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21

第21章 沉默法——聆听孩子的心声,弄清孩子的真实想法(2)

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外在处境有两个变数。第一是“家庭气氛”。小孩子最初的社会经验得自于和父母的相处关系。如果父母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气氛,那么小孩子便能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到类似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吸收家庭中的价值观、习惯、传统,并且培养出一套父母或家庭中所接受的行为模式和标准。如果容忍是家人彼此间的行为模式,他便会将容忍当成他的道德标准,如果父母对人格的平等观点有偏差,小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可能会不计一切方法尽量跻身于父母眼中的优秀群体中,另外,小孩子对父母之间的相处也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

父母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决定所有家人的关系。如果父母的相处是彼此热络、亲切和合作,那么亲子间或孩子间也必然会培养出同样的关系。相反的,父母之间总是敌对的态度,小孩子之间通常也会发展出相同的关系。如果一个家庭里爸爸拥有主宰权,妈妈则温驯、服从,那么孩子的心中便会保存阳刚的理想,对男孩子的影响更大。家庭里所有孩子的个性都受到父母所建立的家庭气氛的影响,当然每个孩子的个性可能都不一样,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孩子在家庭里的地位孩子所面对的外在处境的第二个变数是“家庭星座”,这个名词的含意是指家庭里每一位成员之间的角色关系,就像一颗星星的方位和其他星星的配合而形成北斗星座一样。每个家庭各有其不同的星座。角色的接触和影响中便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人格。星座中每个个人的方位改变--即他所扮演的角色、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关系和家人的人格。

父亲、母亲和宝宝是构成家庭的基本成员。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和太太不同,父亲的角色也不同于丈夫。宝宝的诞生使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一种新的尺度。在家庭的角色中他是扮演父母亲的独生子,但这和他本身的观点则有稍微的出入。他是接受父母关注的一方,而爸爸妈妈则是付出关注的一方,尤其是妈妈。因此这三个人之间一直进行着一种施与受的恒定模式,角色互动的模式。

第二个宝宝诞生后,家庭中原先的三个角色的方位势必更动。原先的“宝宝皇帝”便突然要下台,现在他必须面对他的角色改变,面对娃娃和爸爸妈妈。新的成员加入这个家庭而造成了星座的改变,因此第一个孩子便必须重建自己在家庭中的新方位--即扮演哥哥的角色。同时新宝宝也会发现自己是在扮演家庭中“宝宝”的角色。但是这个“宝宝”的角色又和第一个孩子所扮演的宝宝的角色意义不同,因为他有一个哥哥。

当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家庭星座中的每一个角色必须再来一次变动。爸爸和妈妈变成三个孩子的父母。现在轮到第二个孩子要让出宝宝的宝座,而且他发现自己排行中间—上有哥哥,下有宝宝。这种角色的互异为这个家庭带来新的互动关系和新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个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仍会造成很多差异。反而两个不同家庭的老大比同一家庭的老大、老二之间的共同点更多。

随着家庭星座的变动,每个孩子都会找到自己的方位。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会在第一个孩子的心中造成威胁。因此为了调适内在处境,第一个孩子会放弃,或者会尝试接受新的角色,经常会气愤自己太早出生,或者想办法克服自己心理的障碍,或者干脆放弃。其实很多角色所代表的意义完全决定于每个小孩子对角色所抱持的态度--即他对角色的诠释。几乎每个家庭里第一个出生的小孩都不会主动的接受这个带头的角色。对角色的不同诠释造成每个家庭星座的差异,因此早期的角色推断可能会导致日后的生活压力。大多数的家庭都存在着一股很强的竞争压力,尤以第一个孩子和第二个孩子间的竞争最激烈,态度和行为上甚至会采取完全相反的方向。这时候如果父母更错误地鼓励他们比较、竞争的话,将会使情况更恶劣。

家庭星座中每个角色的行为都决定于他在家庭里的地位。而他的行为同时也和其他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互相影响。一个孩子的问题可能也同时是另一个孩子即将面对的。而他对问题之解决方法的选择,一方面受他对角色诠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另一个孩子的抉择的影响。如果他对角色的诠释错误--这个情形经常发生--那么这个错误将会继续发展下去。如果父母能够观察出这些错误的观念,他们就能引导孩子接受较正确的价值观。(不幸的是,大多数的父母几乎都无法了解孩子的行为意义。)

今年暑假妈妈指派十岁的小华和八岁的小军一起修剪前院的草坪,而且规定他们没有做完不准去游泳。小军负责前半部,小华负责后半部。一天中午,小军跑进屋子里告诉妈妈说:“妈妈,我是个乖孩子,我的工作已经做好了,小华贪玩,他还没开始动工呢!”妈妈回答说:“乖,你最乖了。你去叫小华来,说妈妈叫他。”于是小军便去找小华,并向他说:“妈妈叫你,你不乖,我已经将我的部份整理好了,你还没。”小华气得给了他一拳,于是两人开始了一场混仗。结果小军哭着回家,立即告诉妈妈小华打他。妈妈对小华说:“小华,你为什么这么不乖,贪玩不做事,又打弟弟?你们应该相竞相爱。”

其实这一对小兄弟之间的不愉快关系应该追溯到小军出生之后,小华当时两岁,突然变得令人头痛、行为冒失、不礼貌、破坏力强,而且经常惹麻烦,所以妈妈总是要盯着他。小军则长得讨人喜欢又能体贴妈妈的心意,因此妈妈常夸奖他。妈妈猜测小华的表现不好可能是嫉妒宝宝,但是令她费解的是她也为小华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神。而小华所看到的是小军占有了他的妈妈,在她的眼里,小军是个完美的宝宝,因此小华完全放弃争宠,他不但没有以更好的表现博得欢心,反而变得更坏,使妈妈能注意他。再加上妈妈心目中的乖宝宝小军又常常因小事而惹怒小华,增加小华的恶行,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小华也想借着和小军吵架而让小军失去好宝宝的地位,两人各自采取方法来打击对方,结果让妈妈忙得团团转。这就是个人对角色的错诠释。

至于有三个小孩的家庭,第二个孩子的角色是相当尴尬的,既面对失宠的寂寞,又偏偏排行中间。老大和老厶通常会联合起来对抗这个共同的敌人,因此老二总是受到排挤。他突然会发现自已既没有当老大的好处,而且也没有当小宝宝的特权。因此他会变得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并觉得生命很不公平。如果这种观念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不平衡的心理将会跟他一起成长,如果有幸比其他的孩子更有成就,他通常会较重视维持正义。如果中间的孩子是个女儿,而母亲又能注意她的行为,那么她可能以妈妈为学习的榜样和标准,女性的温驯和柔美便会在往后的生活中自然流露。但是如果是注重阳刚的家庭,这个女孩子从小即和兄弟竞相争执,因此她可能变得比较男性化。另外,中间的孩子如果是一男孩,那么情况又不同。如果他能脱颖而出,表现得像个男孩子,那么即使是排行老二,也会被刮目相看。另外,如果是母性家庭,母亲扮演权威的形象,这个排行中间的男孩感觉出母亲鄙视无能的父亲,他便会处于非常的困境和矛盾,一方面他会存着男人无能的印象,另一方面他可能会联合母亲来对抗父亲,或很可能会联合父亲来打击母亲的权力。总之他的发展完全根据他对自己角色的诠释。

四个孩子的家庭中,老二和老四通常会变成搭档,也就是说他们在兴趣、行为和个人特征方面表现较多的共同点。其实一个家庭中,孩子之间发展出配合的关系,这并没有一定的规则。无论如何,由于角色中存在着个人差异,因而形成家庭星座,也表现出不同的家庭气氛。

独生子所面对的情况更为特殊。他等于是大人世界中的孩子——巨人世界中的小矮人。他没有兄弟姊妹可以帮他建立和相近年龄孩子间的亲切关系。他的惟一目标是取悦和掌握他周围的大人。他可能会变得像小大人,处处表现出大人的观点,希望和大人一样,或者他可能变得永远和小孩子一样的无助,总是表现得比别人差。他和其他小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显得难堪、不稳定-因为他不了解他们,而他们也认为他怪怪的。因此他如果没有尽早接触群体生活,他可能无法和其他孩子相处。

其实没有所谓理想的子女数字,不管一个家庭里有几个孩子,总是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由于家庭的成员数字,或由于每个人对角色的不同诠释。而且不管家庭的大小,家人之间的磨擦及相互的影响总是层出不穷。任何一个小孩子在家庭的成长中不可能只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孩子之间会互相影响,而父母也同样是影响的变数之一。如前面所学的例子,小华感觉到新出生的小弟弟完全占有了妈妈的爱和心之后,他认为当一个乖孩子没有用,当个坏孩子至少还能使妈妈注意他。因此他宁可挨骂,也不愿忍受家人的冷落。这听起来很矛盾,“坏孩子”,就是小华决定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当坏孩子可以赢回妈妈的关心,就算他并不快乐,但是他没有更好的方法。而且妈妈对他的不乖又报以预期的注意,这等于鼓励他的偏差行为,如果爸爸也责备他不听话,他更能肯定“不乖”可以起引父母的往意。小军在“乖宝宝”的赞美中长大,这一直对小华造成压力,加上小军得宠又常常故意制造机会使他挨骂,所以小华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从小生为敌人的小弟。如果父母继续强调对“乖”孩子和“坏”孩子的差别奖惩,这将会助长这对兄弟间的敌对关系。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时也会随机应变,因此父母无法遵循惟一的规则去面对孩子的问题。但是由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家庭星座,所以他遵循着轨迹便能够找出孩子对自己角色的诠释,总之,敏锐的观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惑,如果我们能洞察、熟悉孩子所在的方位,我们一定更能掌握孩子对角色的诠释。

2.不要随意发表意见

在中国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可谓是极尽呵护。但我们最终有没有想过,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能长得大吗?在很多次的测试证明,中国孩子的自主能力远远不如国外的孩子,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中国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宠惯娇纵所造成的。

所以说,父母们必要的时候还是应刻保持沉默,不要随意发表意见,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

不要卷入孩子之间的争吵。不管孩子争吵的理由为何,父母一旦介入,试图调停和解决只会使情况更糟,而且也剥夺孩子学习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涉入到利益冲突,所以孩子必须学习面对和处理冲突。

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之间永不休止的争吵都感到相当困扰。他们疼爱每一个孩子,当然不希望孩子之间彼此仇恨和互相伤害,所以他们总是想尽方法来调解争吵,教导孩子融洽相处。大多兄弟姊妹之间的争吵情形在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自然消失,甚至还会互相关照、互相帮助,但仍有些孩子即使在长大后,彼此之间的敌意还继续存在。父母的任何训诫似乎都无法缓和手足之间的摩擦。因为一般人似乎都认为兄弟之间的争吵是很平常的事,所以把他视为孩子的“正常”行为。其实这种争吵并不如想像的理所当然。气氛和乐,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的家庭到处都有。孩子之间起争执时不一定使彼此的关系出现不良的演变。没有一个人真的喜欢吵架。因此,如果小孩子争吵个不停,他们一定是能从吵架中得到某种满足,而不见得在乎吵架的结果。

当然家长不应只满足于过去对兄弟之间争吵的“解释”——由于孩子活泼的本性或是为了财产等等,而应该用心去了解孩子的行为。

姐姐露露今年八岁,弟弟小文今年五岁。姐弟两人正在看电视,妈妈则在厨房忙着准备晚餐。不一会儿小文开始挤露露,露露只好一直移动位置躲着他,可是小文又杷腿放在露露的腿上。“把腿拿开。”露露有点生气但不失冷静的对小文说,不过还是很专心看电视剧情的发展。小文不但不理会露露的话,还是继续看电视,而且用手指头开始在露露背上乱写字。起初她打他的手:“我叫你把脚拿开。”小文咯咯发笑,还继续用手指乱抓露露的耳朵。她一声不响的把他的手抓过来,狠狠咬他的手臂。“哇!”小文大叫一声哭了出来。妈妈冲进房间着急的问:“发生什么事啊?”她一眼便望见小文痛苦的模样,而且俩人打成一团。她冲向他们,把他们分开,他抓住疼手臂不放,上面牙齿的咬痕历历可见,“露露?”“他一直烦我嘛!”“我不管他怎么样,反正你不应该这样对待你弟弟。”

这一场争吵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又怎么样?

小文认为自己是需要妈妈保护的小娃娃。所以他故意挑起争吵以达到被保护的目的。由于妈妈一向保护弟弟,因此使露露感觉受辱。露露便想利用妈妈最痛恨的事情来达到报复的目的。明明是小文先挑起争吵,妈妈却袒护他。如果妈妈想消除露露心中的仇恨,就不应该偏袒儿子,而应该认清谁才是制造争吵的人。

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她不应该因儿子的一声尖叫而冲动的跑过来,虽然这样要求母亲是很不合理的,但是尽可能三思而行的确非常重要。儿子的这一声戏剧性的尖叫就是故意要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告诉她严重的事情发生了,然后哭声开始了,但除了哭声之外,房子也没塌下来,电视也没爆炸。妈妈这时便可以肯定是两姊弟在吵架,结果小文受伤了。然而妈妈应该认清这是孩子们的争吵,我最好是敬而远之。

做为一个妈妈要做到以上这一点,她一定需要不断累积经验。过去她如果容易冲动——想冲去看看发生什么事。那么现在她必须压抑这种冲动,她如果早已经明白这一声尖叫是起因于姊弟的争吵,她可以一言不发的躲在厨房。反正小文如果不想被咬,他就不应该挑起争吵。妈妈采取这样的做法等于将争吵的责任归在小文和露露身上。你没有权力规定孩子之间的关系,只能用行动来影响他们。如果你真的能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消除孩子籍争吵获得满足感的念头,你便能刺激孩子重建他们之间的关系。此外,妈妈还必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目的。教导孩子学习自己解决冲突。

“天啊!不要再吵了,我快被你们吵疯了。”妈妈在另一个房间里对着孩子们大叫。“盖尔不让我看我妁节目。”小开大声的回答妈妈。“我也要看我的节目啊!”盖尔也不服气的回答。妈妈只好无奈的到客厅去调解这一场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