。同时,一旦同学们发现某人样样事都不能作主,就不会再找他玩耍,而不再接受他。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合理,是邀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对孩子的教导也应该避免当着孩子的朋友或同学的面前进行。有什么不对和不妥的地方,应该等到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提醒他:“刚刚……”,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活动的圈子。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和天地。这就是我妻子常骂孩子的那句话:“外面讲的你就那么听,同学讲不好看你就不穿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孩子念小学的时候,我妻子有时花了很大的气力,精心地给他做了一件上衣或裤子。我妻子认为很好看,可是孩子一穿上进入学校,有的同学就笑说这不好那不好,于是孩子就再也不肯穿了。母亲当然就很不高兴。费了苦心,孩子还不喜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一旦穿的与大多数的同学不一样或口味不一样,就会有同学嘲笑他,使他显得脱离群众。

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或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些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一个做父母的人警惕与注意。这里就存在一个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