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22

第22章 沉默法——聆听孩子的心声,弄清孩子的真实想法(3)

妈妈已经几乎牵引出孩子挑起这场争吵的目的。她为孩子们争看电视节目而气恼的说:“我快被你们吵疯了。”你实在很难相信这是事实,但是使妈妈“发疯”,这正是孩子们争吵的目的,也是吸引妈妈注意的有效方法。她无法忍受孩子们的争吵,停止手边的工作,闯进来调解;事实上这正是孩子们所期望得到的关注。

如果妈妈懂得避开孩子们的争吵,她就不会为这件事心烦了。你就是太关心孩子,为他们付出太多,所以才会为他们的争吵而气恼。其实为电视节目争吵,这是俩个孩子之间的问题,你没有理由介入。如果妈妈能掌握这个简单的原则,她就不会感到不耐烦了,那么她就可以继续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们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当妈妈不再不冲动的跑去看究竟发生什么事时,如果有一个孩子跑来向妈妈哭诉,这时她就可以回答:“我也很难过你们发生争执,但是我确定你们两个能够自己协调。”这样便把责任给孩子而不必介入其中。

不管孩子争吵的理由为何,父母一旦介入,试图调停和解决只会使情况更糟,而且也剥夺孩子学习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涉入到利益冲突,所以你都必须学习面对和处理冲突。

要求父母不要介入孩子们的争吵是很难的,因为他们会认为“教导”孩子不要吵架,这是他们的责任。不错,父母确实应该教导孩子不要吵架,但是这需要运用技巧。介入及当和事佬并不能达到效果,充其量只能暂时阻止争吵,而不能教导他们避免另一次的争吵或以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彼此的冲突,如果我们的介入争吵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为什么不停止争吵呢?如果吵架的结果只弄得鼻青脸肿,两败俱伤,他们难道不会考虑以其他方法来解决冲突吗?会的,你一定会想尽方法来避免再一次的伤害,这样兄弟之情就能渐渐培养起来了。当然妈妈必须帮孩子包扎伤口,但是千万不要袒护任何一方,她只需要说:“我真难过你们打架受伤了。”

孩子吵架的目的总是为了权力或是为了争宠。所以如果父母对孩子付出均等的爱,他们就不须要通过冲突来争取优势,争个输赢。但是如果其中一方恐惧失宠或被冷落,他内心就会产生敌意而挑起争执。你如果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个孩子身上,或袒护年纪较小的孩子,无形中就加强孩子心中对优劣的感觉,及不平衡的心理,如此一来也只有更增加你自己的困扰。孩子会从冲击中不断的学习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和平等的观念,并学会为别人著想,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这些也正是你要教导孩子的生活道德,你何不慷慨的留给他们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幼儿园下午的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蜂拥着冲向活动场,多数孩子的目标是那几辆电动小摩托车。有几个身手敏捷的孩子很快就跃上了车,启程了。只留下两个小男孩盯着同一辆车互不相让,争吵起来:“我先到的,我先到的!”“不对,应该我先玩!”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叫嚷着,没有个结果……最后,其中一个孩子忍不住了,伸出手就抓了一下对手的脸!而就在被打的孩子忍不住大哭起来的时候,他则带着胜利的喜悦,昂首跨上了“座骑”,飞驰而去。

这种争执每天在幼儿园都会发生。而孩子总是哭着找旁边的大人“评理”,寻求帮助。而大人往往会十分干脆地把架劝开了事。这样做,矛盾是解决了,但效果却是没能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

之所以要让孩子上幼儿园,让他接受知识启蒙是一个目的,而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社会交往能力。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必将通过不断的冲突来形成他们之间的游戏规则。不懂规则的孩子只有在这种冲突与争吵中一次次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受大家的欢迎和认可的,才能够自觉地调整行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在孩子们发生争执的时候,家长无须扮演“消防队员”的角色,赶着去灭火,你完全可以对着孩子说:“你们的问题应该自己解决,你为什么不去找他谈谈呢?”

这时,谈什么,怎么谈,这是家长应该给予的必要指导。

首先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说出真实情况,因为只有了解争吵是如何发生的,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个时候的问话不应带个人情绪,比如问些:“是他先动手的吗?”这很容易混淆孩子对真实情况的记忆。

在了解情况之后,就可以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争吵,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便是大人之间也难免会有矛盾产生,最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

接下来,就可以启发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不帮忙,你准备怎么解决?”你不妨耐心来听听孩子说他的方案。然后对他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做错了,则要鼓励他勇敢地向小朋友道歉,而如果是对方不对,那就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跟他讲道理。而不能让孩子采取息事宁人的退让方法,或者限制他与同伴交往。这种做法看上去好象是保护了孩子,不让他受欺负,其实是害了孩子,这样孩子很难培养独立勇敢的品质。

让他自己决定。如果家长希望教导孩子做明智的抉择,你就必须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机会,必要时还应该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他们很容易从经验中学习,却很难从我们的教训中学习。

鞋店里的店员拿了几双鞋子来让温妮试穿。妈妈说:“温妮,挑挑看你喜欢哪一双。”深蓝色那一双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温妮却很渴望的说:“我喜欢红色的鞋子,妈。”店员帮她试穿,她觉得很喜欢。“但是,深蓝色这一双比较实用,什么衣服都可以搭配,你真要红色这一双吗?”“真的,妈。”一边还试着新鞋在镜子前摆姿势。“来,再试一试这一双深蓝色的。”温妮试着深蓝色这一双也在镜子前看一看。妈妈于是对店员说:“请拿这一双深蓝色的。”“不,妈,我要这一双红色约。”“哦,温妮,红色这一双不实用,你很快就不喜欢了,来,乖,我们买蓝色这一双。”她无可奈何的接受妈妈的决定。

妈妈先告诉温妮她可以自己选择,然后却又自己做决定,甚至叫温妮同意她的意见。妈妈既没有坚持立场,又没有遵守诺言。

如果家长希望教导孩子做明智的抉择,你就必须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机会,必要时还应该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他们很容易从经验中学习,却很难从我们的教训中学习。温妮将妈妈视为不给她自主权的大老板,她从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当然不了解她所选择的东西是否实用。如果妈妈能够遵守诺言,让她的女儿买红色的鞋子,温妮终会发现红色不能和她所有的衣服搭配。但是她又必须等红色鞋子穿坏才能再买,每天感受到自己错误的选择,下次再碰到这个问题时,她一定会慎重考虑。这样妈妈便是成功的辅导老师而不是个严厉的老板。

小马和罗比是一对小兄弟,分别是十一岁、九岁,他们从很久就一直希望拥有一条狗。最近,爸妈终于决定买一只给他们,但是有一个条件,他们必须自己照顾、清洗这只小宠物。他们兴致勃勃地答应了。于是选择了一只皆大欢喜的小狗回来。开始时,小兄弟都很细心的照顾这只狗,但是等新鲜感过去后,他们就渐渐不理他了。因此妈妈自己喂狗的次数也愈来愈多了。如一再的叮咛、提醒,甚至训诫他们,但是他们还是忘记。有一天妈妈警告他们,如果他们再不好好的照顾小狗,她就要把它带走。小马和罗比警觉两天后却又故态复萌。一个星期后,妈妈还是得一切自己动手。她还是认为这只狗总是多少能帮他们带来一点乐趣。

可怜的妈妈。她必须完全负起照顾的责任,小孩子则完全享受娱乐的权利。

妈妈第一次发现儿子失职,没有照顾小狗时,她就可以问:“如果你们忘记喂小狗,会有什么结果呢?”这种亲切的讨论可以使妈妈划清责任。让小动物挨饿是很残酷的,所以她可以采取弹性的做法,容忍他们几次的疏忽。“你们认为自己可以忘记几次?”他们会说出一个数字。“那么如果你们失职超过这个次数,我们就必须把小狗带走,谁也不能有异议。”如果他们失职到这个次数时,妈妈务必贯彻立场,将小狗带到别的地方,这不是一种惩罚,也不会出现气忿的态度,而是他们失职的必然结果。

贯彻立场有助于建立纪律和行为范畴,让孩子得到安全感。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训练采取随便的态度,我们当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的,如果我们贯彻立场、态度坚定,孩子会觉得行为方向确定、有安全感。他会学习遵守纪律,懂得行为准绳。

不要多管闲事。孩子不可避免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家长没有必要刻意强迫孩子远离不良的生活环境,也不必帮他们安排我们认为适当的环境。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引导他面对环境的态度和方法。

让当事人自己解决问题。

小欣哭着跑进厨房。“妈妈,爸爸打我。”妈妈丢下手边的工作,拍拍他两肩膀,温柔地问:“怎么回事?”“他骂我没有礼貌,然后就打我。”“好了,别哭,妈妈会处理的。”等小欣平静下来后,妈妈走向正在车库工作的爸爸,于是父母又开始舌战了,妈妈坚持不应该用体罚,而爸爸认为小欣也是他的儿子,他叫他将脚踏车拉走,他不可以顶撞他。而此时小欣站在旁边观战。

属于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应该让两个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小欣和爸爸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妈妈不应该插手控。当儿子跑来向她“控诉”爸爸时,她顶多只能说:“哦,好可怜,小欣,如果你不喜欢爸爸打你,你就应该找到原因并避免再犯。”如果不久之后,他们又发生同样的冲突,妈妈可以和孩子来讨论这个问题,帮助他了解怎么做才不会再挨打。如果妈妈真的想帮助孩子,她就不应该袒护他。这样家庭里三个人才会真正相处愉快。

父亲和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他们对很多事情各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他们对子女教养的看法正好相同,这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小孩子要接受或拒绝谁的意见,他会自己做决定。因为小孩子有自己判断的能力,因此即使父母共同达成某种原则,结果也会出现非预期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他虽然面对爸、妈、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不同的意见而不会感到混淆的原因。他通常会接受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

另外,我们还发现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妈妈通常都很肯定自己对孩子的教导,而不喜欢他接受别人的意见。

建立适度的的祖孙关系。

小艾是家里惟一的孩子。奶奶对这个独孙女真是疼爱有加,她总是尽可能假借各中名目或节日,买很多礼物送她。而爸妈则选择性的买些适合的礼物给她。小艾五岁生日时,奶奶送他六样礼物,圣诞节时就有十样。当她看完爸妈送她的礼物后,很高兴的谢谢他们,但是看完奶奶给她的礼物后却抱怨说:“只有这些吗?”过几天后,妈妈发现她竟然在日历上圈出所有会收到礼物的节日。妈妈对她这种挖金矿似的态度很困扰,于是便和爸爸商量,请他劝他的母亲不要这样无限制的买礼物送给小艾,爸爸却认为妈妈这种要求不合理而予以拒绝。一场激烈的争执当然免不了的。妈妈认为奶奶会把小艾给宠坏的。

这个妈妈真可怜,她虽然意识到存在女儿身上的危机,却没有绝对的能力来阻止。爸妈虽然选择性的送礼物给小艾,她不会向父母表现出贪婪无厌的态度,却惟独向奶奶要求。妈妈不能控制奶奶的行为,毕竟这不是她的事,这是小艾和奶奶之间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便可以在家庭中安排一种正常交换礼物的模式和气氛来平衡奶奶的无度给予。这样可以训练孩子不但接受礼物,也相对要送礼物。她一定要记得奶奶的生日,另外像圣诞节和情人节也都要准备礼物送给奶奶。然后妈妈就不要再插手干涉,让小艾和奶奶自己去建立彼此的关系。

每个小孩子都要和父母之外的其他大人相处。通常祖父母和其他亲戚是父母之外最接近的亲人,其余还有邻居、父母的朋友、老师,甚至同社区的人。父母根本不可能控制这些人对自己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当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时,我们就会抗拒这些大人,希望杜绝这些不良的外在因素。其实根本徒劳无益。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强迫孩子远离不良的生活环境,也不必帮他安排我们认为适当的环境。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引导他面对环境的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