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29

第29章 磨练法——挫折教育,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3)

如今,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观念已逐渐兴起。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打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因难中学来的。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因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请看对比情景:

中国某个公园: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在玩耍,突然脚下一个踉跄摔倒了,孩子趴在地上哇哇大哭,爸爸妈妈心疼的了不得,立即上前抱起孩子,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完事。说不准大人们还会互相责怪怎么不看好,摔伤了怎么办?

明明长的虎头虎脑,人见人爱,家里人宠得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拍摔了。每天早上要催上好一会儿才睡眼朦胧的坐起,一边揉眼睛一边伸出胳膊喊:“妈妈,衣服!”妈妈就以非常熟悉的动作把宝宝“武装”好,嘴里还一个劲的夸上几句:“真乖,真听话……”

美国某家庭:

一周岁的凯蒂在爬沙发的扶手,扶手很难爬的,而且爬上去也很危险,爸爸妈妈都在为她担心。凯蒂好不容易爬上了扶手,刚想站起来,突然脚下一滑,一下子头朝下跌倒在铺有地毯的地板上,疼得她“嗷嗷”地哭叫。妈妈走过去,没有去扶只是鼓励她要勇敢,要自己站起来,并鼓励她继续爬沙发。

凯文正在和小伙伴们玩,他们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他的爸爸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奔跑中凯文不小心被旁边的石头绊倒了,脚上流血了,疼得直掉眼泪。而做爸爸的只是走过去看了一下伤口,然后轻轻地拍了一下孩子的头,让他继续玩。

以上两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意识和应付困难的勇气,使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景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幼儿的形象和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接受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切忌把挫折教育视为挫折知识的灌输,这样不但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还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教会孩子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要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幼儿明白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还孩子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孩子认识挫折,从而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要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也要给自己一个准备,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受苦爸爸妈妈心理终究不是滋味。但是,这是个必经的过程,不可以删除。

一般来说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经历挫折。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教育即生活”,父母必须把教育与幼儿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一“从做中学”。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挫折教育也应该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比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痕迹要深,保持时间也长。

有这样一个镜头:圣诞节的前两天,北风呼啸,雪花飘飞,寒气彻骨。雪地里站着一位母亲,穿得厚厚实实的,在她的前面放着一辆婴儿车。少妇一会儿推着车走走,一会儿又停下来跺跺脚,搓搓手。车里的婴儿才出生三四个月,眼睛瞪得圆圆的,脑袋左顾右盼的,小手上下拍动,嘴中发出“咦咦呀呀”的声音,孩子冻得脸蛋发红。旁边路过的人关心地问:“孩子这么小,不怕冻坏他?”少妇报以甜甜的微笑:“没事,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对他有好处的!”当然这位的这种做法对于不少父母是难以接受的,但它的确给我们的家长带来了一些思考,仅有望子成龙之心,而无望子成龙的教育,良好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作为父母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让孩子自由、健康地发展,在大自然中成长,多让孩子体验必要的挫折,经历失败,吃到“苦头”。

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让孩子陷入你们所营造的感情旋涡,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的,对孩子的成长应理性地对待。正如一位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就让他学着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虽然有时候饭会撒一桌子,衣服会穿得一塌糊涂,但我们确确实实地感觉到他在长大。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家长应放手让他们去做。

孩子对于挫折是很困惑,他们害怕挫折,害怕失败。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挫折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一品质将是他受益终生。在挫折教育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让孩子经历挫折,而不注重在孩子经受挫折,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父母应及时给予鼓励或肯定性的评价,以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主动对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耐挫折能力正是随着这些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强的。

一位5岁女孩的母亲总结自己教育女儿的经验:“我的女儿同其他的孩子一样,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也会抱怨。但我总是尽量地引导她。如,在比较拥挤的车厢里,她总在抱怨‘脚酸’。我就问她:“那怎么办?”让她有机会把不满发泄出来,这样她的心情自然也会好起来。接着,我劝她坚持一下,跟妈妈安静勇敢地站着。然后,拍拍她的肩膀,搂住她,很快她也就停止了埋怨。

“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重视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对的,通过这种教养方式进行培养也是可行的。但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要看见美国人看到孩子摔跤不扶起来,也让自己的孩子摔跤,结果摔得鼻青脸肿,还美其名曰挫折教育。如果不管孩子年龄大小、身体强弱,也不管孩子跌倒后是否摔伤以及受伤的程度等等,主张“绝对”不能去扶,就过于简单了。如果孩子摔得不重,毫发未伤,看样子能够自己爬起来,家长就没有必要去扶他,而应该鼓励自己爬起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的意志更加坚强。假如孩子正是蹒跚学步的时候,年龄小、身体弱,或是摔得很猛、很重,家长也不伸手扶助,就有点残忍了。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去热情地帮助他,他会感到人与人之间太冷酷无情。孩子是弱者,他们需要成年人的关心、爱护,成年人也负有这种责任。

培养孩子要言出必行。语气坚定就是坚持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或避免过于放纵他们。只要订下规则,就务必实行,小孩子通常很容易掌握其中的精神。

一个规则订下之后,就需要维持某种程度的坚决态度,有时甚至需要给孩子一些沉默的压力,尤其是对年纪较小的孩子。例如妈妈说:“不行!”之后,她还必须看看是否达到制止的效果。责骂、恐吓、处罚只会增加孩子心中的敌意,他们可能暂时压抑自己的欲望,而经常将这种情绪转移反而更增加行为的偏差。所以小孩子只有从父母坚定的态度中才能学习守规矩。如果小孩子不肯穿好衣服才上学,妈妈可以不准他去。如果他始终吵个不停,妈妈可以请他到外面去。无论如何,父母在压制小孩子的行为时一定要同时给予小孩子自行选择的权力。如果他不乖,妈妈可以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出去或妈妈叫他出去。总之,小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或父母公正的态度通常都心服口服。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默契很好,这种管教可以进行得更顺利。年纪愈小的孩子愈懂得观察大人的眼色,所以父母有时必须一直盯看不乖的孩子,让他知道你真的生气了!或你对这件事是认真严肃的。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温妮知道凡是她做不来的事,妈妈都会帮她做,所以她更不愿意学习了。妈妈应该安排训练课程教导她学习自己穿衣服。

如果我们不花时间训练孩子,我们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矫正、改变孩子的恶习。而且他可能会利用“矫正”的途径来达到他引起别人注意的目的。

对孩子的进步,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鼓励。如果妈妈发现孩子表现出乐意学习的情绪时,妈妈应该有所警觉并予以适当的鼓励,而且应该选择适当的时间来训练他。如果利用早上匆促的时间来孩子系鞋带,不但妈妈会失去耐心,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下午游戏时间应该是最适合的时段,父母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办家家就是一种很实用很有效的学习方式,或者妈妈可以自行设计游戏方式--如在破衣服上车一大排钮扣洞,或从旧衣服上下钮扣让小孩玩钮扣游戏。妈妈还可以鼓励孩子共同设计,或创造游戏方法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妈妈可以举办一次“娃娃茶会”以便利用机会让孩子学习餐桌礼仪,学习待客的态度。各种角色的模拟或扮演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在培养孩子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的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胡教授说,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灵手巧”。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基础,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基础。

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可是他们不明白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可以说手是头的一部分,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孩子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越灵活,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每一种生活技巧的训练应该一再重复,直到孩子能熟练运用,而且最好不要太复杂。训练孩子时,妈妈必须有相当的耐心,信任孩子的学习能力,常常对孩子说些鼓励的话,如:“再试一次,你会办得到的。”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都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妈妈准备带鲍比到医院切除扁桃腺。她觉得应该让他具备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到医院的前几天,她设计了一项游戏。她提议说:“我们来玩娃娃上医院手术除扁桃腺的游戏。”“那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什么呢?”“手提箱。”鲍比兴奋的回答并找出一只玩具手提箱。“里面该放些什么呢?”鲍比挑了一些东西,装进皮箱里。然后帮娃娃换了衣服。鲍比当爸爸,他假装开车到了医院。妈妈演医生帮娃娃看病,向娃娃问话。她把简易的移动台当做担架,将娃娃抬到手术台,然后拿一根棒子套上旧的白袜子当针筒,假装帮娃娃打麻醉针,一面打针还一面向娃娃说明每一个动作,“贝比(娃娃的名字),现在你会觉得身体怪怪的,不过不要怕,你只要深呼吸,很快就会睡着了。”“现在,贝比已经睡着了,我要帮她切除扁挑腺。”她一面说,一面将娃娃脸上的“面具”拿掉,术后用毛毯将娃娃包好,再将她放回担架等。“好,现在要送娃娃回病房了,等你醒来后便可以吃冰淇淋了。”“切除扁桃腺之后,她会觉得痛吗?”鲍比问医生。妈妈回答说:“她没有什么感觉的,鲍太太。你看,你娃娃睡得多甜。”“她醒来会觉得痛吗?”“她的喉咙可能会觉得有点不舒服,但是她可以忍受得了,而且这种感觉不会太久。”然后妈妈问:“现在,谁要当医生帮娃娃看病?”鲍比表示愿意当医生,于是这场游戏又重玩一次。

过了几天,妈妈带格威和鲍比到医院时,他们便表现得很勇敢,也很合作。前面的例子中,妈妈很肯定的说娃娃可以忍受喉咙的不舒服,她并不讳言切除扁桃腺后确实会有一点痛,但是她很有信心的认为孩子一定能够应付。另外她还指出很重要的一点——伤痛不会持续太久的。

在国外,家长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他们认为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国外家长可以分清哪些任务是不同年龄幼儿分别力所能及的。他们认为:18至24月之间的婴儿能够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至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开合拉链;3至4岁的幼儿,独立性有所增强,上述技能更加熟练,几乎不用成人的帮助,自己会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至6岁的幼儿,能学会自己洗碗,能够整齐地保管自己的东西,独立性大大增强。

家长训练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提出任务,创造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为了训练4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他们给幼儿提供的鞋实际穿的稍大一些,使幼儿很容易穿、脱。又如,让幼儿向瓶子里倒牛奶,提供的瓶子是广口瓶而不狭口瓶。

总之,在训练中,家长最初提供的条件要保证婴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以后可逐渐增加难度。这样会增加婴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难度逐渐增加也能使婴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

3.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